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文目錄
1、全年不開學?北京停止大學生返校!下學期做好線上線下學習的雙重準備
2、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2020年全國優秀大學生夏令營活動申報Q&A
3、2020年7月四六級考試考生須知
4、高端!線上!「美美與共:比較的意義」高端系列講座預告|6/20-7/24
5、文化ll《你好,中國》(Hello, China)英文版(67-68)
6、經典英語學習教材《走遍美國》視頻(06)
本文為第(4)篇,其餘推文關注後可看,歡迎關注!
2020年1月,廈門大學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中心是一個嶄新的國際化學術平臺,匯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專家學者,由廈門大學外文學院講座教授陸建德老師擔任首席專家兼中心主任。
面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和文化多樣化的挑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已成為我們面臨的重大時代主題,堅持不同文明兼容並蓄、交流互鑑的思想,為中國的比較研究開闢了廣闊的國際舞臺。2020年初「新冠」疫情不期而至,給全世界帶來巨大的健康威脅與信任危機,疾病、社會與文學的關係當下愈發引人深思,比較文學和跨文化研究的價值得到凸顯,中心在此時組織學術研究和交流活動意義深遠。
為慶祝中心成立、順應時代大勢,外文學院將舉辦首輪六場「廈門大學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高端講座」,誠邀海內外知名學者共襄盛舉,以觴賓朋師友,一同探索比較的意義——「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敬請期待!
2020年6月20日至7月24日
隨會
企業微信
尚待發現的世界文學
主講人:張隆溪
6月20日 周六
9:00~11:15
香港城市大學比較文學與翻譯系講座教授,瑞典皇家人文、歷史及考古學院外籍院士,歐洲學院外籍院士,國際比較文學學會(ICLA)榮譽主席。
摘要:世界文學並非世界所有文學簡單的總和,也非僅僅是最流行或流通的文學作品。世界文學應該是世界各國文學經典作品的總和,但目前在世界上廣為人知的僅僅是西方文學經典,非西方文學的經典仍未得到翻譯、介紹,所以世界文學還有許多尚待發現,這是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研究者的主要任務。
主講人:張輝
6月26日 周五
19:30~21:4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秘書長,中國比較古典學學會副會長,《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雜誌執行主編。
摘要:尼採曾自雲,《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在他的著作中佔有特別地位,是他給「人類空前偉大的贈禮」。徐梵澄1930年代受魯迅啟發,嘗定該書書名為《蘇魯支語錄》。細緻分析尼採此一代表作的命名,不僅可以彰顯這部哲學著作的文體特徵,也能幫助我們了解尼採思想的複雜構成,特別是他戴著拜火教面具,與「兩希傳統」的潛在對話關係。
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的機遇與挑戰
主講人:彭青龍
7月3日 周五
19:30~21:45
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會會長,《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外語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會委員。
摘要: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是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的五大方向之一,是服務於中外人文交流的重點研究領域。外語教師在發揮自身語言優勢的同時,要向中文界學者學習,補齊「中文素養相對較弱」的短板。儘管學界對「平行研究」和「數字人文」比較研究存在爭議,但研究實踐證明,它們依然有前景可期的理論根據和現實需要。本講座認為,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具有良好的前景,外語教師面臨著轉型發展的機遇,要主動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特別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當代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中汲取營養,開展中外比較文字(語言)、比較文本、比較文學、比較文化、比較文明研究,為促進中外人文交流和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做出貢獻。
語言留給我們的哲學問題
主講人:楊慧林
7月10日 周五
19:30~21:45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院長、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人文學部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主要從事比較文學和宗教學領域的研究。
摘要:80多年前,張東蓀曾就西方思想的「主謂式句辭」(subject-predicate proposition)和中國思想的「相關律邏輯」(correlation-logic)予以比較;後來克裡斯蒂娃(Julia Kristeva)用「類比」(analogy)對應「同一」(identity)、「關係」(relation)對應「本體」(substance)的論說則成為有趣的呼應。由此追索思想與語言的關聯,既可以探究「今在、昔在、永在」的西方傳統,也將有助於我們重新理解「法無去來」的中國智慧。
沙塵暴下的社會思考:重讀《憤怒的葡萄》有感
主講人:陸建德
7月17日 周五
19:30~21:45
廈門大學外文學院講座教授,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學評論》主編,中國社科院外文所黨委書記、副所長、《外國文學評論》主編。
摘要:美國作家斯坦貝克的作品在抗戰期間就開始譯介到我國,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我們的外國文學研究界比較關注斯坦貝克的政治傾向和階級情懷。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們似有必要將注意的焦點轉移到生態和農民工待遇等新問題。三十年代常見於美國中部的沙塵暴實際上由過分的農業墾殖所致,移民加州的農業工人的困境也推動了國會立法保護弱勢群體的收入。《憤怒的葡萄》重時效,帶有報告文學的特點,很多章節現在讀來仍有很強的感染力,但是作者一些過於明顯的預設並不一定能夠經受歷史的檢驗。
「文章合為時而著」與文學的幾個問題
主講人:陳眾議
7月24日 周五
19:30~21:45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學部委員,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外國文學評論》主編,西班牙皇家科學院外籍通訊院士。
摘要:文學作為偏正結構,始終梭動於文和學之間,但同時也永遠徘徊於歷史和現實之間。從現代學科史的角度反觀近年文與學的「緊張」關係,當可窺見二三問題及其從出的歷史和現實「土壤」。
一場場知識盛宴
共同探索「比較」的意義
期待您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