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博士和700萬人的一場化學反應

2021-02-08 人物

戴偉發現,人們對「化學」二字有著莫名的恐懼。他經常會在手機上看到各種科學謠言,製造著恐慌。這種恐懼也被消費主義利用。一些商品喜歡標榜「純天然」、「不含化學成分」,而消費者也經常為此買單。

 

面對公眾對化學的「恐懼」,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科普。「不是每個人都要當科學家,但是每個人都需要科學思維。」

 



文|魚藻

編輯|楚明


 

 

化學好玩


2020年的聖誕節沒有下雪。但是鏡頭裡,雪花紛紛落在了一顆迷你聖誕樹上。

 

一個白鬍子、白頭髮的老爺爺,像聖誕老人一樣出現在屏幕裡。他往裝滿白色粉末的杯子裡倒了一點水,雪花狀的碎片溢了出來。圍觀的人們驚呼這是個神奇的「魔術」。

 

這位「聖誕老人」叫戴偉,他是牛津大學的化學博士,北京化工大學的一位教授。同樣廣為人知的身份,是快手科普代言人。

 

戴偉一直在嘗試用直播和短視頻的方式進行科普。鏡頭裡,他一身白色大褂,戴著護目鏡,變著各種各樣的魔術:山水畫、化學螢火蟲、神奇棉花糖、可以彈跳的雞蛋……他在快手擁有700多萬粉絲,成了粉絲們熟悉的「戴博士」。

 

快手上的一則Vlog記錄了戴偉的日常。每次去給學生們做實驗,他都會一大早收拾好幾大箱子的儀器,頂上再放幾個盆,提前兩小時到達教室,進行準備工作。做完實驗後,要花一個多小時清洗各種儀器。返回到化工大學實驗室的時候,天色已黑。

 

而更多的工作在幕後。儘管是化學博士,戴偉也需要花很多心思來研究實驗的情節,怎麼把實驗串聯起來,怎麼讓實驗更像個「魔術」也更吸引人。「一個5天的夏令營,戴偉會花幾個月設計試驗,」戴偉的助手索樂樂在接受《科技日報》的報導時說過。最繁忙的時候,戴博士每天凌晨4點就來到實驗室,一直工作到晚上。

 

他很清楚,很多人是被魔術吸引過來的。但是,講清楚背後的原理、傳播科學的思維才是最重要的。戴偉會花更多的時間來講解化學方程式,就算這些視頻不一定能有更多的「流量」。他還是會堅持,因為這才是科普的價值。

 

化學博士、科普博主,英國人、流利的中文……這些截然不同的標籤在戴偉身上也發生了化學反應。對戴偉來說,來中國做科普也是個偶然。

 

上個世紀70年代,戴偉訂閱了一份《北京周報》,這些存放在自家閣樓上的一摞摞雜誌讓他開始了解中國。熱愛化學的他,發現中國的社會也在發生著各種化學反應。

 

1987年,戴偉第一次來到中國。滿街的自行車、五六點鐘就關門的國營飯店……戴偉學會的第一個中文詞彙就是「沒有」,這裡沒有豐富的物質條件,也沒有他熟悉的環境。不會漢字的他,得到了許多當地人的幫助,感受到了陌生人的善意。他開始學習中文,拿一盒磁帶反覆聽,中文辭典都被翻爛了。從那時候開始,他每年的夏天都會來中國。直到1996年,受邀來到北京化工大學工作,他從此留在了中國。


 

2011年是「國際化學年」。也是在這一年,戴偉受邀為中學生做科普實驗。戴偉一進教室,臺下的學生們看到滿桌子的化學試劑和玻璃器材,露出了新奇的目光。第一個實驗,戴偉在一個密封袋裡,把雙氧水變成了氧氣,袋子鼓了起來。如何驗證這是氧氣?對於高中生來說,這是個再簡單不過的答案,「帶火星的木條一進氧氣會復燃」——因為每個人都曾在試卷上把這個標準答案寫過好多遍。

 

木條燃燒的瞬間,學生們「哇」了起來。這個反應讓戴偉很驚訝。他在英國長大。兒時,他就買了各種儀器和藥品在廚房做實驗,父親為了支持他,特意把花園裡的小棚子騰出來當他的實驗室。在英國的高中,通常班裡只有十多個學生。坐在實驗室裡,學生們經常有機會自己動手做實驗。當英國的高中生看到這個化學反應時,他們習以為常。

 

「化學的樂趣就是動手做實驗。」戴偉始終這樣相信。戴偉是個熱愛新鮮、熱愛變化的人。兩種化學試劑相遇,一件新的物質誕生,對他來說,也是一種奇妙的體驗。

 

看到中國學生的反應,他才意識到,受限於種種條件,神奇的化學反應,對於他們來說,變成了應付考卷的標準答案。

 

從那以後,他每個月都會去北京郊區的打工子弟學校做化學實驗。這些學校的教學條件通常是簡陋的。戴偉和團隊會自帶投影機,但因為教室沒有屏幕,他們還要把白色的床單貼在牆上當幕布。有的教室連插座也沒有,需要用兩三個插線板連接在一起,給投影儀充電。

 

見到一個外國老爺爺,班上四十多個孩子很興奮。戴偉很喜歡他們。雖然他們不經常見到外國人,也從來沒有跟外國人說話,但也不害羞,還會主動關心老師。雖然之前沒有機會親自做實驗,但很多孩子動手能力卻非常好,因為他們在家裡要照顧弟弟妹妹,也要幹活,生活經驗豐富。

 

戴偉指導過幾個孩子參加一個科普周活動。孩子們需要在鏡頭前表演化學實驗,然後用視頻參加比賽。後來,有3個孩子得了獎。當組織委員會跟校長聯繫,通知他們獲獎的時候,校長一開始還以為是詐騙電話。他說,「我們是個打工子弟學校,怎麼會得獎呢?」他們對自己並不自信。

 

後來,戴偉會和這些孩子們講起自己那些從農村裡走出來的朋友,用這些人的故事來鼓勵孩子們。

 

10年過去,戴偉走過了中國的近30個省。有時候,活動結束,會有學生找到他:「戴博士,我兩三年前上過你的課。」看到手機裡的照片,戴偉才發現,原來當年臺下的學生長高了這麼多。戴偉也會考一考他們:以前你做過什麼實驗,還記得嗎?他發現,有不少學生會記起當時場景。還有人會對他說:「老師,我想當化學家。」

 

當有學生告訴他,因為他的實驗開始對化學感興趣時,戴偉會感到,自己的工作是有價值的。


 

 

對抗恐懼的方法是科普


這些年,戴偉越來越能感受到,很多學生不願意學化學了。他去浙江和遼寧的幾個高中講課,老師告訴他,原來70%左右的學生會學習化學,現在下降到30%了。

 

「這對我們化學學科的發展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和障礙。」戴偉說。「生、化、環、材,四大天坑」的調侃,道出了這門學科遇冷的原因——就業難、薪資低。除此之外,還有公眾對於「化學」二字的誤解。

 

曾有家長告訴戴偉:「我不想讓我的孩子學習化學,太危險了。」平時做實驗,也會有家長擔心實驗的安全。戴偉一般不會直接回答這些問題,而是反問對方:你會開車嗎?你開車安全不安全?

 

當得到肯定的回覆後,戴偉繼續說:我相信你開車很安全,但是如果別人喝了一瓶白酒開車,就不安全了。所以,這和車是沒有關係的。如果不遵守交通規則,你的車也會變成一個武器。化學也同理。如果不尊重規律,化學會變得很危險。

 

戴偉發現,人們對「化學」二字有著莫名的恐懼。他經常會在手機上看到各種科學謠言,製造著恐慌。這種恐懼也被消費主義利用。一些商品喜歡標榜「純天然」、「不含化學成分」,而消費者也經常為此買單。

 

如果有學生告訴他,家裡有一瓶「好的無化學成分的洗髮水」。戴偉就會糾正,「上過戴博士的化學課後,你的洗髮水裡面沒有H2O嗎?所有物質都是化學物質,不必浪費錢買特別貴的。」他還會讓孩子回家「教育」家長。

 

面對公眾對化學的「恐懼」,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科普。戴偉意識到,通過孩子的科普教育,也是糾正成年人誤會的機會——並非所有化學物都是危險的,並非天然物質就是健康的、安全的。

 

疫情打斷了他原本的計劃。很多學生沒有辦法來到北京,戴偉也沒辦法繼續自己的科普工作了。他想了一個辦法。一年前的暑假,戴偉聯合了英國皇家化學會和快手,主辦了一個暑期公益項目,邀請來自數個國家級或省級貧困縣的高中生來到自己的化學課堂。

 

在快手贊助的夏令營上,雲南和湖北貧困地區的老師和孩子被邀請來北京。活動主辦方定製了3毫升的試管,相比於普通的50毫升試管,「迷你」的儀器能夠保證夏令營裡六十多位學生分到幾毫升試劑,能親手做一次實驗。

 

戴偉準備繼續延續這種方式,他設計了4個安全的、趣味性強的實驗,這些都可以用「迷你」儀器完成。戴偉和同事們把這些「迷你」儀器,連同試劑,做成「實驗包」,寄給了全國200個學生。這樣,學生們就可以在家裡做實驗了。

 

手機屏幕恢復了課堂情景。戴偉拍了兩個視頻教學生們如何動手。一塊屏幕,一個實驗包,一張桌子,無所謂是否有實驗室,全國各地的學生都可以和他一起做實驗。這對戴偉來說也是一個啟發。

 

疫情好轉後,他到線下去開課,經常有學生認出他,「我在快手上見到過你」。在很大程度上,直播幫助戴偉實現了他做科普的初衷——去到更多偏遠的地方,讓那裡的人們也感受到化學的魅力。

 

「直播更加公平,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的觀眾,都可以看到我的實驗。直播也更高效,以往我做一次實驗,最多能讓300個學生看,但如今一下子可以給幾十萬人同時在線看。」他說。

 

屏幕前面的觀眾們,或許只有極少人能受啟發變成科學家。但戴偉相信,自己的科普能讓所有觀看者受益,「資訊時代,各種信息太多了,我希望能用科普幫助人們判斷網絡上信息的真偽。不是每個人都要當科學家,但是每個人都需要科學思維。」




假如「聖誕老人」退休


現在,戴偉到了臨近退休的年齡。他的願望是,繼續在中國做科普。「我不是一個傳統的英國人,我喜歡變化,喜歡每天都有新的經驗、新的機會。」他說。

 

幾年前,戴偉被邀請加入中國科學院的老科學家演講團。演講團的門檻很高,需要試講。即使研究水平很高,不能讓初中生、小學生聽懂,也不能通過考核。他在這裡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夥伴。退休後,戴偉準備跟著演講團去更多的地方。

 

距離第一次來到中國,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決定定居中國,也算是一次冒險。在中國,化學家戴偉見證了一次次奇妙的變化,技術催化了各種各樣的反應,震蕩、燃燒、新物質誕生。

 

剛來北京的時候,戴偉喜歡去黃亭子50號裡的一家酒吧。他在那裡認識了導演賈樟柯。賈樟柯的眼中,戴偉他總是準時晚上十二點來酒吧,要一杯扎啤,仰著脖子一邊看足球一邊和朋友聊他倫敦鄉下的事。

 

在黃亭子50號裡的酒吧,每年聖誕節,戴偉會打扮成聖誕老人出場。而2020年的聖誕節,有300多萬人在直播間裡觀看了他的化學實驗。這位聖誕老人再次從口袋裡掏出了禮物,送給了屏幕另一端的人。

 

這些人也逐漸成了戴偉在遠方的朋友,和他開著各種玩笑,成為他認識中國的一扇窗口。


 

 



相關焦點

  • 戴博士和700萬人的一場化學反應|百家故事
    這位「聖誕老人」叫戴偉,他是牛津大學的化學博士,北京化工大學的一位教授。同樣廣為人知的身份,是快手科普代言人。戴偉一直在嘗試用直播和短視頻的方式進行科普。鏡頭裡,他一身白色大褂,戴著護目鏡,變著各種各樣的魔術:山水畫、化學螢火蟲、神奇棉花糖、可以彈跳的雞蛋……他在快手擁有700多萬粉絲,成了粉絲們熟悉的「戴博士」。快手上的一則Vlog記錄了戴偉的日常。
  • 中國已授予各類博士碩士和學士學位逾2100萬人
    新華網北京2月12日電(記者劉奕湛)記者12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實施30周年紀念大會上獲悉,30年來,中國共授予各類博士、碩士和學士學位分別達到33.5萬、273.2萬和1830萬多人。
  • 揚子晚報試水賽事直播700萬人捧場 江蘇女排不敵塞爾維亞
    揚子晚報試水賽事直播700萬人捧場 江蘇女排不敵塞爾維亞
  • 在好看視頻堅持做實驗的戴博士,背景太厲害了
    第二你說『媽,你今天晚上的化學反應真好吃』。也許媽媽會說孩子你瘋了,你跟媽媽說,我今天上過戴偉博士的化學課,我知道什麼是化學,原來的物質變成新的就是化學……」戴偉說,生活中到處都是化學,把化學和每天的日常聯繫起來,聽過課的人就會每天想到化學。  在中國當了將近30年教授,做了快10年科普,戴偉清楚地記著,只有江西、廣西、西藏他還沒有去講過課。
  • 「洋博士」戴偉和中國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David G.Evans,中文名叫戴偉  年過花甲的他不曾想到  因幾十年前對中國的「好奇心」而定居北京  如今他又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化學科學實驗  「點亮」成千上萬個中國孩子的好奇心  24年間,戴偉和中國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 百度內容創作者戴博士:用好奇心激發人們的求知熱情
    前不久,一場特殊的科學家座談會在北京召開,7位科學家作為代表進行演講發言,為國家編制「十四五」規劃提供參考。在這場特殊的科學家座談會上,有一位特殊的外籍科學家——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戴偉博士。戴偉博士本名David G.
  • 臺「流浪博士」赴陸謀職搶手 又一場登陸熱潮
    圖:在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攻讀博士的徐偉軒已在大陸取得教職\網絡圖片  臺灣各大學每年產出4000名博士,但受臺灣高校擴張過度與少子化的影響,大學專任教職每年僅有約700名,僧多粥少下已累積大量未具本職的兼任教師,造成「流浪博士」在臺灣滿街跑的社會問題
  • 2019年國慶小長假出境遊突破700萬人次
    光明網訊(記者 趙豔豔)據文化和旅遊部消息,2019年國慶小長假,我國出境遊突破700萬人次,呈現「市場繁榮,消費更趨理性」的特點。圖為遊客在義大利比薩斜塔前牌照留念。圖片來自網友朋友圈國慶假期,全國口岸日均出入境旅客達到198萬人次,7天合計出境遊突破700萬人次。與數年前長假國人海外爆買不同,今年假期出境遊客更加注重放鬆心身,搶購馬桶蓋、感冒藥、電飯鍋等商品,甚至打包用小貨櫃運回國內的現象鮮有發生。國人青睞的海外旅遊目的地也日趨分散,盲從跟遊者越來越少。
  • 美國一場會議導致24.5萬人感染新冠
    美國一場全球會議導致24.5萬人感染新冠 據央視新聞報導援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等美國媒體11日報導,一項病毒基因指紋研究顯示,今年2月底在美國波士頓舉行的一場生物技術會議成為新冠病毒超級傳播源,在美國和其他國家傳播的病例多達大約24.5萬例。
  • 一場化學實驗課超百萬人觀看,直播已成為科普教育的「催化劑」
    這場化學課還在「戴博士實驗室」、「頭條新聞」、「快手小鐵」三個快手大號同步直播,其中一個帳號半小時在線人數高達48萬人,累計在線觀看人數達百萬人。圍觀博士做實驗日漸成為這代數字原住民獲取知識的新方式,短視頻和直播等方式已然成為了科學科普的「催化劑」。
  • 培養「茶博士」上千人 「2018年成都在職職工萬人免費技能提升培訓...
    成都市財貿輕化紡工會常務副主席古勇奇在大會致辭中談到,隨著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益提升,茶文化已經悄然復甦,成都產茶歷史悠久,茶館甲天下,是茶葉消費的大市,對茶藝師、評茶員這類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2018年「成都在職職工萬人免費技能提升培訓」茶藝師和評茶員工種,對推動全市乃至全省,建設富有工匠精神的茶行業專業技能人才隊伍,提升茶行業的職業素養和技能水平,
  • 化學反應讓聲音看得見
    可聽聲可以通過持續向空氣和溶液之間的界面提供能量,影響溶液中的化學反應。 我們的研究使用音樂作為化學反應中的原料,發揮和吹笛手一樣的控制作用,結果表明,甚至合成分子都能表現出栩栩如生的行為——聆聽音樂,跟著音樂走。」該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 Rahul Dev Mukhopadhyay 博士講道。
  • 美國波士頓:一場會議最終導致24.5萬人感染新冠肺炎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等美國媒體11日報導,一項病毒基因指紋研究顯示,今年2月底在美國波士頓舉行的一場生物技術會議成為新冠病毒超級傳播源,在美國和其他國家傳播的病例多達大約24.5萬例。像指紋一樣,基因之間的差異也具有「唯一性」,因此被稱為基因指紋。利用基因指紋可識別變異病毒、病變細胞等。
  • 外國人看中國|「洋博士」戴偉和中國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David G.Evans,中文名叫戴偉年過花甲的他不曾想到因幾十年前對中國的「好奇心」而定居北京如今他又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化學科學實驗「點亮」成千上萬個中國孩子的好奇心24年間,戴偉和中國發生了奇妙的
  • 懶得理路上有多擠,戴Bose 700上路轉眼變輕鬆
    Bose 700雖然作為一款頭戴式耳機,但其優質的用料和獨特的設計使其擁有更好的輕便性。而且其強大的降噪功能和出色的音質效果,也是入耳式耳機所不能相提並論的。 對於上街出門所佩戴的耳機,特別是頭如此顯眼戴式耳機,大家肯定會看重它的外觀顏值。
  • 真愛用試劑盒可檢測 戀愛其實是一場「化學反應」?
    愛情的發生總是突如其來,對於人類而言,讓人頭腦發熱的戀愛是否能歸因為一種非可控性的「化學反應」?幾個星期後,他們將收到一份名為《戀愛手冊》的30頁報告,其深入解釋了兩人的生物化學和神經學匹配情況。這種「戀愛測試」聽起來似乎很「科學」,它會對3種人類白細胞抗原、免疫系統基因和4種行為遺傳變異體(5-羥色胺轉運體、催產素受體、多巴胺受體和多巴胺的酶)進行檢測。試劑盒中還包含了一份心理評估,以便客戶能夠了解伴侶如何應對衝突以及在支配地位、社會行為以及親密舉動上的表現。
  • 「隔離令」下的矽谷:近700萬人「居家隔離」三周
    (原標題:21深度丨「隔離令」下的矽谷:近700萬人「居家隔離」三周,科技巨頭已提前遠程辦公,申請失業補助人數激增
  • 戴博士英語之家——教師、課程、選課...
    戴博士英語之家創辦於2009年,致力於幫助6-15歲兒童提升英語實際使用能力。
  • 2.2 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
    【答案】D【名師點睛】本題考查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為高頻考點,側重於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計算能力的考查,注意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及實驗中控制變量的方法測定反應速率,題目難度不大。(1)濃度變化只適用於氣體和溶液中的溶質,不適用於固體和純液體。(2)化學反應速率是某段時間內的平均反應速率,而不是瞬時速率,且計算時取正值。
  • 河南考生太難了,11萬人過一本線!700分上不了清北
    眾所周知,河南是著名的高考大省,2020年高考報名人數就有115.8萬人,大約佔全國考生人數的1/9!而今年試卷簡單,更是造成了700分難上清北的激烈局面!1、700分難上清北!650分只能去末流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