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11月8日訊(通訊員 張英明)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而在這其中,傳統文化與科技體驗是最易觸動青少年心靈的教育。」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一次教師座談會上的發言。研學旅行作為「拔節孕穗」的優質養分,是學校踐行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而基於中華民族強大的歷史積澱和近年來科技強國理念的提出,「傳統文化」與「科技體驗」類研學線路成為大多數學校青睞的選項。
在教育理念的持續引領下,湖南師大附中博才實驗中學(大學科技城校區)以課程建設為依託,響應國家對於研學旅行的號召,重新定義研學節奏,展現研學多樣性。讓「傳統與未來」並行,選擇了集名人、名樓、名山、名水、名文於一體的巴陵古城——嶽陽,和以踐行科技、體驗創意為主題的昭山營地科技行。初一年級210餘名、初二年級260餘名學生被劃分兩批隊伍,於11月7日至8日奔赴兩地展開一場行學與思的研學之旅。
建築解構與汽車解構同步進行
學生們學習榫卯在古建築中的運用。
「沒用一顆鐵釘、沒有一道巨梁,嶽陽樓毅力千年而不倒的原因是什麼呢?」研學導師的現場發問讓博才學子進入了思考的時間。中國古老的文化與智慧在這一刻徵服了所有求知若渴的學生。如果說學習榫卯在古建築中的運用是對傳統文化的複習,那了解汽車構造,進行創新設計就是對未來科技的預習。設計組、拼裝組、技術組,頂級設計師的從旁指導,老師的協助,讓底盤,發動機、動力馬達、徽標這些看似複雜陌生的詞彙慢慢沁透少年內心。
建築解構與汽車解構的同步,彰顯傳統文化與未來科技的高度融合,傳統見證文明,未來創造文明。
「沒用一顆鐵釘、沒有一道巨梁,嶽陽樓毅力千年而不倒的原因是什麼呢?」研學導師的現場發問讓博才學子進入了思考的時間。
創新與傳承,研學的魅力在於平衡
「可以用展開的紙箱做一件禮服,再設計一些造型。」學生們正在為即將到來的「變廢為寶」服裝秀出謀劃策。今年7月我國大力推行垃圾分類以來,可回收垃圾在生活中的創新與應用也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此次昭山研學,師大附中博才拉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服裝秀。以「創新」為燃點,顛覆「垃圾」屬性,發揮創造。
學生們正在為即將到來的「變廢為寶」服裝秀出謀劃策。
「孩子們實在太有創意了,很多連我都想不到的點,被這些古靈精怪的孩子都想到了,說不準以後中間真的會冒出幾個優秀的設計師呢!」同行的夏主任坐在臺下驚嘆不已。
而另一方的嶽陽研學現場正悄然進行著一場傳統文化的傳承,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民俗逐漸沒落的今天,博才學子在當地老師傅的耐心指點下,挑起了扁擔,進行一場民俗接力賽,這種在城市幾乎已經消逝的傳統運輸方式,蘊藏著古人反覆打磨的力學原理。創新與傳承,輸出不一樣的樂趣與文化,保留經典,創造新奇,研學的平衡感正是在保留與輸出的過程中進行著……
博才學子在當地老師傅的耐心指點下,挑起了扁擔,進行一場民俗接力賽。
規則意識是學生成長的第一要領
不管是「過去式」,還是「未來時」,規則意識一定是國家和個人成長的關鍵要素,而此次嶽陽研學中,學生們走入了充滿濃鬱鄉風民情的張谷英村,感受充滿「規則意識」的家風家訓,為此,湖南師大附中博才實驗學校融入了一個充滿趣味、建立學生規則意識的環節——《村民公約》。湖南孩真友趣成長教育有限公司設計研發課程的王老師表示:「設立《村民公約》的初衷一方面是為了貫穿活動始末,通過積分賽的形式增加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強烈的規則意識會讓研學的最終目的潛移默化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有了自我規範的意識,才能做到不因誘而亂,不因亂而慌。」
「傳統與未來」貫穿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師大附中博才實驗學校的學生們用行動踐行傳統、迎接未來。我們的社會也將在一批批願意傳承與敢於創新的青少年的正面引領下,邁入更加沉穩、豐盈的遠方。
來源:紅網
作者:張英明
編輯:王璐
本文為紅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edu.rednet.cn/content/2019/11/08/6192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