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以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為主要任務,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面對新形勢下組織建設新任務、居民群眾新期盼,廣西南寧市西鄉塘區北湖街道明秀南社區不斷創新思路,著力在擴大黨組織覆蓋面,拓寬黨群溝通渠道,創新為民服務載體上下功夫,探索形成「零距離工作法」。主要內容是:「組織覆蓋零距離」,即通過網格化管理,區域化聯建,擴大組織覆蓋面;「黨群溝通零距離」,即開展「百姓家事」大走訪,建立黨代表工作室,召開社區「兩會」,拓寬黨群溝通渠道;「為民服務零距離」,即通過提供「一站式服務」、「組團式服務」、「點單式服務」,滿足居民多元化服務需求。
一、背景及起因
明秀南社區成立於2002年,是一個由11個單位和17個宿舍區、居民小區組成的混合型社區,管轄面積約0.25平方公裡,現有居民4160戶、11000人。社區黨委下設8個黨支部,11個樓棟黨員服務站,管理黨員147名。
隨著城市快速發展的形勢需要,明秀南社區在建設過程中遇到一些實際問題,比如:社區黨組織覆蓋面仍有空白,轄區單位黨組織由於隸屬關係等原因,開展活動僅局限於本單位範圍;社區黨組織開展的活動沒有有效覆蓋到兩新組織中的流動黨員。黨群溝通渠道不多,社區工作人員忙於應付日常事務,到居民家中噓寒問暖、問計求策的意識有所淡化,出現日常辦公「機關化」、社區工作「行政化」趨向,與居民群眾之間形成一定的距離。居民需求呈現多元化,社區不僅要做好弱勢群體的服務工作,還要關注、了解、滿足更多普通群體的多元化、差異化的需求。為有效解決社區建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明秀南社區黨委結合實際,積極探索,推行以「黨組織覆蓋零距離」、「黨群溝通零距離」、「為民服務零距離」為主要內容的「零距離工作法」,著力構建服務型社區,努力提升為民服務水平。
二、主要做法
社區通過推行「零距離工作法」,擴大黨組織覆蓋面,拓寬黨群溝通渠道,創新為民服務載體,在組織覆蓋、黨群溝通、為民服務上做到零距離。
(一)健全組織體系,實現組織覆蓋零距離
一是網格化管理,合理調整組織設置。社區在對黨員分布情況進行調查摸底的基礎上,重新優化調整組織設置,將基層組織建設從碎片化向網格化轉變。按照「支部建在網格上」的原則,根據網格內黨員隊伍適中、黨建資源分布相對均衡、便於黨員參加活動等要求,將社區劃分成8個網格,並成立網格黨支部,形成了「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員服務站」三級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每個網格公開網格責任圖,組建服務隊伍,發放網格服務卡,落實網格成員「責任田」,確保每個網格有黨支部發揮作用,真正把支部建在網格上。
二是區域化聯建,整合社區建設資源。大力開展「共駐聯建,先鋒聯創」活動,加強社區聯合黨委建設,吸納南寧市青少年活動中心黨支部、廣西百舉鳴律師事務所黨支部等轄區單位黨組織負責人擔任社區黨組織兼職委員,定期召開聯席會協商社區重大事項,籤訂共駐共建協議,開展契約化服務項目,通過組織共建、人才互動、黨員聯管、活動互助等方式,形成社區黨組織與轄區單位黨組織共駐共建的區域化黨建工作格局。南寧市青年就業培訓中心與社區籤訂就業創業培訓服務項目,免費為30多名社區下崗職工及貧困戶提供技工培訓。
(二)拓寬溝通渠道,實現黨群溝通零距離
一是開展「百姓家事」大走訪活動。「樓層越住越高,距離越來越遠」。如何走進居民家中,加強與居民的溝通,對社區幹部提出了新要求、新考驗。為了促使工作人員「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社區統一印製《百姓家事》,內容上設計「家庭結構、經濟狀況、思想動態、鄰裡關係、需要解決的問題和意見建議」等六個必訪項目。結合上門做好計生、創文明城等業務工作的同時,社區工作人員根據自己所負責的網格片區,認真收集記錄好片區內的社情民意,並針對群眾關注熱點、難點問題和居民思想動態及時進行梳理和匯總,形成一份詳細的「民情檔案」。如社區工作人員曾嘉玲,在走訪居民王淑英等家庭時,了解到居民反映社區缺少公共文體活動場地及設施後,立即做好記錄並向駐社區黨代表農喬民反映。農喬民積極爭取城區文體局支持,於2013年11月在社區廣場安裝上一套健身路徑。社區15名工作人員已記錄有24本《百姓家事》,涉及1160多戶家庭,收集意見建議150多條。
二是建立黨代表工作室。按照城區「四個統一」的標準,結合社區居民實際需要,建立黨代表工作室。通過組織民政、文體、人社、司法、街道、社區等8名各級黨代表駐室,開展定期接待、召開座談會、走訪調研等工作。同時開通代表熱線、電子郵箱、網上工作室等,拓寬黨群溝通渠道,了解社情民意,協調解決反映問題。同時,及時向相關部門反映社情民意,積極獻計獻策,搭建起黨群溝通「橋梁」,進一步密切黨群、幹群關係。黨代表工作室建立以來,共接待黨員群眾120多人次,收集意見建議35條,協調解決問題 28件。如駐室黨代表韋金昌,在了解居民反映蕾雨賓館旁夜市噪音擾民問題後,積極協調有關單位和出租方制定夜市規定,有效解決了夜市噪音擾民問題。
三是定期召開「兩會」。社區每半年召開一次由居民代表、黨員代表、樓棟長參加的「居民議事會」、「民情懇談會」,對群眾關心的問題進行集中研究討論,多渠道了解社情民意,千方百計地化解和處理矛盾問題,促進社區和諧穩定。如2013年社區在實施社區惠民資金項目和舉辦「兩節一會」中,召開「居民議事會」、「民情懇談會」共6次,參加居民達245人次。
(三)開展多元化服務,實現為民服務零距離
一是「一站式」服務。依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通過強化社區工作人員業務培訓,推行「五個一」親情服務標準:即一張笑臉相迎、一把椅子請坐、一杯熱茶暖心、一個滿意答覆、一聲問候走好,為居民提供計生、民政、勞動保障等優質高效的「一站式」行政服務。同時,進一步整合通訊、供水、供電、家政、維修等服務資源,建立十分鐘便民服務圈,真正為居民提供小事不出門、大事不出街的一站式服務。
二是「組團式」服務。社區居民裡有各類人才,自我管理服務的潛力很大,因此做好社區服務群眾工作,關鍵是引導群眾、發動群眾,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在實施網格化管理基礎上,整合調動網格內單位、高校、兩新組織等各方力量,組成相對固定的服務團隊。社區根據地域、服務性質、專業特長等要求,建立法律諮詢、就業創業、文藝表演、環境保護、文化教育等8支服務團隊,214名組團成員,開展專業化服務。如動員社區黨員律師盧禮偉、轄區「兩新」組織百舉鳴律師事務所律師、廣西師範學院法律協會等黨員志願者,成立社區黨員法律援助隊,通過服務進社區、電話諮詢等方式,為居民提供民事糾紛諮詢90人次。
三是「點單式」服務。針對居民群眾需求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建立社區為民超市,內設愛心超市、志願超市、便民超市,通過邀請志願服務隊進駐社區,印製、發放志願和便民服務菜單、卡片的形式,為社區居民提供的「點單式」服務。如社區困難戶鄧豔在了解到社區為民超市服務菜單內容後,主動「點」貧困捐贈和子女課業輔導等兩項服務內容,得到愛心超市的物品捐贈以及廣西師範學院大學生志願者團隊提供的愛心家教服務。
三、工作成效
一是擴大了黨組織覆蓋面,真正做到「一呼即應」。社區黨委通過前移組織體系,把支部建在網格上,把服務隊伍、資源落在網格上,擴大了黨組織覆蓋面,延伸了黨組織服務觸角,做到了「有居民的地方就有組織,居民有呼喚組織就有回應」,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第一時間評估問題、第一時間處理問題。2013年8月20日傍晚,社區居民劉大叔發現區建行宿舍大門旁的電纜杆被倒下的大樹重壓,隨時有倒塌危險,立即聯繫第四網格黨支部書記高初聲。高初聲立即通知社區、網格成員前往維持現場秩序,並與電信公司一起解除安全隱患。家住區一建宿舍區的黨員中心戶林碧英,經常幫助空巢老人,被單位和鄰居推薦為社區「十佳熱心家庭」。
二是提高了服務科學化水平,真正做到「有求必應」。通過推行「零距離工作法」,特別是開展「網格化聯繫」服務以來,社區黨員幹部在做好業務工作基礎上,還「承包」網格片區、耕耘「責任田」,直接負責網格內居民各項服務工作,大大提升了責任感和主動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效率和滿意指數。同時,通過開展「組團式」服務、「一站式」服務、「點單式」服務,即有效滿足居民行政服務、便民服務、志願服務等多元化服務需求,也有效滿足個性化需求,大大提升社區服務科學化水平。截止目前,累計走訪社區每個家庭1次以上,解決居民困難1300多件;組織家電維修、推拿按摩等志願服務大篷車進社區活動4次,服務群眾7000多人次;舉辦剪紙、書畫等興趣培訓班8期,參與人員235人次;開展周末「愛心家教」,服務人數810多人次。
三是拉近了社區黨群、鄰裡關係,真正做到「親如一家」。通過延伸組織覆蓋觸角,把社區黨員幹部派到網格,把百姓酸甜苦辣「裝」在「百姓家事」,推進服務在一線,拉近了黨群距離。通過建立黨代表工作室,收集社情民意,協調解決問題,搭建起黨群「連心橋」。一年一次的社區「兩節一會」,即社區文化藝術節、鄰裡節、居民運動會,不僅大大豐富居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還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尤其是發動黨員中心戶與社區貧困戶結對為「和諧鄰裡」,開展「十佳美麗家庭」、「十佳熱心家庭」、「十佳和諧家庭」評比等活動,構建起居民互幫互助新格局更是拉近鄰裡之間的關係。空巢老人楊婆婆性格孤僻,與子女關係僵持多年。社區書記了解到這一情況後一方面對楊婆婆多加照顧,一方面奔走多次給雙方做思想工作,終於融化了橫在他們之間的堅冰,並收到楊婆婆家人送來的「和睦為民楷模」錦旗。
四、啟示與探討
明秀南社區「零距離工作法」 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有效載體,是建立黨員直接聯繫群眾長效機制的有益探索。
一是服務群眾,才能凝聚群眾。「群眾利益無小事」。社區黨組織發揮領導核心作用,要在服務群眾中得到體現和加強。社區黨組織只有把力量下沉、服務下傾,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與社區黨組織互動聯動,夯實基層基礎,較好解決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問題,不斷拓展黨的工作層面,放大黨的組織功能,增強基層組織的戰鬥力堡壘作用,才能更好地直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
二是整合資源,才能用好資源。「授人以魚, 不如授人以漁」。社區黨組織必須善於整合資源、「找米下鍋」,確保服務群眾有源頭、有活力。著重整合黨組織、群團、社會三類力量,放大整合功能的輻射效應。落實社區共駐共建責任,通過互聯、互補、互動,發揮協同、自治、自律、他律的作用,使社區真正有能力動員、利用社區內的各類資源, 進而實現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三是走進民心,才能贏得民心。「幹群關係魚水情」。社區黨組織要通過實踐「零距離工作法」,與群眾零距離接觸、零距離溝通、零距離服務。堅持群眾問題在一線解決,矛盾在一線化解,穩定在一線鞏固,作風在一線轉變,發展成效在一線體現的「五個一線」工作法,通過「點對點」聯繫溫暖民心,「心連心」溝通匯聚民情,「實打實」解難消除民憂,密切黨群幹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