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戴竺芯
在四川省內江市西約4公裡的沱江岸邊。有一座始建於唐鹹通年間的寺廟,名為聖水寺,其背靠林泉,延綿千年,至今仍吸引著眾多香客前往。該寺廟建築規模宏大,格局完整,類型豐富,是內江市區保存較為完好的大型禪林建築群。
為了保護四川省內珍貴的文化遺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部門從2018年開始在此進行古建修復保護工作,並編制了《內江聖水寺文物保護規劃》,於2020年2月通過國家文物局評審。9月17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研究所對外公布了近年來該所對聖水寺的文物保護工作。
古寺延綿千年
規模宏大 文物類型豐富
「聖水寺的建築規模十分宏大,格局完整,它的主體文物包含了文物建築群和石質文物兩部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研究所館員劉瑞介紹,作為內江市區保存較為完好的大型禪林建築群,聖水寺曾在宋大中祥符二年進行過增修,明末遭兵燹毀損,清康雍年間再次進行大規模復建,形成現在的規模。
她介紹,聖水寺內的文物類型也十分豐富,寺內保存有東漢崖墓、宋代經幢、明代石橋和石牌坊、清代建築群,從這些遺存中能夠清晰的看出各個時代風格的變化。
寺內大量的石刻碑文、摩崖造像,內容豐富,風格多變。聖水寺的眾多石刻碑文從年代可分為唐、宋、元、明、清石刻群;寺內最早的題刻是唐乾寧三年題記,為楷體。寺內晚唐時期千手觀音造像為現在存世不多的男相觀音,造像體量大保存較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圓覺樓內的十二圓覺,是典型的宋代風格,有明顯的時代特徵。聖水寺的書法特別是明代的「名相大儒」趙貞吉所書「聖水寺」和「書聖水巖」豪情奔放,飄逸俊秀,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三維雷射掃描建模
為寺廟內造像建立電子檔案
劉瑞介紹,保護規劃的編制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現場調研,主要根據地形圖及文物的四有資料等現存資料進行實地踏勘調研,核對資料,梳理信息。
由於聖水寺的文物類型多樣,現場調研有一定的難度。劉瑞說,比如,在摩崖造像部分,基本上都在崖壁上,有些窟龕位置較高,且位於山洞中,加之風化作用,很難看清其面貌;有些造像後期彩妝過度,人為修改造像,混淆其原貌。例如圓覺樓後方的造像,均在山洞內,光線極弱。
「千手觀音所在觀音殿是聖水寺內佛事活動最活躍的一個殿,後期被重妝的現象很嚴重,殿內幔帳厚重,光線較差,正常拍照難度很大,拍清晰更是不易,調研期間要對其詳細數據進行採集但又不能妨礙寺院正常活動。 」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在這個階段,文保工作人員除了運用傳統的手段,拍照、手工測量、走訪、踏查等,針對以上問題項目中運用了三維雷射掃描和建模技術,這樣造像無論位置如何,都可以掃描成像,且讀取數據的速度較快,不會耗費太長的時間進行記錄。電子數據在後期處理上,給業務人員更多的時間去分析和研究,比以往單純靠照片記錄現場的方式更全面。
完成第一階段後,第二階段則為文本的編寫,根據現有資料和現場調研成果對文物的價值進行提煉,劃出文物保護範圍,制定文物具體保護措施等。第三階段成果遞交,進行評審。
加入三維掃描獲取數據信息
隨時雲端瀏覽 為文物多媒體展示留出埠
劉瑞介紹,此次保護規劃的編制,加入了三維掃描獲取數據信息。「這樣無論在圖紙的表現和表達上還是在對現狀分析的時候,都更清晰和準確。三維掃描所儲存資料,可以隨時雲端瀏覽,為今後文物的多媒體展示也留有埠。保護的同時,更利於文化遺產今後的研究和展示。」
劉瑞說,聖水寺建築群及寺內保存的摩崖造像等,題材豐富,對於了解當時當地社會生活、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材料,對揭示當地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方面有重要作用。古建保護工作者們希望,通過此次保護規劃的編制,為文物保護後續實施科學管理和科學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資料支持,成為文物保護不可或缺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