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作家葉辛的都市長篇小說《上海日記》籤售會,在上海書展友誼會堂一樓舉行。
《上海日記》是著名作家葉辛回歸都市後精心打造的又一部創新力作,由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與葉辛過去作品不同的是,這部作品創作重心轉移,聚焦以新上海人為代表的當代大都市新移民,著重刻畫當代異鄉人融入新上海灘時,夢想、愛情與現實的激烈碰撞,揭示了社會的冷峻,人心的複雜,現實的殘酷,以及大城市漂泊打拼者的隱秘內心。
小說以日記體的形式展開,講述主人公全小良在新上海灘經歷的種種艱辛曲折、悲歡離合。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命運一波三折,充分展現了當代新上海人立體多面的生存狀態,他們的喜怒哀樂、困惑煩惱、奮鬥掙扎,以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忠告80後作者:不必刻意學習某種語言風格
參加《上海日記》籤售會的讀者,年齡層次多樣,跨越老中青三代,既有葉辛老師多年來的忠實老讀者,也不乏80後和90後青年讀者。葉辛老師不僅介紹了創作該作品的歷史背景和其現實意義,還就文學創作中的人物性格、語言運用等問題,無私地與大家分享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在互動環節,大家踴躍提問,但由於時間有限,只有四五個讀者得到提問機會。有位年輕女性讀者說非常期待看到《孽債3》,問葉辛老師《孽債3》什麼時候出爐。一名中年讀者說葉辛老師的作品都貼近現實,非常接地氣,很容易打動人心,問及《上海日記》的原型及創作歷程。
還有一位80後女作者說,很少有當代作家的語言能夠深深地吸引她,但她之前讀過的《孽債》以及現在的《上海日記》,都讓她感到語言是那麼生動,那麼鮮活,充滿生活氣息和江南氤氳的水氣,讓人倍感親切,請教葉辛老師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如何寫出好作品,希望能在語言風格方面得到葉辛老師的指教。
葉辛老師說,小說是虛構作品,不必像寫新聞那樣拘泥於現實和原型,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力。關於語言風格,男人有男人的語言特點,女人有女人的語言特點,不必刻意學習哪一種,只要是自己的語言,有自己的特點,不做作,能夠寫出真情實感,描述準確,就是好的語言。
由於讀者眾多,葉辛老師在活動前後分兩次為讀者籤名。讀者朋友們拿到葉辛老師遒勁有力的題字,無不喜悅、感慨。活動持續一個半小時,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