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渡重洋,去一個陌生的國度學習、生活。語言不通,聽不懂也說不來。
任誰都會覺得這是一項艱難的挑戰,何況面臨這項挑戰的是年僅9歲的小學生張素。
紀錄片《小留學生》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張素的父親張煥然是留日學生,學成後留在日本工作。為了一家人團聚,張煥然將妻女從北京接去日本,9歲的張素也得以插班進入日本的小學學習。此前沒有一點日語基礎的張素,就這樣開始了自己的日本探索。
「我一定要拿第一。」
在原來北京的小學,張素的成績名列前茅。
飛往日本的飛機剛落地,還沒來得及去學校報導,張素就立下了豪言壯志:「我一定要拿第一!為中國爭口氣。」
然而,對於一點日語也不懂的張素來說,這談何容易。
去日本小學的第一天,張素就懵了。第一節就是國語課,打開課本全是看不懂的符號,老師同學們齊聲唱歌更是一個字也聽不懂。在北京的學校裡一直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張素,這下可成「悶葫蘆」了。
一下課,好奇的日本同學們將「外國小朋友」張素團團圍住,在她身邊嘰嘰喳喳說個不停。雖然同學們態度友好,但是聽不懂的張素只覺得緊張,眼淚在眼眶裡不停打轉。
對此,張素的父母既覺得心疼,也覺得欣慰:「帶她來這個陌生的國度,就是希望鍛鍊她面對困難,勇敢一點。」
後來,學校給張素配了翻譯,每天飯後則是一家人固定的學日語時間。不僅如此,張素還在異國他鄉學會了獨自坐公交車,每天放學都搭乘公交另外去上日語補習班。
在張素日復一日的堅持努力下,她漸漸地能與同學們交流,交上了日本朋友,也跟上了學校的進度。每天慣例的晨會唱歌,張素唱得比所有人都大聲。
努力學習的張素,能實現剛到日本時立下的全班第一的宏願嗎?
「我不會忘記你們,也希望你們不要忘記我。」
《小留學生》的動人之處,是張素遇到困難時堅韌樂觀的性格,更是中日兩國人民間不摻雜雜質的純真情誼。
張素在日本的小學中,不僅不是「異類」,還是「大明星」。
張素入學的第二天,同班女生竹田由紀就在樓下等著她,兩人結伴去上學。第三天,竹田又來了。第四天,亦如是。
兩人從語言不通而默然不語到嘰嘰喳喳說個不停,竹田這一陪就是一年多。最初也許是因為老師的安排,但她們漸漸也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
同桌的男生會在課間指著課本一個一個詞教張素日語;
班主任老師會更多地提問張素,確認她是否聽懂;
同學們一般不關心別國的新聞,但如果是中國的,他們就願意聽;
張素在這裡,感受到了溫暖,收穫了彌足珍貴的同學之情。
紀錄片的最後,由於父親的工作變故,張素又將離開日本回國。學校特許他們班一天不用上課,舉辦給張素的歡送會。
張素認認真真留下了每個同學的地址,她說:「要給彼此寫信啊。我一定不會忘記你們,也希望你們不要忘記我。」
紀錄片《小留學生》拍攝於1996年。
現實中的張素,在回到北京之後,成績優異的張素,高考時以超高分數考入復旦大學國際政治專業。在大學三年級時,張素又申請了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學專業的交流機會。之後她又考入北京大學攻讀碩士。
如今,張素已經成為了中國新聞社政文部的一名助理記者。和小時候一樣,張素對待工作也是那麼努力上進。
在張素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代國人在外拼搏的努力與艱辛。也看到了兩國民眾走進對方,了解彼此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