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5年1月17日,羅馬皇帝狄奧多西(346—395)逝世。
他在臨終前,將帝國分與兩個兒子繼承。
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臘古城拜佔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又稱拜佔庭帝隊起初其疆域包括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
到了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時,又將北非以西、義大利和西班牙的東南併入版圖。最後在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所滅亡。西羅馬帝國的部城羅馬。
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領袖阿拉裡克率領下,進入義大利,圍攻羅馬城。在城內奴隸的配合下打開城門,掠奪而去。此後在西羅馬帝國境內建立許多衛國。
476年,羅馬僱傭兵領袖口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最後一個皇帝羅慕路斯,西羅馬帝國遂告滅亡。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誌著奴隸制度在西歐的崩潰。
1600年1月17日,卡爾德隆誕生。他的父親是西班牙的宮廷官員。卡爾德隆從青年時代就喜歡寫戲。他進入戲劇界時,受到著名戲劇家洛普·德·維加的影響。卡爾德隆早期的喜劇中的人物,大多數是西班牙貴族,他們都是穿鬥篷佩長劍的,所以這類劇本被稱做「鬥篷加長劍」喜劇。這些劇本具有現實主義色彩,出色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如《隱居的夫人》、《忠貞不渝的王子》等。但是,卡爾德隆出生於貴族,又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所以他的一些劇本中,宣揚了否定現世,寄託來生的宗教觀念。如《人生如夢》就是他在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
1650年,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把卡爾德隆召進宮廷為宮廷劇院的經理。他為了適合貴族的口胃,創作了一些以描寫貴族家庭糾紛和維護貴族榮譽為題材的劇本。1640年,卡爾德隆隨西班牙騎兵到加泰隆尼亞去鎮壓起義的農兵,他目睹軍隊對農民的欺壓和蹂躪,憤而退伍。1642年,他根據親身經歷寫出了歌頌農民反抗貴族迫害的優秀劇本《扎拉美亞的鎮長》。
1650年,卡爾德隆不幸接連失去幾個親人,他思想更加消沉和神秘化,辭去宮廷職務,成為僧侶。1681年逝世。他一生寫了繼維加之後的西班牙17世紀的著名的劇作家。
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年1月17日-1790年4月17日),享年84歲,美國著名政治家、科學家,同時亦是出版商、印刷商、記者、作家、慈善家;更是傑出的外交家及發明家。他是美國革命時重要的領導人之一,參與了多項重要文件的草擬,並曾出任美國駐法國大使,成功取得法國支持美國獨立。班傑明富蘭克林曾經進行多項關於電的實驗,並且發明了避雷針。他還發明了雙焦點眼鏡,蛙鞋等等。班傑明富蘭克林是共濟會的成員,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他亦是美國首任郵政總長。
班傑明富蘭克林的父親若西亞富蘭克林(Josiah Franklin)生於1657年,是英格蘭北安普頓郡的一個鐵匠家庭之子。母親艾比亞富爾家(Abiah Folger)則是在1667年時出生於一麻薩諸塞州波士頓的學校教師家庭。
1731年班傑明富蘭克林與其他人合力組建了費城的第一家公共圖書館。圖書館收藏的書籍包括神學、歷史、文學、科學等;之後北美各城市亦效法建立;對北美各地人民的啟蒙起了不少作用。1736年班傑明富蘭克林組建了北美第一隊志願消防隊。
1730年,班傑明富蘭克林與Deborah Read以事實婚姻(Common-law marriage)關係結合。富蘭克林與Deborah Read在1724年曾訂過婚,因為女方家長反對而未能實現,Read另嫁他人。後來Deborah Read被丈夫遺棄,其夫從此不知下落,依照當時法律,Read一輩子沒有再婚的自由。因此班傑明富蘭克林與Deborah Read終身不能循合法形式成為夫妻。但是班傑明富蘭克林另有一名私生子William Franklin,在與Read結合前就已存在,生母不詳,後來Deborah Read及班傑明富蘭克林將其撫養長大。
1748年,班傑明富蘭克林退出了他的印刷生意,不過他仍然能從他的合伙人手中分得印刷店可觀的利潤,亦因此有時間進行他各樣發明和研究,當中包括了他對電的研究。他發現電荷分為「正」、「負」,而且兩者的數量是守恆的。1752年,富蘭克林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實驗:在雷暴下放風箏,示範證明「雷電」是由電力造成。這是一項非常危險的試驗,事實上,同時期有其他科學家進行類似的實驗時被電殛死亡。至今不少人對於班傑明富蘭克林當年是否真的進行了這樣的實驗,或實驗到底是如何進行,仍然表示有懷疑。但沒有疑問的是班傑明富蘭克林發明了避雷針;皇家學會亦為表揚富蘭克林對電的研究,在1753年選他為院士。除了研究電以外,班傑明富蘭克林對氣象學亦有所貢獻。為了替他的報章尋找新聞,他經常到農夫市場去收集消息。他發現風暴經常在某地出現,然後在別的地方亦有風暴。他相信兩者可能其實是同一個風暴,因此提出風暴會移動,最後衍生了日後出現的天氣分析、天氣圖,改變了單純依靠一地預報的方法。
1751年班傑明富蘭克林在賓夕法尼亞州成立了一家醫院。這醫院日後成為全美國的首家醫院。
1767年,班傑明富蘭克林到法國,受到法國人的熱烈歡迎。回到費城以後,他獲選為大陸國會的成員,協助起草《美國獨立宣言》。1776年,富蘭克林被派到法國任代表美國的專員,一直至1785年。其間他很受法國社會各階層的歡迎,有些富有的法國家族甚至流行以他的畫像裝飾畫廊。班傑明富蘭克林出使法國十分成功,取得對初生美國非常重要的法、美軍事同盟,以及談判籤訂了1783年的《巴黎條約》。當班傑明富蘭克林在1785年回到美國時,他對美國獨立作出的貢獻只在華盛頓之下。班傑明富蘭克林亦是反對蓄奴的先驅。他從法國回國不久後即成為一個反對奴隸制,尋求釋放被非法禁錮的黑人的組織主席。1787年,已經退休的班傑明富蘭克林出席了修改美國憲法的會議,成為唯一同時籤署美國三項最重要法案文件的建國先賢。這三份文件分別是:《獨立宣言》,《1783年巴黎條約》,以及1787年的《美國憲法》。
較少人知道的是,雖然班傑明富蘭克林是著名的美國建國元勳,但在美國革命開始以前,他主要是作為外交人員,亦曾經強烈反對革命。只有在英國不可能在美洲殖民地維持統治的時候,他才成為獨立運動的熱切支持者。直至1780年,他仍然考慮願意容許英國保持對美洲的主權,以換取殖民地的高度自治。
富蘭克林在1790年4月17日逝世,與其妻合葬在Boston Park Street Church的墓地。
1897年1月17日,譚嗣同完成重要哲學著作《仁學》,共2卷,5萬多字。他雜糅儒、釋、道、墨各家和西方資產階級自然科學、社會政治經濟學說,形成了獨特的哲學體系。他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原質所構成,其本體是「仁」,「仁」是萬物之源;「以太」構成萬物的本質,是「不生不滅」的;宇宙間各種事物只有「變易」,沒有「存亡」,只有「聚散」,沒有「生滅」。肯定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是靜止的、停頓的,而是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批判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封建頑固思想,從變易中論證其改革社會制度的政治理想。書中猛烈抨擊「三綱五常」,指斥兩千年來封建專制制度為「大盜」之政,專制君主是「獨夫民賊」,宣傳「君末民本」的民權思想,認為「君」如不能為「民」辦事,亦可共廢,否定了「君權神授」。在《仁學》中,譚嗣同要求衝決封建主義的網羅,從而成為維新派中最激進的思想家。
1931年1月17日,國民黨上海市警察局會同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突然搜查共產黨在上海的活動和聯絡地上海三馬路222號的東方旅社和天津路的中山旅社,逮捕了正在開會的林育南等,會議記錄和文件均被搜走。會場為密探守候,又逮捕了前來開會的王青士、羅石冰等。18日,李求實也因找林育南等聯繫工作而為密探逮捕。接著,國民黨上海警察局和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又搜查了中山旅社、逮捕了歐陽立安等4人,又在旅社設密探逮捕了聯繫工作的何孟雄等。17日夜和 18日,上海警察局和租界巡捕房搜查了虹口、提籃橋、楊樹浦等地,共逮捕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28名。20日和21日,又在楊樹浦、新閘等處逮捕7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5位青年作家柔石、李求實、殷夫、胡也頻、馮鏗均在被捕之列。
1933年1月17日,毛澤東、朱德發表了《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入華北,願在三個條件下與全國各軍隊共同抗日宣言》。
宣言說:全中國的民眾們,日軍侵入華北,造成了和居民的整批被殺,城市與鄉村的毀滅,以及痛苦與饑荒的增加。因為蔣介石、張學良等的不抵抗與投降,因為他們對抗日士兵的壓迫、遣散與屠殺,使中國士兵大批的死在帝國主義的槍炮之下。國民黨幫助日本更進一步的屠殺,同時他們用一切力量鎮壓反帝鬥爭與組織武裝的義勇軍。
中華蘇維埃政府與革命軍事委員會再一次提醒中國民眾,我們在去年四月已經號召全國民眾與我們一起共同進行反對日本的武裝鬥爭,而蔣介石對於這個號召的回答是動員一切軍隊來進攻中國工農政府與工農紅軍,而不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
中華蘇維埃政府與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在中國民眾面前宣言:在下列條件之下,中國工農紅軍準備與任何武裝部隊訂立作戰協定,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1)立即停止進攻蘇維埃區域;(2)立即保證民眾的民主權利(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罷工之自由等);(3)立即武裝民眾創立武裝的義勇軍,以保衛中國及爭取中國的獨立統一與領土的完整。我們要求中國民眾及士兵,響應這個號召,開展武裝民族革命戰爭,反對日本及一切帝國主義。
錢玄同(1887-1939)中國語言文字學家。名夏,後更名玄同,字德潛,浙江吳興(今湖州市)人。早年留學日本,師事章炳麟。歷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五四」時期參加新文化運動,提倡文字改革,曾創議並參加擬制國語羅馬拼音方案。著有《文字學音篇》以及《重論經今古文學問題》、《古韻二十八部音讀之假定》、《古音無邪紐證》等論文。其子錢三強是著名的物理學家。
錢玄同從1913年到北京高等師範執教,連續在北京師範大學任專任教授二十餘年。他講授的課程,以音韻學為主,還有「說文研究」「經學史略」、「周至唐及清代思想概要」「先秦古書真偽略說」等。並長期任國文系主任。1917年,他向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雜誌投稿,倡導文學革命,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揭幕人之一。 1918年至1919年的《新青年》雜誌,錢玄同是輪流編輯之一。在這期間,他曾動員魯迅給《新青年》寫文章。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就是錢玄同催促他寫出的頭一篇作品,並且頭一次用魯迅作筆名。如眾所周知,《狂人日記》不但是篇白話文,而且是攻擊吃人的禮教的第一炮。 錢玄同在教學和學術研究方面的貢獻也是很顯著的。他所著的《文字學音篇》是我國高等學校最早的音韻學教科書。數十年來,影響頗大,迄今仍為音韻學家所稱引。
當代許多音韻學家如羅常培、魏建功、白滌洲、趙蔭棠、王靜如、丁聲樹等或是他的學生,或受過他的教益。名史家黃現曾是他的研究生。錢玄同對於「經學」創見甚多。他有兩句名言:「考古務求其真,致用務求其適。」他發表在《古史辨》上討論上古歷史和儒家經書的文章,獨見很多,影響很大。郭沫若對錢玄同在古史研究方面的一些觀點非常讚賞,說:「這些見解與鄙見不期而同,但都是先我而發的。」他早年積極宣傳漢語改用拼音文字,曾採用國際音標制定漢語拼音字母。後來他和趙元任、黎錦熙等數人共同制定「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1935年他抱病堅持起草了《第一批簡體字表》。可以說,中共建政以後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務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錢玄同早在半個世紀以前就做過很多奠基工作,他稱得起是文字改革工作的前驅。
每年的1月17日,一些西方國家分別舉行活動,紀念1945年1月17日失蹤的一位瑞典外交官勞爾·瓦倫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1944年,年僅33歲的瓦倫堡被任命為瑞典駐匈牙利大使館一等秘書。當時,他負有一項特殊的使命:儘可能多地挽救處於納粹德國手中、極可能遭到殺害的大批猶太人的生命。瓦倫堡冒著生命危險,在半年多的時間裡,先後為上萬名匈牙利猶太人籤發了瑞典護照,使他們逃離虎口。他的這一活動得到了美國的資助。
1945年1月蘇聯紅軍攻入布達佩斯之後不久,瓦倫堡失蹤了。有人在1月17日看到他同一位蘇聯軍官,乘車前往設在德布勒森的蘇軍司令部,之後便再也沒有露面。蘇聯方面先是否認拘留他,後來在瑞典方面的一再催問下,蘇方於1957年發表聲明說,瓦倫堡已於1947年因心臟病發作而死在莫斯科的盧比安卡監獄。有人認為,蘇聯懷疑瓦倫堡是美國間謀因而將其逮捕。
由於沒有任何有關瓦倫堡死亡的證明,蘇聯的聲明並未使這一事件就此了結。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仍然不斷有消息透露,瓦倫堡還活著。歷屆瑞典政府及瓦倫堡的親屬也不相信瓦倫堡已經死亡。瑞典政府曾多次與蘇聯進行交涉,蘇方在多數情況下根本不予理睬,偶爾也重申1957年的聲明。1982年,瑞典政府就這一事件公布了詳細的、長達13000頁的文件,仍未能使問題得到澄清。但是紀念瓦倫堡的活動卻在西方國家中不斷發展,1985年1月17日,至少有25個國家的「瓦倫堡委員會」舉行了紀念活動。當時,瑞典首相帕爾梅發表聲明說,「瓦倫堡今天成為人道主義和自我犧牲精神的象徵」。
1981年,瓦倫堡成為美國榮譽公民,美國總統裡根稱瓦倫堡是一位「偉大人物」。
「陳嘉庚獎金」被稱為中國的諾貝爾獎,它參照諾貝爾獎評獎方法,以促進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為目的。該獎主要獎勵在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技術科學、農業科學和醫藥科學6個領域內有突出研究成果或重大發現的中國科學家。
陳嘉庚基金會於1988年1月成立。其宗旨是「發揚陳嘉庚先生為民族,為社會興辦教育的精神,促進我國科技和教育事業的發展,獎勵成就突出的優秀人材,激發他們向上,攀登高峰,為振興中華貢獻力量」。凡是在一門科學的理論和實踐中有重大發現,對於促進科學進步有重要戰略意義;技術上的發明、創造,包括新的材料,新的實驗儀器和生產方法,有重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科學價值的研究成果,都可被授予陳嘉庚獎金。陳嘉庚獎每兩年評一次,每項獎金總額為3萬元人民幣,但是同一項獎獲獎人數不得超過3個人。第一屆陳嘉庚獎金頒獎儀式於1989年1月17日在北京科學會堂隆重舉行。有10位在農業科學、技術科學和物質科學領域獲得世界水平研究成果的科學家受到嘉獎。這10位科學家和獲獎成果是:中國科學院西北植物所的李振聲、陳漱陽、薛文江、他們的研究成果遠緣雜交小麥新品種「小偃六號」獲農業科學獎;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的鄧錫銘、範滇元、餘文炎,他們研製的「雷射12號實踐裝置」獲技術科學獎;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的陳創天、吳伯昌、江愛棟的「晶體非線性光學效應的基因理論和新型非線性光學材料探索」和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趙忠賢的「高臨界溫度超導體研究」獲得物質科學獎。
1991年1月17日凌晨,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遂向伊拉克發起大規模空襲。戰爭歷時6周,最後以伊拉克撤出侵科軍隊並接受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而告結束。
伊拉克和科威特兩國之間因領土和石油問題一直存在著矛盾。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動10萬大軍對科威特進行武裝吞併。伊拉克的這一行動踐踏了國際法和國際關係準則,破壞了國際和平與安全,因此遭到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國際社會對伊拉克實施影響深遠的經濟制裁,聯合國通過一項決議,要求伊拉克立即無條件地從科威特撤軍。與此同時,伊拉克軍隊一直在沿沙烏地阿拉伯的邊境上集結兵力。
20多萬美國軍隊在其它國家的部隊的支持下被空運到海灣地區。美國總統布希在11月初宣布,這支部隊在未來的幾個月裡將增加一倍幾個,使之具有反擊薩達姆進犯的強大勢力。起初在科威特和伊拉克被扣做人質的幾千名西方國家和其它國籍的外國人被薩達姆當做抵擋多國部隊進攻的人質盾牌,但在個人和政府進行了緊張的外交努力下,這些人質在1990年底被陸續釋放。
由於伊拉克把撤出科威特與要求以色列從約旦河西岸被佔領土和加薩走廊撤走硬扯在一起,企圖以此把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和阿拉伯民族主義者這兩大陣營拉到他的事業一邊,看來以外交方式決海灣衝突的希望是越來越渺茫。11月末,聯合國678號決議授權,如果伊拉克至1991年1月15日仍未從科威特撤軍,28國聯合部隊可以使用武力。
聯合國規定的撤軍日期過了幾乎24小時,聯軍開始向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目標發起了大規模進攻,首先對軍事中心、指揮部和供應網,以及民用永久性設施進行轟炸,轟炸接連不斷地持續了一個多月。至1月底,以空軍戰役逐步損耗薩達姆龐大的技術低劣的軍事機器已明顯見效。2月24日,等待已久的地面戰爭開始了。
伊拉克的抵抗在一次教科書式的軍事戰役面前土崩瓦解,科威特在3天內就全部解放。聯軍的傷亡人數約為250人,伊拉克方面的損失估計在3.5萬至10萬人之間。
1995年1月17日清晨5時46分,一場裡氏7.2級的強烈大地震襲擊了日本繁華的關西地區,震中靠近神戶,大阪等大城市。這是近70年來日本最大的一場地震。這場地震災情慘烈,災情最重的神戶市近萬棟建築物被摧毀,地震造成近5000人喪生。2萬多人受傷,財產損失近10萬億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