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將累計建成郊野公園81個,總面積達到85213畝,基本形成「郊野公園環」
記者昨日從市園林綠化局獲悉,北京市今年興建的10個郊野公園,目前完成進度過半。到2011年底,全市將累計建成郊野公園81個,總面積達到85213畝,基本形成環繞京城的「郊野公園環」。
■ 個案
通州森林公園日最高待客4萬
約2000平米的野營平臺已建成,並擬建科普基地
目前,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已建成一個約2000平米的野營平臺,可供市民露營。今後,除遊覽之外,公園還將兼作科普教育基地。公園淨化水質採用「生物浮島」技術,將來有望推廣至居住區域。
公園建成「野營區」
本月,北京第一座萬畝濱河森林公園———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開園已有一年。這座沒有大門的24小時免費開放式公園佔地面積10700畝,是北京規模最大的濱河森林公園,也是通州區現代化國際新城首個建成的實體項目。目前,逢節假日公園大約日接待3萬至4萬人。
該公園呈帶狀分布在北運河兩側,沿岸建有5個碼頭。昨天,公園中除了老年人之外,不時可見年輕人的身影。白領郭小姐說,自己長期在東三環汽車尾氣中「遊泳」,趕上倒休就想到公園裡「換換肺」。
一年以來,公園各項工程已基本完工,遊客配套服務設施還在增加完善,比如避雨、飲水等。公園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遊客露營願望,公園特別闢出一塊「野營區」,供遊客扎帳篷宿營。
由於公園內不宜生明火,將不會開闢燒烤區域。不過,目前園方正在擬定方案,可能會採用電烤等設備替代燒烤。
水質淨化技術擬推廣
目前,大運河森林公園功能上除了觀景之外,還可採摘、垂釣等。公園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後擬利用植物豐富的優勢,打造科普教育基地。
其中,園中的「月島」植被豐富,三分之一都是溼地。一年前公園開園時,其溼地景觀中應用了「生物浮島」技術,在浮床上種植喜水植物,植物的自然特性可以對水質進行淨化。該技術經過一年的實驗,「園區的水質同運河相比,要領先很多。」
目前,這項技術將先行在園區內推廣,條件成熟後還將廣泛應用到新城居住區、公共綠地水體景觀建設中。
【人物】
接待員小夥一年只休10天
當大運河森林公園還是農田時,27歲的唐曉川剛從北京林業大學畢業。
作為學習林學的研究生,唐曉川2009年開始到通州區園林綠化局實習,見證了整個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的建設。他說,雖然他不是北京人,但對大運河森林公園特別有感情。
2009年4月,尚未畢業的唐曉川隨通州區園林局相關人員一起投入公園的建設。他記得,工程一共分為14標段,區園林局很多處長、科長都參加了建設。
唐曉川說,通州的鄉土樹木有楊樹、榆樹、柳樹、槐樹等,森林公園將這些樹種保留,種植了一批新的常綠樹種,形成高低錯落的景致。同時,播種了地被植物、花卉等。僅用了1年零5個月的時間,公園便宣告建成,這是北京第一個萬畝濱河森林公園。
整個公園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加起來,一共只有30人左右。唐曉川說,平均每個人都要司職兩三樣活兒,像他就先後負責過接待、綠化、工程等等。
去年9月剛剛開園時,唐曉川就負責領導視察、團隊訪問等接待任務。他說,一開始,公園裡的老百姓還不是很多。但很快地,周末停車場都會停滿一排小車,儘是城裡人來踏青的。還有市民到運河坐遊船,然後到森林公園小憩。
他越來越忙碌。剛過去的中秋,大運河森林公園單日最高峰接待了4萬人。「算起來,這一年休息也就10天左右。」他說。
但他很高興。他覺得,自己親手參與「締造」的大運河森林公園得到了越來越多市民的認可,已經成為了京郊踏青的一個新去處,「再累也是值得的。」
■ 追訪
缺錢缺物 郊野公園面臨五問題
包括定性、拆遷、投入、配套、管理等;市園林綠化局表示已考慮解決
由於多方面原因,北京郊野公園建設中還存在功能定性不準確、繼續建設拆遷難度大、財政投入不足、基礎配套設施少以及管理隊伍參差不齊等五大問題。市園林綠化局表示,已經在考慮解決上述問題。
問題1:定性不準確
對策:公園分類定性
郊野公園最初建設的主要目的在於鞏固綠化隔離地區綠化建設成果,同時滿足市民的休閒需求。隨著城市快速發展,郊野公園周邊多已完全城市化。目前,郊野公園建設管理相關法規標準滯後。
市園林綠化局表示,將對各郊野公園分類定性。對於位於規劃市區範圍內、需要更多承載人文休閒、健身體驗、科普宣教、舒適消費功能的公園,建成後註冊為城市公園,實行公園行業專業化管理。對於位置偏遠、郊野特徵明顯的公園,確定為郊野公園,出臺相應管理標準進行養護。
問題2:拆遷難度大
對策:拓寬投資渠道
由於綠化隔離地區建設中存在資金不平衡、產業用地建設項目進展緩慢、農民整建制轉居滯後等諸多問題,目前規劃綠地實現綠化難度較大。由於郊野公園土地權屬複雜,多數為鄉村集體土地,基本採用「以租代徵」方式獲取土地使用權,政府給予集體組織和農民個人的佔地補償費與土地市場價值差距較大,鄉鎮村工作難度大,直接影響了公園建設進度。
市園林綠化局稱,將堅持以政府公共財政投入為主,拓寬投資渠道,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參與建設,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研究制定公共財政投入政策,建立長效穩定的財政投入動態增長機制。
問題3:財政投入不足
對策:確定增長比例
目前,北京市各個郊野公園建設、養護、管理所需資金基本來自市、區財政投入。郊野公園建設投入為每平米60元,管護投入為每年每平米4元,建設管護投入標準偏低。與上海、成都等城市相比,北京市郊野公園建設管理投入標準也有明顯差距。
市園林局表示,將進一步加大對郊野公園建設、養護、維護等環節的公共財政投入,合理確定一定額度的增長比例。賦予認建認養單位以林木所有權、郊野公園的冠名權、園內適度廣告權、一定配套商業設施建設等權利。
問題4:配套設施少
對策:配置定比例
在服務性基礎設施方面,新建郊野公園服務性建築僅佔公園陸地面積的0.17%,園椅、垃圾箱、指路牌等相對較少,平均每個公園僅有3處廁所,且水電暖不配套,部分廁所冬天無法開放。如海澱東升八家郊野公園佔地101.45公頃,每日遊客數量在7000多人,目前只有4處廁所,其中兩處還是管理用房廁所,遠遠不能滿足遊客需求。在綜合性社會服務方面,郊野公園建設對應急避險、戰略儲備等方面考慮不足。
市園林局表示,將制定合理的郊野公園基礎設施建設標準,進一步明確建設內容、建設規模、配套指標等內容,原則上基礎設施配置佔地面積應不高於全園陸地面積的3%。
問題5:管理不完善
對策:持證上崗
北京市郊野公園沒有納入全市公園管理體系,普遍未成立正式管理機構,處於養護期的基本由建設單位代管,其餘多數由鄉鎮或村集體管理,郊野公園管理隊伍專業技能普遍較低,管理水平不高。有專業經驗的綠地養護人員僅佔養護管理人員總數的3.83%。
市園林局表示,將對公園管理以及綠化技術工種進行培訓,對培訓考評合格者發給證書,做到持證上崗,促進管理與服務的精細化、優質化。
本版採寫/本報記者 饒沛 溫薷 蔣彥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