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關乎每個人的健康生活,一直是消費者關注的熱點。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衝擊,對食品生產經營活動帶來諸多困難,同時也影響了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消費信心。
後疫情時代,如何更好的保證食品安全,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監管,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成為企業和監管部門乃至全社會需要考慮的問題。為此,北京市消費者協會聯合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開展了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消費調查。
一、調查目的
通過開展消費調查,全面了解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消費的主要特點,探討如何保證食品消費安全,如何提升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如何更好地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食品生產行業健康發展。
二、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後疫情時代的消費特點,疫情對食品消費的影響,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認知情況,消費者擔心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消費者對企業和監管部門提升食品消費信心、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意見建議等。
三、調查方法
1、通過大數據技術手段對有關疫情期間食品安全消費的媒體報導、監管數據等輿情信息進行全面採集和匯總分析
2、是通過「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微信公眾號、消費者網等渠道向消費者發放調查問卷
3、是邀請部分食品消費方面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食品安全的有關法律責任、規範思路及意見建議。
四、調查結果
(一)食品安全消費輿情概況
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1月15日,全網共監測到有關食品安全方面的輿情信息2741845條。其中,正面信息763158條,佔比27.83%;中性信息1033374條,佔比37.69%;負面信息945313條,佔比34.48%。其中,中性輿情信息和負面輿情信息較多。
圖1-1 2020年食品安全輿情信息情感分布圖
輿情數據顯示,2020年食品安全消費輿情信息主要集中在食品抽檢結果、禁食野生動物、冷鏈食品風險、食品安全消費提示、自製食品問題、野生食品中毒、代糖代餐食品謊言以及其它食品安全問題等八個方面。其中,食品抽檢結果信息佔比21.82%,禁食野生動物信息佔比17.56%,冷鏈食品風險信息佔比14.27%,食品安全消費提示信息佔比13.69%,自製食品問題條信息佔比7.95%,野生食品中毒信息佔比5.84%,代糖代餐食品謊言信息佔比5.42%,其它食品安全問題信息佔比13.45%。
圖1-2 2020年食品安全輿情熱點分布圖
根據監測到的輿情信息,梳理出2020年部分食品安全消費輿情熱點如下:
1、食品抽檢結果
今年以來,市場監管總局以及各地市場監管部門公布的食品抽檢結果顯示,仍有部分食品抽檢不合格。發現的主要問題主要是微生物汙染、農獸藥殘留超標、食品添加劑超限量使用、質量指標不達標、質量指標與標籤標示值不符等。其中,不少抽檢不合格食品來自知名電商平臺和大型商超。
2、禁食野生動物
2020年1月26日,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發布公告,疫情期間全國禁止野生動物交易活動。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隨後各地各部門紛紛出臺有關法律規定,明確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同時查處了不少野生動植物及其製品非法交易案件。
3、冷鏈食品風險
冷鏈食品是指易腐食品從產地收購或捕撈之後,在產品加工、貯藏、運輸、分銷和零售、直到消費者手中,各個環節始終處於產品所必需的低溫環境下的食品。今年6月份以來,北京、遼寧、安徽、福建、江西、山東、廣東、重慶、陝西、雲南、天津、湖北、甘肅等10多個省份在進口冷鏈食品或包裝物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進口冷鏈食品疫情傳播安全風險增大。
4、食品安全消費提示
市場監管總局及各地市場監管部門和消費者協會多次針對疫情防控以及「五一」、國慶、「雙十一」等節假日和促銷季發布相關食品安全消費提示。如,4月13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針對復學校園食品安全發布消費提示,要求校方注意保持食堂清潔衛生和食材、飲水安全,建議學生合理飲食,適當鍛鍊,提高身體免疫力。此外,北京、天津、四川、新疆等有關部門都先後發布了相關食品安全消費提示。
5、自製食品安全問題
據媒體報導,10月初,黑龍江省雞西市的9位家庭成員因參加聚餐時食用自製食物「酸湯子」不幸身亡。「酸湯子」中毒事件再次敲響警鐘,讓公眾把注意力轉移到自製食品安全問題上。我國多地一直保留著自製食品的傳統,但自製醃泡、發酵等食品的要求極高,操作不當極易產生食品安全問題。
6、野生食品中毒
進入秋冬季節,多家媒體報導食用銀杏果消費提示,提醒公眾銀杏果並非保健品,吃多了可能引發中毒。每年的蘑菇旺季,許多人到山野林地採摘蘑菇食用,而由於採食野生毒蘑菇中毒的事件時有發生。據云南省衛生健康委發布消息稱,雲南省今年8月發生野生菌中毒事件273起,12人死亡。
7、代糖代餐食品謊言
不少人愛吃甜食又怕胖,想減肥又不想運動。這讓部分商家看到了商機,各種打著「代糖」「代餐」旗號的網紅食品不斷湧現。事實上,長期食用代糖代餐食品並不健康,人工甜味劑會擾亂腸道菌群引發消化腺體的錯亂,長期只吃代餐食品會導致營養失衡,對身體造成損害。況且,市面上不少代糖代餐食品出自「三無廠家」,其加工、儲存、運輸等環節的食品安全很難得到保障。
8、其它食品安全問題
輿情信息反映,還存在不少傳統食品安全問題。例如,今年的央視「3·15晚會」曝光了漢堡王用過期麵包做漢堡、雞腿排保質期隨意改的食品安全問題;有網友拍到福建三明市萬達永輝超市工作人員穿鞋腳踩冷凍魚蝦的視頻引爆輿論;有網友爆料武漢一高校食堂員工用腳洗菜;等等。
(二)問卷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通過消費者網以及「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共計收回3198份有效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最擔心生產加工環節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最擔心的是有毒有害物質殘留;大多受訪者購買食品時不仔細查看證照情況,過半受訪者購買到問題食品要求商家退換貨或自認倒黴;受訪者最希望了解食品消費常識和辨別知識,最希望食品企業嚴格出廠檢測和公開質量承諾,最希望監管部門加強食品安全日常監管。具體調查結果如下:
1、本次問卷調查受訪者以男性居多
圖2-1 受訪者性別分布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在3198名受訪者中,女性受訪者1230名,佔比38.46%;男性受訪者1968名,佔比61.54%。本次問卷調查以男性受訪者居多。
2、受訪者以18-45歲的中青年人為主
圖2-2 受訪者年齡分布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以中青年居多,18-45歲的中青年受訪者佔到近八成。其中,18-35周歲的受訪者1416人,佔比44.28%;36-45周歲的受訪者1117人,佔比34.93%;46-60周歲的受訪者615人,佔比19.23%;60周歲以上的受訪者42人,佔比1.31%;18周歲以下的受訪者8人,佔比0.25%。
3、超市或便利店仍然是受訪者購買食品的首選渠道
圖2-3 受訪者購買食品渠道分布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後疫情期間,65.38%的受訪者選擇在超市或便利店購買食品,46.15%的受訪者選擇在網上購買食品,35.74%的受訪者選擇在集貿市場購買食品,7.6%的受訪者通過統一配送方式購買食品,2.72%的受訪者通過其他方式購買食品。
調查結果說明,雖然仍有六成多受訪者選擇到超市或便利店購買食品,但同時也有四成多受訪者選擇網上購買食品,這也說明後疫情期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已經習慣從網上購買食品。
4、受訪者最擔心生產加工環節出現食品安全問題
圖2-4 受訪者最擔心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的環節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後疫情期間,26.55%的受訪者擔心種植養殖環節出現食品安全問題,49.94%的受訪者擔心生產加工環節出現食品安全問題,34.33%的受訪者擔心流通銷售環節出現食品安全問題,25.77%的受訪者擔心購買消費環節出現食品安全問題,45.78%的受訪者表示擔心所有環節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只有1.78%的受訪者表示不擔心出現食品安全問題。
調查結果說明,經歷疫情之後,大多受訪者都表示對食品安全問題表示擔心,其中最擔心生產加工環節出現食品安全問題。
5、受訪者最擔心的食品安全問題是有毒有害物質殘留
圖2-5 受訪者最擔心的食品安全問題分布情況
消費者最擔心哪些食品安全問題?調查結果顯示,有69.23%的受訪者表示最擔心有毒有害物質殘留,65.01%的受訪者表示最擔心違規使用添加劑,61.13%的受訪者表示最擔心儲存運輸汙染,48.84%受訪者表示最擔心散裝食品衛生問題,41.15%的受訪者表示最擔心食品變質過期,另有11.16%的受訪者表示擔心其他問題。
調查結果說明,受訪者最擔心的食品安全問題是有毒有害物質殘留,其次是違規使用添加劑和儲存運輸汙染問題。
6、疫情後食品消費的最大變化是減少了外出用餐
圖2-6 疫情給食品消費帶來的變化分布情況
關於疫情對食品消費帶來的變化,調查結果顯示,有73.05%的受訪者表示減少了外出用餐頻次,53.44%的受訪者表示更關注食品安全問題,49.97%的受訪者表示增加了網上購買頻次,49.56%的受訪者表示會到大型超市或平臺消費,34.24%的受訪者表示會選擇知名企業或品牌食品,5.13%的受訪者表示有其他變化。
調查結果說明,疫情對食品消費帶來的最大變化是消費者減少了外出用餐頻次,其次是更加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增加網上購買頻次以及選擇大型超市或平臺消費等。
7、大多受訪者購買食品時不仔細查看證照情況
圖2-7 受訪者購買食品時查看證照分布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購買食品時,只有7.66%的受訪者經常查看衛生許可證等證照情況,69.26%的受訪者表示偶爾查看衛生許可證等證照情況,有23.08%的受訪者表示從來不查看相關證照情況。調查結果說明,大多數受訪者購買食品時不仔細查看有關證照情況,經常查看證照的受訪者不到一成。
8、新聞媒體和網絡查詢是獲取食品消費知識的主要渠道
圖2-8 受訪者獲取食品消費知識的渠道分布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新聞媒體和網絡查詢是受訪者獲取食品消費信息的主要渠道,佔比分別為64.23%和49.66%。此外,通過企業宣傳獲取食品消費知識的受訪者佔21.92%,通過朋友介紹獲取食品消費知識的受訪者佔21.14%,通過消費教育活動獲取食品消費知識的受訪者佔7.25%,另有4.91%的受訪者表示通過其它方式獲取食品消費知識。
9.受訪者最希望了解食品消費常識和辨別知識
圖2-9 受訪者希望了解的食品安全知識分布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最希望了解的食品安全知識是消費常識和辨別知識,佔比分別為72.70%和68.82%。此外,48.84%的受訪者希望了解食品法律法規,42.31%的受訪者希望了解食品安全案例,另有5.72%的受訪者希望了解其它方面的食品安全知識。
10.過半受訪者購買到問題食品要求商家退換貨或自認倒黴
圖2-10 受訪者購買到問題食品後採取措施分布情況
購買到問題食品怎麼辦?調查結果顯示,57.69%的受訪者選擇要求商家退換貨;53.81%的受訪者自認倒黴,扔掉不吃;19.26%的受訪者選擇向消協或有關部門投訴;13.07%的受訪者選擇找媒體曝光;10.38%的受訪者選擇要求商家十倍賠償;另有8.85%的受訪者選擇其他方式維權。
調查結果說明,消費者的依法維權意識仍然有待提升。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購買到問題食品後,選擇要求商家退換貨或自認倒黴;而選擇向消協或有關部門投訴的受訪者不到兩成,依據《食品安全法》要求十倍賠償的受訪者只佔到一成。
11.受訪者最希望食品企業嚴格出廠檢測和公開質量承諾
圖2-11 受訪者希望企業提升食品消費信心的舉措分布情況
食品企業應該如何提升消費者的消費信心?調查結果顯示,71.95%的受訪者認為企業應嚴格食品出廠檢測,58.85%的受訪者認為企業應公開做出質量承諾,54.97%的受訪者認為企業應加強食品認證,48.75%的受訪者認為企業應樹立放心品牌,47.31%的受訪者認為企業應開展誠信自律活動,24.23%的受訪者認為企業應採用最新防偽技術,另有8.04%的受訪者認為企業應加強其他管理。
12.受訪者最希望監管部門加強食品安全日常監管
圖2-12 受訪者希望監管部門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措施分布情況
希望監管部門如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調查結果顯示,69.61%的受訪者希望監管部門加強日常監管,58.82%的受訪者希望落實食品黑名單制度,58.07%的受訪者希望加大處罰力度,54.22%的受訪者希望提高食品準入資格,50.38%的受訪者希望加大食品抽查比例,42.68%的受訪者希望集中公示問題企業和產品,31.86%的受訪者希望多開展宣傳教育活動,8.54%的受訪者希望採取其它措施加強監管。
五、調查建議
後疫情時代,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為營造放心安全的食品消費環境,提升消費者的消費信心,促進食品行業健康穩定發展,結合本次問卷調查結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嚴格落實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主體責任。食品企業要嚴格執行法律法規、標準規範等要求,確保生產經營過程合法合規。積極引入先進食品生產技術和檢測方法,提高生產環節的質量控制。嚴格食品出廠檢測及認證工作,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場。依法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確保記錄真實完整,確保產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此外,還應明確主要負責人責任,嚴格要求主要負責人依據有關政策,規範企業員工行為。
2、嚴厲查處各種損害消費者權益的食品問題。有關部門要以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態度,嚴厲查處各種損害消費者權益的食品違法犯罪行為。重點查處新型網絡直播營銷中的無經營資質銷售食品、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銷售標註虛假生產日期或超過保質期的食品等違法行為。此外,還要公開曝光食品違法經營行為,並將有關企業列入信用黑名單,同時對誠信守法經營的企業予以表彰或獎勵。
3、廣泛開展食品安全方面的科普宣傳活動。有關部門應通過食品科普進農村、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等多種形式,並藉助各種媒體渠道開展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工作,通過在報刊、雜誌、電視、網絡等媒介以圖文、漫畫、動畫等形式向大眾普及食品安全知識。此外,有關部門還可以自建信息公開渠道,對有關食品安全的生產經營、銷售等事實情況進行實時監督和披露。
4、不斷提升消費者理性消費和依法維權意識。消費者應多學習了解有關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消費知識,提升辨別食品安全問題的能力,培養關注食品安全標識以及相關檢驗證明的意識。消費者在線下購買食品時,應選擇正規的超市、便利店等經營場所;在線上購買食品時,應選擇正規的平臺和商家,並在網站首頁查看商家的營業執照等證照信息。一旦遇到食品安全問題,應及時收集好相關憑證,與商家協商解決。如果協商不成,可以向消協或有關監管部門投訴,也可以申請仲裁或到法院提起訴訟,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