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椒兒媽媽,一個時間相對自由的全職媽媽,喜歡分享,喜歡傾聽,希望把經歷過的、看到過的、聽到過的,用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對觀者在育兒上、情感上有所啟發……
文|家有小甜椒兒(專注優質原創,抄襲必究,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身有「重男輕女」傾向的人們,往往會有自己的獨特視覺,她們不認為自己重男輕女,反而埋怨那個站出來表示反抗的女孩不懂事,說她們不顧大局,不懂得為弟弟著想。
很多女孩子都受過這樣的委屈。
網上看到一個媽媽分享的帖子,帖子內容是抱怨女兒沒有大局觀,完全不懂得照顧弟弟,真的很不懂事。
原來,這個媽媽養了一對龍鳳胎,但是家庭條件有限,不能給孩子提供很好的物質條件。
姐姐成績很好,媽媽說考上重點院校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弟弟成績很差,為了給弟弟找條出路,媽媽決定讓弟弟去學習藝術。
藝術很燒錢,想來大家也知道,姐姐知道這件事以後非常氣憤,反對媽媽的做法,並對媽媽說了這樣一番話,讓她很難接受,大致是這樣的:我想要參加一個冬令營活動,你們都要拒絕,現在卻花這麼多錢讓 來讀藝術。等我長大以後,我也會盡我的贍養義務,但是標準絕對不會比他高,還有以後我結婚的彩禮不會給你們,也別指望著我做「扶弟魔」。
這位媽媽說女兒一向很乖巧懂事,不知道為什麼這次反應這麼大,還跟家人冷戰,她只是出於對弟弟未來的考慮,生怕未來孩子沒有出路,作為姐姐,難道不應該為弟弟考慮嗎?
看完這個帖子,有被氣到,講真,我是一個非常理智的人,很清楚什麼是自己的事情,什麼是別人的事情,可是這個媽媽的態度有觸到我。
那些嚷著要女兒替兒子的未來考慮,希望女兒接受父母偏向兒子,且把這種美化為「大局觀」,本身就是一種深入骨髓的「重男輕女」。
為什麼會有這樣直接的感受呢?因為小時候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大家庭中。
爺爺奶奶就有比較嚴重的重男輕女,奶奶當然也不是對我們不好,只是行為上時刻提醒女孩子,一定要讓著大哥哥。
比如說奶奶家的零食,大伯家的大哥哥可以隨便吃,而我們只有等著被「賞賜」的份,實話說現在想起來奶奶家小時候放零食的柜子,都是神秘的,因為從來沒有機會打開過。
奶奶的電視機從來都是大哥哥掌控著。
最後呢,這些孫女們都出息了,那個從小被爺爺奶奶慣大的哥哥一無是處,生活一塌糊塗。
父母要求年齡差距不大的女兒為兒子考慮,本身就是可笑的,如果真的為孩子考慮,加強教育和管理,讓孩子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一技之長,而不是靠著「減少」女孩的支出,來增加男孩的支出。
重男輕女的案例太多了,輕者引發家庭矛盾,重者甚至導致家庭分裂。
看過的最典型的一個案例就是湖北一個考上北大的女孩的經歷,她就是出生在一個典型的重男輕女的家庭,因為自己是女孩,母親一直不受待見,終究在她7歲的時候,因為媽媽生不出兒子,母女都被趕出家門。
這個女孩的媽媽為了她沒有再婚,而是獨自一人撫養她長大,她也很給媽媽爭氣,成績一直很優秀,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
當她因為考上北京大學,在本地名聲大噪的時候,原來的所謂家人想要認親,被她一口拒絕。
被傷害過的心靈這輩子都是難以痊癒的,尤其是被曾經最親的人傷害的。
為什麼我們可以跟普通人和和氣氣,即便發生了矛盾以後,還是可以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過去了依然可以見面打招呼,但是對親人就無法如此?
原因很簡單,我們對親人是有預期和希望的,當這種預期和希望變成失望和傷心以後,是很難痊癒的。
1、儘量公平對待
絕對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們可以儘量做到公平,不要讓偏向太過明顯。
打個比方說,開篇提到的媽媽,哪怕只要有一次滿足女兒的願望,讓女兒參加一次冬令營,或者女兒就不會對弟弟去讀藝術有如此大的反應。
絕對公平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們可以儘量平衡,讓孩子們感受到自己也是被重視的,這一點很重要。
2、好的教育不是你要求孩子謙讓,而是孩子主動謙讓
有人說「孔融讓梨」是偽命題,因為孔融讓梨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而現在的很多父母卻用這個典故來要求孩子們在不願意的基礎上做到謙讓。
好的教育,絕對不是家長呵斥著孩子說「他是弟弟,你要讓著他」,而是女孩自己主動站出來說「他是弟弟,我應該讓著他」。
女孩子主動站住來心甘情願地做這件事,是有前提的,她這樣做一定是基於對弟弟的關懷和愛護,可是,如果生活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中,她對弟弟不會有這樣的感覺,她憎惡弟弟還來不及,哪裡來的愛和呵護?
3、想要孩子相親相愛,父母先給予孩子同等的愛
家長都希望孩子們互相照顧、未來成為彼此的依靠,但是實際上,孩子長大以後真的互相照顧,成為了彼此的依靠的例子是少數的,大多數兄弟姐妹成年之後關係一般甚至是惡劣的。
父母越是關照誰,未來那個人越是不會得到姐妹的關照。
這很容易理解,兄弟姐妹之間實在是沒有什麼好記恨或者埋怨的,很多兄弟姐妹之間的嫌隙都來源於父母的不公平。
做父母的常常希望孩子們未來相互照顧,卻在孩子童年的時候,給孩子種下一顆「罅隙」的種子。
不想這樣的現象發生,從現在開始,讓孩子們都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和關注,而不是把這份愛和關注都傾注在一個男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