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課外課,一定要分階段來判斷,在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安排。五歲之前,還是儘量少地安排課外課,以培養興趣為主,讓孩子有更多玩的時間,尤其戶外運動加上充分閱讀。
如果家長非迫切的給孩子報班,建議選擇比如跳舞、不容易受傷的運動,以及動手動腦的興趣班。
不上課外課,也未必是保護孩子天性最好的方式,有可能孩子有上課的興趣和需求,家長硬是給忽視了呢。身邊有朋友,孩子四年級之前是沒有任何課外課的,到了五年級,發現周圍孩子都有課外課,一下子焦慮了,報了好幾個,猛衝和佛系都不是最好的選擇,一旦打定主意,就把注意力放在怎么正確引導孩子上,不要過分糾結。
低年級,多嘗試,以培養興趣為主,到了高年級,至少有一門相對較好的特長,孩子既不覺得勞累,又是自己喜歡的,更容易堅持。見過大多數低年級階段,尤其小學,課外課、特長班報的數量很多,一旦到了中學階段,都變成了各種學校課業的補習班了,興趣幾乎都停下來了,甚至再也不會拿起,這也是很可惜的。
01 孩子的身體是否能負擔。
年齡太小的孩子,身體發育尚不成熟,有的運動項目可能孩子還不能負擔。
02 孩子的認知與專注力是否匹配。
比如圍棋,讓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學,就不太現實。
孩子熱愛的那一刻,就是合適的開始時間,如果沒有熱愛,任何時候開始都是一樣的,但是寧願稍晚也不能趕早。
選擇之前跟孩子約定好,要麼不上,要上就好好上課,努力堅持下來。就算是體驗課,也跟去遊樂場是不一樣的,該有的秩序、紀律要給孩子慢慢灌輸意識。入門之前,談不上喜歡不喜歡,得先了解自己做的是什麼,再談喜歡不喜歡。
在孩子最初興趣的培養上,最考驗的是家長的耐力,表妹四歲開始學鋼琴,談的很好,如今已經高中了,我問舅舅和舅媽怎麼培養的,他們只給了一點建議就是,父母首先能堅持下來,絕對的時間投入是提高自身水平的不二法寶。
不要秉持著送去上課就交給老師的心態,一定要有監督和復盤。
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就是,大多數孩子上課外課,就是朋友一門興趣而已,不會走到專業這條道路,家長放低預期,會對孩子的堅持和興趣是一種保護。
懈怠、厭倦、瓶頸、低谷期都是正常的,給孩子尊重和理解,更容易幫助孩子度過這一階段,前功盡棄遺憾,但是魚死網破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