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薇:蹲點非洲部落,「開墾」田野學問

2021-02-08 浙師大非洲研究院

編者按:徐薇,非洲人類學學者,浙師大非洲研究院中國非洲人類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浙師大中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長期從事南部非洲種族與族群關係研究、非洲華僑華人研究。多年來,她以學者的敏銳與理性、女性的溫柔與堅韌頻繁往返於中國、非洲之間。其中2011-2013年,她就先後五次深入波札那村莊,與當地居民同吃同住,切身體驗、觀察非洲民眾的日常生活。今天,讓我們一起感受徐薇博士與非洲的奇妙相處以及深厚感情。

「兒子,你出生在非洲的波札那,這裡的天空蔚藍而清澈,這裡的風光原始而絕美,這裡的人們友好而善良。以後長大了,你要記住這片土地,記住這裡所有愛你的人……」看著剛出生的兒子,徐薇在自己的博客上深情寫道。

徐薇,人類學博士,現就職於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擔任浙師大中國-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浙師大非洲研究院中國非洲人類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長期從事南部非洲種族與族群關係研究、非洲華僑華人研究。主持多項國家社科、省部級課題。

2012年,徐薇受國家留學基金委全額資助以訪問學者身份赴波札那大學人文學院研修,為期一年。她利用這次訪學機會,孤身一人五次深入波札那的村莊進行田野調查,與當地居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體驗並記錄了非洲部落真實的文化生活。

很多人不解,一個人類學博士,放著自己國家田野裡大把的學問不去「開墾」,非要跑到離國萬裡的非洲部落裡搞調研,有點不著調。

不僅大家覺得不著調,徐薇一開始也感覺不靠譜。在她的腦海裡,非洲意味著無邊無盡的沙漠、衣不蔽體的窮人、無休無止的戰爭……去那裡搞研究簡直是「自尋死路」,可是丈夫的一封郵件讓她動了心。

徐薇的丈夫在波札那一家中國企業上班,他告訴徐薇,波札那有著「廣袤的草原,湛藍的天空,純淨的空氣,神奇的動植物,友好善良的居民……」徐薇有點心動了。但真正打動她的還是自己對學術的追求和院長的一番話。

奧卡萬戈三角洲:位於波札那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三角洲


非洲研究院院長劉鴻武教授是國內著名的對非研究學者,徐薇清楚地記得他對年輕教師的期望:「國內對非研究薄弱、對非人才短缺,建立一支學術隊伍迫在眉睫,希望他們懷著一顆熱忱之心做學問,抓住一切機會與非洲學者建立直接的合作關係,擺脫過去直接照搬西方理論、移植西方成果的弊端,去非洲的田野做案例研究,以自己的眼睛和心靈來觀察非洲、體驗非洲。」

聽說徐薇是從事對非研究的大學教師,她丈夫所在公司的老闆很開心,熱情邀請徐薇到波札那搞學術研究,並答應可以提供必要的幫助和資助。徐薇之所以如此受歡迎,與當地中國企業面臨的「發展難題」息息相關。很多公司企業因為不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某些行為「得罪」了當地民眾和政府都不知情,很多項目因此推進困難。這充分印證了劉鴻武教授的「真知灼見」。

作為一名青年學者,徐薇感覺有責任要為這些企業和國家做些事情,用她的話講「選擇非洲的田野,其實是為了中國的『田野』」。恰好,學院有一個對非訪學的名額,她就這樣來到了非洲的波札那。

一到波札那,徐薇來不及欣賞迷人的自然風光,就馬不停蹄地開始了田野調查。她先後調研了恩瓦託族的酋長制度,考察了措迪洛神山先民們創作的巖畫藝術,探訪了杭濟的布須曼人,最後把腳步停留在了奧卡萬戈三角洲附近的塞波帕村,這裡葉伊人的社會與文化變遷引起她的濃厚興趣。

徐薇博士與葉伊人大酋長在一起

徐薇寄居在當地村診所的女保育員家裡,這位熱心的女主人成為她進入當地部落的引薦人。這個部落建在一片沙漠上,地理位置偏僻,戶與戶之間相距較遠,走訪調查都要靠步行。徐薇的工作就是天天頂著烈日行走在沙漠上,挨家挨戶地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晚上回到家裡,雙腿都會酸痛得不聽使喚。

葉伊人在舂小米

幸虧有好心的保育員,對這位來自中國的姑娘呵護備至。她的工作是在村子裡挨家挨戶做巡診,探望疾病患者或者新生兒,為村民們送去藥品並教授人們一些基本的衛生知識。徐薇的到來,又讓她多了一份工作,白天當她的引薦人,晚上幫她準備晚餐,還讓自己的女兒給徐薇做翻譯。臨別時,保育員還特意為她燉了一隻土雞,而其家裡僅有四隻土雞,徐薇稱自己享受到了當地人對貴客的最高禮遇。

保育員庫瑪桑與徐薇博士兒子悅安合影

期間,徐薇還參加了當地特有的婚禮儀式,見識了近千人的葬禮活動,體驗了部落的飲食、服飾,領教了令人稱奇的草編和狩獵技術,對葉伊人的部落結構、文化生活等有了全面的了解。最讓她幸福的是,在這個古老的部落裡,竟然很多人都聽說過中國,並對中國有無限的嚮往。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聽聞來了一名中國姑娘,竟激動地握住她的雙手,不停地喊出「china,china……」。

徐薇博士參加葉伊人的婚禮

徐薇告訴記者,一個人走在非洲的田野上,的確很孤獨,但這種孤獨給了自己更多的思考和反思時間,是一場難得的自我修行,尤其是每當想起自己在非洲的田野調查能幫助祖國更好地了解這片土地,內心就會變得充實起來。

太多美麗而親切的人和事深深打動了徐薇,她和丈夫商量後,決定在波札那生娃。

待產期間,徐薇應波札那大學孔子學院院長之邀,成了那裡的兼職老師,每周二、四兩個晚上教當地學生中文。徐薇班裡的學生很多是已經工作的人,有的是中學老師,有的是公司老闆,有的是銀行職員,對工作了一天的他們還要在晚上來學校學習一門非常難的外語,徐薇一直深感欽佩,「我常常問他們,是什麼力量讓他們堅持著學漢語,他們說,中國越來越強大,他們想了解中國,想去中國工作。」

因為懷孕,下個學期的課徐薇沒法再教他們了,可是,這些可愛的學生卻給了她一個非常大的驚喜與感動。學期快結束的一天,徐薇和往常一樣去給學生們上課,上課時,一個學生代表突然走上來,用漢語對她說,「徐老師,恭喜你,恭喜你的丈夫,恭喜你的兒子,我們愛你!」說著,遞上了一個精緻的禮品袋,裡面是兩雙嬰兒的毛線襪,兩頂嬰兒的毛線帽,一塊嬰兒的純棉尿布,還有一張當地超市的250元購物券。學生們還送給她一張即將做媽媽的賀卡,大家集體籤名,用漢語拼音寫了很多祝福的話。

波札那大學孔子學院學生為徐薇夫婦舉辦party,慶祝他們的兒子即將生產

學生們還給她未出生的兒子起了一個波札那名字,叫「Thuso」,中文意思就是「幫助者,貴人」,學生們說,兒子會成為她的幫助者、貴人。在異國他鄉,這些誠摯滿滿的祝福,讓徐薇的心安定不少。很快,孩子便順利降生,取名孫悅安,取自《莊子外篇天地》:「四海之內共利之之謂悅,共給之之謂安。」徐薇說,希望兒子將來能夠順應萬物,凝神自得,做一個有德之人。

剛剛分娩,徐薇就馬上拿起筆在當地《華僑周報》開闢的專欄上寫文章,向當地華人介紹波札那的歷史和文化;進行學術交流時,她絕對不會落下,哪怕帶著剛出生的兒子也要參加,會議間隙,偷偷地跑到隔壁房間給兒子餵奶……徐薇在波札那的華人中已小有名氣。提起徐薇,建築工地的工人都知道她是「一個在報紙上寫了幾十篇文章介紹波札那的作家,她的作品很受當地華人歡迎」。

徐薇博士帶著兒子在尚比亞大學調研

而徐薇對波札那的學術研究成果也在2014年落地開花。這本名為《波札那族群生活與社會變遷》的專著,是目前國內第一部波札那民族志。可以說,徐薇悄悄推開了一扇中國人了解波札那的窗口。也是在這一年,她還拿到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南非種族與族群關係變遷研究」,將研究領域擴大到了南非。

  徐薇博士專著《波札那族群生活與社會變遷》

【非洲研究文庫】波札那族群生活與社會變遷

如今,徐薇博士依舊奔波在中非兩國的大陸之上。她說,曾經在波札那大學認識一個哈佛大學的女學者,一個人帶著三個兒子來這裡訪學半年,老大六歲,老二四歲,老三兩歲,三個兒子模樣性格都不同,卻從小就跟著媽媽到處跑。「她除了照顧好家庭,學術做得也很好,我真的要向她好好學習。」

徐薇博士的兩個兒子


現在,徐薇博士也是兩個男孩子的母親,大兒子6歲,生在非洲,小兒子 2歲,也是在非洲孕育。很大程度上,徐薇博士與她的「偶像」有類似的學術人生。每年,徐薇都會安排兩三個月到非洲調研,除了波札那,她的足跡還去到了喀麥隆、南非,今年她還計劃到坦尚尼亞,徐薇說,越來越熱愛那片土地,「每當想起自己在非洲的田野調查能幫助祖國更好地了解這片土地,內心覺得很充實。」

文字 | 崔文慧

圖片 | 徐薇

編輯 | 姚橄欖


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IASZNU)是在教育部、外交部支持下於2007年成立的中國高校首個綜合性、實體性非洲研究院,經10年發展已成為有廣泛影響力的中國非洲研究機構與國家對非事務智庫,成為國內首個擁有非洲研究「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的學術機構,是教育部區域和國別研究基地、教育部浙江師範大學中國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外交部「中非聯合研究交流計劃指導委員會指導單位」和「中非智庫10+10合作夥伴計劃」中方智庫、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劃」單位、浙江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17、2018年,連續2年入選當前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全球智庫評價報告《全球智庫報告》的「最佳區域研究中心(大學附屬)」(僅有3家中國智庫機構上榜)。

相關焦點

  • 【學人故事】徐薇:一名浙師大非研女學者的波札那「生育記」
    學人簡介徐薇,人類學博士,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副研究員,浙江師範大學中國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南部非洲種族與族群關係、非洲華僑華人等。在廣袤的非洲大陸,她不僅順利完成了課題研究,更收穫了家庭,生下了愛情的結晶。
  • 國內首個中國非洲人類學研究中心在浙江師範大學成立
    今年是浙師大非洲研究院成立十周年,10年來,研究院先後有近30名科研人員,在非洲數10個國家進行了長、中、短期的田野調查,深度走進非洲族群、當地民眾的日常,擁有涉及歷史學、民族學、宗教學、教育學、影視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多領域學者參與配合、多元交叉的研究團隊,陸續出版了十餘部著作及系列論文,大量以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支撐的對非洲區域和國別的宗教學、教育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研究成果。
  • 研究成果|人類學的非洲研究:歷史、現狀與反思
    總體上看,所謂「經典人類學」的繁榮與歐洲列強對非洲的殖民統治密不可分,特別是20世紀20-60年代這40年,整個非洲大陸幾乎被歐洲列強瓜分殆盡。人類學的看家本領——對某個封閉部落或社區進行長期深入的田野調查的方法,成為人類學理論建構的核心方式。當時人類學界的主要理論幾乎都由英國人類學家所建構,且大多數源於他們對非洲大陸的田野實踐。1.英國人類學的非洲研究。
  • 圓桌|本土之聲:非洲本土人文社科歷史與現狀
    浙師大的徐薇副教授從人類學學科視野,講述了非洲研究的歷史及現狀。非洲人類學區域研究肇始於英法殖民時期。為了殖民統治需要,大量人類學學家前往非洲從事基礎研究,並創作出大量關注婚姻家庭、親屬制度和社會結構的民族志。英國在非洲推行「間接統治」殖民政策,為人類學家提供了用武之地。
  • 非洲唯一一夫多妻制部落,國王有100多個妻子,妻子一起治理部落
    非洲唯一一夫多妻制部落,國王有100多個妻子,妻子一起治理部落現在我們如果說到一夫多妻制一定會被人家鄙視的,因為我們現在所實行的就是一夫一妻制,講究的就是兩個人在一起,雖然說在古代的時候,男人有個三妻四妾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並且地位越高的男人,
  • 我讀︱非洲的白色部落:「虛幻」的「假說」與「起源」
    然而,人們對斯坦利的探險記的關注,大多把重點放在了南部非洲的地理發現,以及探險過程中所付出的人命代價。因此直到近年,有關斯坦利的傳記很少談到甘巴拉嘎拉山,更不要說他在山下遇到白色部落的故事。為了寫作這本《非洲失落的白色部落》,羅賓森不但在歐美非三大洲各圖書館檢閱19世紀後半葉以來的各種與探險相關的史料,甚至還尋著斯坦利的探險路線,親身趕赴甘巴拉嘎拉山下,望著這座赤道上的雪山閃爍的耀眼光芒,體會當年斯坦利內心的深處所想:這白色部落到底從何而來?非洲內陸存在著白人部落?
  • 非洲部落「第一美人」: 丈夫寸步不離,怕被眾多「愛慕者」搶走
    所以,實際上人們心中對於「美」都是有著屬於自己的評判標準的,從而使得人們審美的觀念的不同,並且這樣的審美觀念往往還會呈現地域性的差異,例如這篇文章所要講述的,便是非洲一個審美觀念與中國差異較大的部落。 那麼,在中國人的眼裡,這個非洲部落的審美觀念究竟獨特到何種地步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非洲的大肚子部落,男子肚子越大妻子越多,這是為何?
    非洲是一個非常落後的地方,我們難以想像他們現在的生存環境,有部分人還跟之前一樣靠著打獵跟部落之間的走動交換食物來為生,今天我們講的部落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大肚子部落,他們的尊卑是看肚子,肚子越大越尊貴,招女人喜歡,這是為什麼呢?
  • 簡要描述非洲神話各部落神話,駁雜鬆散的非洲神話體系有多少?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種族,不同的部落,他們的內心裏面都有著不同樣子的神明,中國心中的神靈是女媧、玉帝,希臘心中的神靈是宙斯、蓋亞,基督教心中的神靈是上帝,伊斯蘭教是真主,佛教是佛祖,而作為非洲黑人心中的神靈都是誰呢?
  • 非洲「黃金部落」,金子在當地如廢鐵,還被小孩當成玩具玩
    非洲在我們的一貫印象中是貧窮、落後的代名詞,經濟發展滯後是非洲多數國家的普遍現象,不過並不妨礙非洲是一個自然資源豐富的大洲,作為佔全球陸地面積20%的世界第二大洲,雖然曾經有過一段並不光彩的歷史,但是卻並非像我們所想的那樣一蹶不振,早在「非洲獨立年(1960)」就宣告殖民時代的結束,非洲就開啟了全新的歷史篇章。
  • 裸辭創業四年,紅布林徐薇依舊奔跑在路上
    01 進入VC,離開VC  北京大學本科、牛津大學碩士、前創新工場投資總監、女性創業者、雙創家庭……在紅布林創始人徐薇的身上有著許許多多「自帶光環」的標籤。  但後來徐薇再向陌生人介紹自己時,往往只用一句話概括:曾經是個風險投資人,現在是個創業者。
  • 「神秘」的非洲部落中,為何結婚當天的新娘,會發出悲慘的哭聲?
    其實在我們的認知當中,像那種非常原始的地方已經很少了,尤其是越為發達的地方就越少見,所以我們想要去體驗一下那些原始部落的原始生活,最好去非洲這個地方。神秘的非洲部落有很多超出人們認知的習俗和風俗,下面給大家介紹一個名為波科特族的神秘非洲部落。
  • 爵士樂和搖滾樂的節奏都來源於非洲,非洲人為什麼這麼能歌善舞?
    在很多人眼中,非洲人都是能歌善舞的,實際上,他們也的確如此。非洲人,不論男女老少,都熱衷於唱歌跳舞。非洲人的生活中一刻也離不開歌舞,很難想像,非洲人如果沒有歌舞會變成什麼樣子。每逢歡慶節日,非洲人都要通宵達旦地唱歌跳舞,即使是平時工作間隙或田間勞動休息時,只要一聽到音樂和鼓聲,他們馬上就會扭動身軀,情不自禁地跳起舞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非洲人的一生都是在音樂歌舞的伴隨下度過的,從出生後的取名儀式,到結婚時的婚禮,直到死後的葬禮,都有音樂歌舞相伴。非洲國家的政治生活和經濟活動更是離不開歌舞。
  • 非洲的一個原始部落,不上班也不種地,他們是靠什麼維持生活
    非洲的一個原始部落,不上班也不種地,他們是靠什麼維持生活網羅天下趣事,縱觀世界奇聞,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內容,大家都知道,非洲是一個非常貧困落後的地方,而且非洲當地人都是非常的懶惰,對於生活完全沒有上進心。
  • 揭秘非洲「神秘」的部落,為何結婚當天新娘發出悲慘的哭聲?
    本文由金子帶你看世界獨家發布,歡迎大家翻閱往期文章~揭秘非洲「神秘」的部落,為何結婚當天新娘發出悲慘的哭聲?從而也不斷的吸引著我們前往這些獨特的文明又給他們添了一些特殊的魅力,但是在一些原始部落當中,一直還保存著千年不變的原始生活方式,和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大不一樣,還擁有著一些讓人難以接受的習俗,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揭秘非洲「神秘」的部落,為何結婚當天,新娘發出悲慘的哭聲?
  • 非洲「神秘」部落,結婚當天新娘痛哭,父母心痛但無能為力
    非洲「神秘」部落,結婚當天新娘痛哭,父母心痛但無能為力。很多遊客也會選擇出國遊玩,感受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個來自非洲的神秘部落,為何在結婚的當天,新娘會悲慘痛哭呢?我們一起來看看了解一下吧。
  • 非洲原始部落是如何手動生火的?看完這一幕,真的大開眼界
    非洲原始部落是如何手動生火的?看完這一幕,真的大開眼界提起非洲,大家都知道在那裡生活著許多原始部落,原始部落從不與外界溝通交流,它們還保留著最古老的生活方式就是鑽木取火,它們一直延續著這種古老的文化,不僅是在生活做飯用到它。
  • 非洲的「侏儒族」部落,生理髮育超乎常人,網友:生孩子不費事
    時下很多年輕的朋友都喜歡走出國門,去旅遊很多朋友都會選擇去我們周邊的國家,比如說日本,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這些國家也有很多朋友現在把目光放到了非洲這片土地上,小編今天帶你走進非洲的「侏儒族」部落。說到非洲浮現在我們腦海的總是幾個字,飢餓,戰爭,貧窮,懶惰,其實非洲的土地,和礦產資源都是非常豐富的,而這裡的人不去好好的開發,所以他們的日子也是過的非常的貧窮,懶惰這兩個詞在這裡非常的明顯,今天小編帶著大家走進非洲神秘的「侏儒族」部落,他們身材矮小但是生理髮育超乎常人,在這裡生活的侏儒族人,都有一個信仰,森林便是父母,而他們便是森林的孩子。
  • 非洲最「狂野」部落,男人徒手撕牛肉,女人繁衍方式令人嘆為觀止
    這其中就包括了非洲這個地區,非洲非常具有旅遊特色地方其實不是大草原更不是那廣袤無垠的沙漠,而且一些非常古老的神秘部落,也今天就伴隨著筆者的視野,帶你看看非洲最「狂野」部落,男人徒手撕牛肉,女人繁衍方式令人嘆為觀止。
  • 這個非洲部落女人為什麼喜歡「蹲著」生孩子呢?背後原因令人心酸
    很多愛旅遊的朋友們都特別的喜歡非洲部落,因為非洲部落有著非常古老而原始的生活風貌,十分吸引著現代文明社會中的我們。而今天小編要講的就是非洲的一個原始部落,下面就隨我一起來看看這個「野味十足」的部落吧。這個非洲部落女人為什麼喜歡「蹲著」生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