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訓「超市」開進社區
——環翠區「校社互融」雙向服務育人才
◎記者 王曉根 通訊員 姚芳
將學堂開到百姓家門口,方便居民「回爐」學習;加強與社區互動,構建一體化育人網絡;提升辦學軟硬體水平,解決企業人才落地的後顧之憂……
今年以來,環翠區教育局全面貫徹落實中共威海市環翠區第十五次代表大會精神,緊緊圍繞建設「活力之區」總體目標,按照「三聯三服」工作要求,全面優化教育服務環境,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教育服務支撐。特別是在「校社互融」的社區教育模式上,注重自身教育資源優勢輸出,注重引進、依託、利用各類社會資源,雙向服務,共建共享,推動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長徵小學老師為學生和社區群眾介紹校園特色裝置藝術。
開菜單+報訂單
學堂開到百姓家門口
4月27日,望島小學生活技能室裡傳來陣陣歡笑聲,社區居民正在這裡免費學習生活技能。每個周四,學校都會面向周圍社區居民免費開設音樂舞蹈、剪紙、繩編、電腦手機操作、隔代教育等多種課程,讓居民有了學習知識、結交朋友的新去處。
「我就是在這裡學會了電腦上網,每周來這裡學習,感覺生活過得很充實。」社區居民劉愛英說。
把社區居民請進學校「回爐」再學習,是環翠區推進社區教育工作的一大舉措。「社區裡缺少專業教師,而專業學校門檻高、路途遠,居民不想進。我們順應居民需求,選拔優秀專業教師志願者,將公益課堂開進社區,為居民送去教育培訓的及時雨。」環翠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開展聯繫企業、服務項目和人才的「三聯三服」活動,教育部門恰恰能發揮教育優勢,把社區教育搞好,把來環翠區創業人才的家人照顧好,也能讓來環翠區創業的人才安心創業。
為把社區教育搞出特色,提升教育惠民服務實效,環翠區教育局實施「智慧教育服務中心開菜單、居民報訂單、教育培訓超市模式進社區」活動,選拔出226位教師志願者,提供涵蓋老年養生保健、隔代教育等14類106門公益課程的服務,由各社區按需點菜,讓社區居民進學校學習知識。這一舉措,打破了師資管理中的自我封閉狀態,深入挖掘了學校師資潛力。學校按社區給出的時間節點,選派志願者老師走進社區,與居民零距離接觸。
城裡中學的E網空間、實驗小學的德音雅樂、錦華小學的社區家庭教育聯盟、統一路小學的以字會友特色公益課程……環翠區每所學校社區課堂都開辦得有聲有色,每門課程均由專人管理,自編教材,自成特色,更多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流動、互動起來,讓居民能夠快樂學習。
錦華小學學生志願者團隊教張村周邊社區居民學習電腦知識。
社區居民在威海八中參加活動。
校社一家
構建一體化育人網絡
「南山小學構建學校、家庭、社區一體化育人網絡已經9年了,社區與學校領導都有所更替,但學校與社區之間的情感卻歷久彌堅,已經融合為一家人。」南山小學校長張金華自豪地說。
學校與社區互動,把社區資源引入學校,讓教育工作更貼近學生需求。為將青少年素質教育進行有益補充和無限延伸,環翠區教育局打破教育資源部門壁壘和封閉性,聯合鎮街、社區等校外教育資源,以及科技館、駐威部隊、養老機構等108處校外教育基地資源,整合資源優勢,實現1+1>2資源開放倍增效應,合作育人,全面育人。
開發社區的文化風貌、生活習俗、人文歷史、物質設施,以及能對青少年進行幫教和感化的「五老」隊伍、社會名人、行業精英等社會群體,發揮他們的專業特長和社會效應,拓展學校德育教育和社會實踐空間,環翠區把課堂延伸到社區,為社區居民和學生們參與社會實踐構築活動平臺,在「大手牽小手」、警民共建、老少同樂等實踐活動中,讓學生不斷進行自我教育,從實踐中去感悟和內化,同時也實現了親子互動、老幼互動、家校互動、家區互動。
作為「編外輔導員」,社區書法名人叢珉滋在學校教孩子們寫字已經有8年了。三八演出進校園、八一擁軍進軍營、十月同慶重陽節、元旦送福進社區已成為學校和社區的新傳統。
「以前來華夏城只知道玩,這次來不僅學習了防震減災知識,還讓我懂得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我們一定要珍惜身邊的美好環境,從自身做起,愛護一草一木,以實際行動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在一次家、校和教育基地聯合開展的活動中,古寨中學初一六班學生叢思語感受深刻。
社區居民在學校學習形體舞蹈。
共建共享
打造社區教育品牌項目
如今,環翠區智慧學堂已正式註冊更名為「威海市環翠區智慧教育社區服務中心」。名字變更的背後,是環翠區社區教育資源的上檔升級。這意味著,社區教育服務中心能承接政府職能轉移,爭取到資金,優先獲得政府購買服務,居民們能有更好的老師、更好的教育資源了。
這一資源紅利給社區百姓帶來的實惠顯而易見。日前,東北村社區活動室裡歡聲笑語,72名老年人正在跟隨智慧教育社區服務中心的志願者張偉偉一起體驗「抓快樂」的小遊戲。老人們很喜歡這樣的學習方式,「邊參與,邊學習,還能分享自己的經驗,提出自己的困惑,既感到自己經驗的價值,又能從別人的分享中獲得啟發,社區教育服務中心邀請的這位心理老師真有辦法!」居民谷振芬說。
作為社區教育品牌項目載體,環翠區教育局充分發揮智慧教育社區服務中心效能,找準切入點,圍繞「一老」「一小」「一流動」三大人群,構建了學校、家庭、社區三維立體教育網絡。
學校不僅將教師志願者的公益課堂開進社區,也針對小學放學早、學生無人接送的實際情況,制定了課後託管方案,每所學校都為學生「私人訂製」豐富多彩的課後託管「菜單」。
隨著環翠區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來環翠區接受義務教育人數的逐年增多,關注留守流動兒童成為環翠區教育局工作重點之一,學校與社區聯合,將留守兒童的家庭住址、父母姓名、打工地點及聯繫方式等情況進行詳細統計,並整理歸檔,實施跟蹤管理。不僅如此,還不定期組織開展留守兒童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讓他們感受到來自家人般的溫暖。
「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學校擁有充足的教育資源,社區、社會則是更廣闊的育人舞臺,相信在共建共生共贏的和諧教育生態下,孩子們會沐浴著愛的陽光茁壯成長。」環翠區教育局負責人說。
普陀路小學邀請民警到學校宣講安全知識。
校企「做伴」
以研學旅行拓展成長空間
作為中心城區,環翠區在企業、項目、人才方面有很大優勢,這在教育從業者的眼中,也是一筆寶貴的教育資源。環翠區教育局圍繞服務企業、項目、人才的「三聯三服」活動,將教育服務與企業育人緊密聯繫在一起。
環翠區教育局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把劉公島、環翠樓等紅色教育基地、文化遺產資源,以及轄區內的重點企業、科技企業等設為研學旅行基地,繪製「環翠區中小學生社會實踐版圖」,探索形成中小學生廣泛參與、活動品質持續提升的研學旅行發展體系,指導學校開展形式多樣的研學旅行活動。
碼頭小學率先與媒體建立了精品研學課程協作關係,合作過程中,雙方將共同設計精品研學課程。媒體方面依託自身優勢,整合各方資源,確定研學線路,策劃、組織研學活動。學校方面則發揮教學、師資等方面優勢,在研學旅行課程開發、教學等方面給予指導和支持。
普陀路小學、千山路小學等也分別和威海廣泰空港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建立起夥伴關係,雙方開放資源,為學生搭建起更廣闊的實踐平臺,同時也對優秀的企業文化進行了無聲宣傳。
「讓學生和家長深入企業、了解社會,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進一步優化育人環境,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同時,還可以有效地提升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環翠區教育局負責人說。
南山小學的孩子們書寫「福、祿、壽、禧」為社區老人送祝福。
問詢企業需求
解決人才落地後顧之憂
近日,在張村福泰小學項目現場,工人們正在緊張施工,一座座教學樓正拔地而起。張村福泰小學是環翠區優化城鄉辦學條件,加快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縮影。
環翠區按照整體規劃,超前謀劃,統籌推進張村福泰小學、威海七中教學樓等在建學校工程項目,確保今年8月底前全部投入使用,並啟動望海園中學、羊亭科技園實驗學校、溫泉明湖路學校3所規劃學校工程項目,夯實教育發展基礎,提升教育「硬實力」,保障企業人才子女順利入學。
環翠區高點定位,高標準落實,實施鎮街學校、幼兒園區級一元化投入、一體化管理,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建設高水平、均衡化、優質化教育強區,不斷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
在進一步完善辦學條件的同時,環翠區不斷提升教育服務水平,切實解決人才子女就學問題。經過深入走訪調研,問詢企業需求,環翠區教育局進一步完善招生政策,統一城鄉標準,在嚴格落實制度規範的同時,精簡辦理入學手續程序,並設立企業、人才服務窗口和服務專線,搭建起人才子女入學綠色通道,為企業職工和人才的子女入學提供全程跟蹤服務,切實解決人才落地的後顧之憂。
本文圖片均為資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