今年的語文高考作文題,我押中了一題。
我在今年3月份的時候,已經預測過教育的發展大趨勢了,事實與我的預測不謀而合。
現在很多小學生乃至學前兒童,都在學習傳統啟蒙經典了,比如《千字文》《三字經》等等。因為我在教學生讀《千字文》,所以就對這個題目有很深的理解。千字文有一句,桓公匡合,濟弱扶傾。
以下是我對這八個字的解讀:
這句是講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君主分為四種層次,皇、帝、王、霸。到了東周,春秋時期開始,因無聖人出世匡扶天下,王道衰落,霸道興起。霸道,即是以強盛的國力徵服其它國家的方式。齊國成為第一個稱霸的諸侯國並非偶然,是因聖人姜子牙打下的堅實基礎,歷十二世而霸。
桓,本意為立在驛站、官署旁作為標誌的柱子。此處指齊國君主姜小白,因其在位期間吞併周邊30多個小國,後人敬佩小白的英勇神武,遂用「桓」作為諡號。
公,本意為對祖先的尊稱,我們潮汕還用在祖公表示「祖宗」之意。可引申為大眾、普遍等意,如公開、天下為公。此處意為諸侯國君的爵位,周天子為王,下一級為公。
匡,本指方形的器具,後轉為指扶正、糾正、使有規矩等涵義,如匡扶天下、匡正。因王道中落,禮樂崩壞,周朝搖搖欲墜,故需要匡扶。
合,與分相對,指聚在一起、連接、協調、一致等涵義,如合拍、吻合、合適等。此處指,缺乏天子管制的諸侯國互不服氣,戰爭頻起,分崩離析,故需要合。
濟,本意是過河,如同舟共濟。引申為對困難的人施以援手,如救濟、接濟。
弱,與強相對,指體力、勢力、能力等方面有所不及,屬於相對概念。如弱肉強食、鋤強扶弱。
扶,本意為以手支持,如扶梯、扶著。引申為支持、幫助、託舉等意,如扶持、扶正。
傾,本意為顛倒、斜放容器使其中物品脫出,如傾斜、傾盆大雨。引申為徹底、毫無保留等意,如傾巢而出、一見傾心。此處指不穩固、衰敗之意。
濟弱扶傾,是說齊桓公在位時是個好大佬,扶持弱小的國家,打擊恃強凌弱的大國,同時維持天子的體面,讓周朝得以延續。
春秋時期,實際上是軍閥混戰的時期,按現代語境,強大的軍閥可以取而代之,自己當天子。但在那時,周朝先祖的餘威仍在,任一諸侯國妄想稱王,必將受到其它諸侯國群起而攻之,最終覆滅。故就有了傀儡天子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先例。
齊桓公最值得稱道的一點是,放過差點殺死自己的仇人管仲,並且重用。士為知己者死,正是這種賞識和大度,管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上行下效,勵精圖治,國力日漸強盛,齊桓公才能成為春秋首霸。因其個人能力和魅力,其它諸侯國也才願意服從他的安排,不起來搞事情。
上面的講稿內容,已經可以變出好幾篇作文了。這八個字,就是非常好的作文題目,但只有認真學習過《千字文》的孩子,才能寫出來。
可想而知,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能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熟讀歷史政治,百家經典,那麼這個題目就是很小的意思,手到擒來。如能立意高遠,那麼寫出滿分作文也不在話下。
哪怕不別出心裁,在《韓非子》《荀子》等著作中,都已經對管仲、齊桓公等人做出了不同角度的評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又加進自己現代的理解,必然一鳴驚人、獨佔鰲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