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去參加一個雙語幼兒園的親子體驗活動。活動期間,冷眼觀察了很長時間,一個外教帶著孩子們一起做了三個遊戲,有些孩子們玩得很開心,但更開心的反而是家長們。活動還沒結束,外教就跑了,留下一堆孩子和家長們自己玩。活動過程中,早教機構還提供了課間的甜點和飲料,孩子吃得也很過癮。
早教機構的老師說,他們學校提供雙語教學,讓孩子從小就開始接觸英語,將來孩子們學習英語就不會太吃力了。隨後有一個家長說,等這些孩子長大了,世界還不知會變成什麼樣子,現在就學英語真有必要嗎?老師說,多學一門外語總不是壞事。但問題就在於,從幼兒園就開始學外語,對3~4歲的孩子而言,到底能給他們帶來什麼?這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
眾所周知,3歲左右的孩子的確存在一個語言敏感期。但就這個語言敏感期是針對母語的,而不是針對外語的。換句說,母語的溝通一定大於外語的溝通。如果讓孩子還沒有掌握母語之前,就大量的學習母語之外的外語,到底是不是一個理想或者多麼高明的辦法呢?僅就「母語」的字面意思而言,「母語」就是媽媽的語言,是母子雙向親近、溝通、互動的語言。如果這個非母語的外語,不能增加母子之間或者父子之間的溝通和互動,那麼這個非母語的外語對家長和孩子而言,其意義又在哪裡?
有人說,讓孩子學習英語,就是為了讓孩子更早並更好的了解世界。語言既是一種溝通工具,又是一種思維方式,早點學外語利大於弊。這種觀點似乎是一種人所共知的常識,好像沒有討論的必要。另外,更早更好的學好英語,將來可以考一個更好的學校,或者出國留學,再不濟,憑著英語底子好,可以找一個高大上的工作。相信認同這些觀點人非常多。好像真的沒什麼毛病。
家庭教育的角度來說,孩子的第一溝通對象一定是媽媽,其次是爸爸,再次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如果孩子學習外語無法增進家庭關係的話,其學習外語的作用是本末倒置的。換句說,絕大多數家長與孩子的溝通一定是通過母語而不是外語,但很多家長又不精通外語。這就是矛盾所在,試想,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母語都沒學好,其思維體系和其道德體系又將建立在什麼上面?
還有的人說,現在是大語文時代——必須加強孩子學習漢語的能力,漢語要大於英語,因此,漢語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英語。如果一個中國人對自己國家的文化都不自信,又何來愛國之心?另外,學習什麼語言是一個人的選擇也是他的自由。但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一定要清晰。如果對家庭教育根本認識不清,在育兒的道路上就很容易走彎路。
我們國家一直反對幼兒園教學小學化。也就是說國家對幼兒教育沒有外語上的要求。對幼兒有外語要求的是家長。從這個角度而言,要不要讓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學外語是家長的選擇,而不是孩子的選擇。而很多雙語幼兒園就是投這部分家長所好而已。
疫情之前,有一個家長對自己的孩子說,你得好好讀書,如果考不取大學,只能送你到國外去讀書了。疫情之後,這個家長對孩子說,平平安安就好,好好讀書,爭取考個好點學校,假使考不取大學,送外賣也比去國外強。這是態度,這就是變化。疫情讓絕大多數人認識到了自己國家強大所在,也讓絕大多數人清醒的認識到,原來國外的月亮從來就不那麼圓。
其實,後疫情時代,送不送孩子去國外讀書,也是個人的選擇。真正想要留學的人,環境再惡劣,他照舊會去國外讀書。畢竟在國外的中國人或者獲得外國身份的也很多人。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也有他自己價值觀。有的人出去了還會回來,但也有一些人,出去了再也不會回來。任何一個群體都是多樣化的,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有一個朋友,疫情之前已辦好了移民國外的手續,老婆和孩子先他一步到了國外,而他因為要辦理房產和離職手續等問題,遲了一步。結果,疫情一出現,一家人就天各一方。想出去的反而不敢出去了,想回來的反而回不來了。疫情讓很多事情越來越不確定。
總而言之,疫情之下,除了中國交出了完美的答卷,其他一些歐美國家的現狀真的讓人望洋興吧,不忍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