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很多女性,都要求孩子隨自己姓,尤其是在獨生女的家庭十分常見,很多都是因為嶽父母沒有兒子,意難平,就想通過讓外孫跟自己姓,把外孫變成孫子,自家也就相當於後繼有人了。
雖然婚姻法規定,孩子既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但作為一個女人,我還是認為不妥。主要是身邊見過好幾例孩子隨父姓的,都沒什麼好結果。
同事甲,小劉是我以前的同事,和老公都是獨生子女,兩家結婚前就商量好生兩個孩子,大的隨父姓,小的隨母姓。結果第一胎是女兒,第二胎卻是兒子,老公家當即反悔,要兩個孩子都隨自己姓,而小劉和小劉的父母堅決不幹,兩家鬧得十分厲害,差一點就離婚了。後來兩個孩子都隨了父姓,小劉又在備孕三胎,這一次,不管生的是什麼都要隨母姓。
同事乙,同事乙叫小王,其實是老公的同事,不過我和她也比較熟悉。小王長得挺漂亮,家是農村的,家境也比較貧寒,本來她父母沒準備只生一個的,誰知小王的母親生她的時候難產,傷了身體,不能做體力活,也不能再生了,小王的父親人也挺好,頂住了來自祖父母的壓力,對她母親不離不棄。
所以,小王和她母親一直有個心結,就是想要給小王的父親傳承香火。後來小王嫁進了城裡,男方家條件很好,公婆也都有退休金。一開始,小王就提出有一個孩子要隨自己姓,老公倒是無所謂,可是公婆是不答應,後來,小王的老公說如果不許他和小王結婚,他就不娶了!公婆這才被迫著給他們辦了婚禮。
幸運的是,小王生了兩個兒子,兩個兒子就相差一歲,大的隨老公姓,小的隨小王姓,這下皆大歡喜,但慢慢的小王就覺察出不同來。
由於自己媽媽身體不好,爸爸要在家務農還要照顧媽媽,兩個孩子都是公婆在帶,但公婆永遠只向著隨自己姓的大兒子,不論是帶孩子出去玩還是給孩子買東西,重頭永遠是大兒子,小兒子只是順帶的。
比如大兒子要去公園,小兒子想去河邊,那一定是去公園玩;大兒子想看奧特曼,小兒子想看熊出沒,必然是放奧特曼。買東西也是,哥哥永遠都是最貴最新的,弟弟則要次一等。
就連家中的親戚對兩個孩子也明顯的有親疏之別,兩個孩子在一起,大兒子永遠是中心,大家哄著逗著,搶著抱。小兒子最多得到一句,這孩子還挺乖的之類的評價。
小兒子曾經問過小王,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哥哥,不喜歡我?小王不知道怎麼回答,只能緊緊抱著兒子,說著媽媽愛你,爸爸也愛你,大家都愛你等蒼白無力的話。
去年,公婆甚至還留下遺囑,自己名下所有的財產將來都留給大孫子。小王苦惱的說「我不知道當初那麼做究竟對不對,孩子長大了會不會恨我!」
像小王這種情況,你能說公婆做錯了嗎?不能,他們有權力決定自己的財產,何況也沒給外人,都是留給了自己的孫子。其實,如果婆家和娘家的經濟條件差不多,一家一個也沒什麼大問題,但最怕的就是一個富裕,一個貧窮。孩子長大了必然會心理不平衡,產生怨言。
同學丙,去年過年見到了一個好久不見的同學,不過奇怪的是同學改名了,我笑道,「以前的名字不是挺好的嗎?而且我們都叫慣了,一下子有點不習慣。」同學笑笑,「以前是隨我媽姓,總感覺有點怪,我好幾年前就去改了,現在隨我爸姓了。」
中國幾千年的傳統一直講究子隨父姓,還是有他的道理的。這些年,隨著獨生子女政策下的那一批孩子逐漸的步入婚姻,產生了姓氏的爭論,愈演愈烈,甚至還有很多家庭因此而離婚的。
其實,孩子不管姓什麼都不能更改他是你的骨血的事實,子隨父姓是傳統也是約定俗成的東西。子女姓氏不一樣,外人一看絕不會朝兄弟姐妹上去聯想,而且父母家人在心裡,自覺不自覺的都會偏向跟自己姓的那一個,十分不利於家族和睦團結。
另外,對於沒隨父姓的孩子來說,畢竟不是主流,看著周圍的同學小朋友都隨爸爸姓,也會有自己是不是父母親生的懷疑,說不定還會因此而產生隔閡。
最重要的一點,女人們爭奪冠名權,為什麼不想一想你生的孩子要隨你姓,當初你媽生你的時候為什麼不隨她姓呢?所以說白了是為自己的父親爭的,還是封建的傳承香火的思想在作怪。
而且,你生的孩子隨你姓了,將來你兒媳婦生的孩子也要隨她姓,你又憑什麼反對?一代一代的傳下去,你們家的子孫早成百家姓了,那麼你當初替父親爭奪冠名權的意義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