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27日,英國首相詹森再次站在唐寧街10號門口對公眾和媒體發表講話,這是他因新冠肺炎入院後時隔22天再次站在這個位置上。
詹森在27日的講話中首先感謝了為國家做出犧牲的民眾,感謝他們在面對疫情時展示出的「勇氣和膽量」。同時,他也警告道,英國目前仍然處於疫情發展的「最大風險」中。他表示,政府不會過分放寬封鎖限制,拒絕冒著暴發第二次感染高峰的風險,「讓民眾的犧牲白費」。
3月27日,詹森被確診感染新冠病毒,此後病情不見好轉,於4月5日入院治療,並於次日因病情惡化轉入入重症監護室(ICU)。
詹森確診前,英國已於3月23日宣布全國「封城」,由於此前應對疫情不力,政府遭到封鎖過晚的批評以及被質疑企圖靠群體免疫應對疫情而罔顧人命。
詹森重返唐寧街時,局面並沒有比他離開時更好,目前英國新冠疫情仍然不容樂觀。戰勝病魔給了詹森一個重塑自身形象的機會,但遠未結束的疫情仍有可能銷蝕他被英雄化的形象。
詹森歸來,仍毀譽參半
詹森患病住院這段時期一直牽動著幾乎所有英國人的心。與此同時,人們意識到,他們比自己想像中更擔心首相的安危。
《金融時報》4月15日撰文指出,這場本來可能會毀掉詹森的疫情危機反而使他變得更加強大,康復之後,他可能有一個重塑自身形象的機會。文章稱,雖然詹森最初的抗疫計劃已經偏離了軌道,但隨著他開始計劃接下來的重建行動,詹森與公眾之間的紐帶將變得空前得緊密。
此前,詹森政府的抗疫政策曾飽受詬病,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和《衛報》等媒體報導,詹森在疫情暴發初期,5次缺席關於新冠病毒的緊急會議,直至3月2日,也就是疫情暴發5周以後,英國確診病例上升至40例時,詹森才第一次出席「眼鏡蛇會議」(編者註:即英國在國家重大或緊急情況下召開的緊急內閣會議,這個會議的英文縮寫正好是英文眼鏡蛇一詞,因此被稱為「眼鏡蛇會議」),致使英國失去了一個多月的寶貴時間。此外,由於溝通問題,英國在早期沒能及時收到參與歐盟4項聯合採購計劃的邀請,導致此後防護裝備短缺,應對疫情捉襟見肘。
詹森入院20天後,雖然每日的新增確診和死亡病例都有所放緩,但英國已成為在美國、義大利、西班牙、法國之後第五個死亡人數超過2萬的國家。這個數字還不包括在英國療養院、收容所和社區中的未能確定是否因新冠肺炎而死亡的人數。
面對持續增多的確診和死亡病例,英國各界對政府應對疫情不力的批評聲越來越多。日均病毒檢測人數落後德國等國家,死亡率居高不下,醫護人員防護裝備不足、養老院逐漸成為「重災區」等問題都備受詬病。
即使是詹森康復歸來的當下,民眾對政府也難言滿意。根據最新民調,英國民眾對政府應對疫情表現的支持率降至52%,連續第二周出現下跌。
英國《衛報》則批評稱,一些媒體和詹森的支持者們「把他的健康比喻成這個國家的福祉,把他的康復說成是國家恢復力的體現」,而事實上,正是由於詹森早先的領導以及政府的準備不足讓英國處於目前的弱勢地位,然而他的聲望卻在上升。報導指出,詹森與死神擦肩而過的事跡,「被精心設計成了漫畫中英雄的超能力」。
4月17日,一名流行病學專家表示,英國政府在應對新冠疫情的幾個方面反應都過於遲緩,英國可能會有約4萬人死亡。
復工後的考題:遏疫情還是保經濟
在遭到各方批評的同時,英國政府也在逐步調整抗疫策略,亡羊補牢。
全國「封城」已初見效果。據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 4月12日報導,英國每日新增感染病例數量已逐漸趨於平穩。此外,英國的病床數在因新建的「方艙醫院」快速增加的同時,每日因新冠肺炎新增的住院患者也顯示出放緩的跡象。
為加快擴充檢測能力,英國衛生部4月20日表示,將在英國新設立3個大型實驗室用於檢測大量樣本。英國國家新冠病毒檢測項目協調官約翰·牛頓教授說,這些實驗室將與已有的相關實驗室一起組成英國有史以來最大的診斷檢測網絡。
據英國《金融時報》4月18日報導,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蘭斯稱,目前社區中的感染率也已降至「R1」以下,說明平均被一名感染者傳染的人已不足一人。然而,目前養老院的感染率仍然較高,但總體而言,瓦蘭斯表示,全國感染曲線「趨於平坦,也許正在下降」。
政府釋放的「積極信號」無形中影響了民眾對於疫情的判斷。雖然英國的抗疫政策每一步都慢了,但是看到歐洲部分國家疫情趨於穩定,正考慮逐步放鬆防疫措施,處於封鎖狀態已逾一月的英國人也蠢蠢欲動。另一方面,全國「封城」後英國經濟遭受了重創。一些預測數據顯示,英國正面臨和平時期最嚴重的經濟下滑。
如何在繼續封鎖和重啟經濟之間權衡抉擇,成為詹森歸來後不得不面對的一道考題。
關於英國何時能夠解除封鎖,詹森在27日的講話中沒有給出具體答案。他表示,現在無法決定何時才能解除封鎖,政府將在未來幾天對此事透露更多消息。
檢測與疫苗:解除封鎖的現實障礙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外交大臣多米尼克·拉布曾表示,目前放寬管制需滿足五個條件,其中包括確保醫療系統可以應對疫情、每日死亡率「持續穩定」下降、有可靠數據表明感染率下降到「可控制水平」、確保檢測和個人防護設備的供應可以滿足未來的需求,以及確信任何調整不會帶來第二波感染高峰等。
《金融時報》稱,政府採取大規模社區檢測作為當前解除封鎖的一種策略是「至關重要的」,這樣在限制解除後,任何新的病例都可以被迅速隔離,接觸者也會被隔離。
據《衛報》報導,英國衛生部長馬特·漢考克上周宣布,他將招募18000名志願者來追蹤新冠肺炎病例及其接觸者。
但是英國目前每天只能檢測不到1萬人,與解除封鎖所需要的規模還有距離。在沒有大規模檢測的情況下,唯一剩下的解除封鎖策略就是疫苗。但是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瓦蘭斯表示,不要對疫苗寄望過高。他指出,任何新疫苗都需要確保其安全性,而不僅是看其抗疫療效,因此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做到這一點。
此前,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團隊表示,他們研發的疫苗可望在今年9月投入使用。不過,研發團隊負責人吉爾伯特教授也向BBC指出,雖然有關疫苗的前景很好,但目前還不能完全保證是否能成功投入使用。
對於應該持續封鎖還是重啟經濟,英國內閣在詹森住院期間就早已分成兩派。
左右為難的詹森將如何抉擇?
詹森缺席唐寧街事務的日子裡出現了「權力真空」,雖然首相職務暫由外交大臣多拉布代理,政府官員們仍然遵循著詹森入院前制定的封鎖方針,但內閣對於是否延長封鎖措施仍然意見不一。Politico 7日撰文指出,詹森的缺席讓政府在關鍵時刻失去了方向感。
4月16日,拉布宣布,英國的封鎖將持續至5月7日。拉布稱,他支持詹森的封鎖令,強調在現階段上不鬆懈「至關重要」。
包括衛生部長馬特·漢考克在內的一派認同繼續封鎖的決定,他們希望繼續延長封鎖期,以確保NHS不會不堪重負。漢考克認為,放鬆禁閉限制或解除禁足令並非迫在眉睫,英國還將進一步擴大新冠病毒檢測規模,加大綜合措施力度,使死亡率持續下降。彼時還沒有復工的詹森也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意思:在經歷過新冠肺炎生死考驗後,他最為關切的是解封會不會帶來第二波疫情高峰。
而另一派持相反意見,以財政大臣裡希·蘇納克、內閣辦公廳大臣麥可·戈夫、和國際貿易大臣伊莉莎白·特拉斯為代表,他們表示,長期封鎖將導致經濟衰退,應儘早解封以避免英國經濟危機進一步擴大。
蘇納克稱,據預測,三個月的封鎖可能導致英國今年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災難性地下降35%。而政府顧問之一的法拉爾爵士也表示,希望政府在三、四個星期內解除封閉措施。他還警告說,疫情的第二波無論如何也會到來,並呼籲政府應為此做好準備。
此外,政府還面臨來自一些保守黨議員和黨內捐款人的壓力,要求其放鬆封鎖措施。
與此同時,也有人建議謹慎看待過早解除因新冠疫情實施的封鎖。英國央行總裁貝利接受《每日郵報》採訪時指出,解封之後再踩剎車,對經濟的損害會更大。他表示「這會重創民眾的信心」。
也有人的態度相對中立,據英國天空新聞26日報導,拉布在受訪時表示,英國處於新冠疫情暴發的「敏感和危險」階段,制定如何放鬆「封鎖」是「不負責任的」。但學校、企業還有運動場所可以以一種「新常態」的方式恢復正常。
據BBC報導,工黨領袖斯塔莫25日致信詹森,敦促他制定何時以及如何解封的計劃。斯塔莫表示,如果不討論解除封鎖,英國將落後於世界其他地區。
在萊斯特郡議員安德魯·布裡德根看來,關於未來這些重大的決定,只能由首相來完成。
彭博社在4月21日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在生病前,詹森龍精虎猛,肯定會把「解除封鎖」掛在嘴邊,然而,經歷過重症之後,他將擁有一種使命感。
果然,26日返回唐寧街、27日就上崗復工的詹森還顧不上召開每日疫情簡報和內閣會議,就在唐寧街10號門口匆匆發表公開演講,忐忑而又矛盾地表示,目前不會冒風險重啟英國經濟,也不會過分放寬封鎖限制,建議民眾遵守限制令避免第二次感染高峰。
「我知道這很艱難,我也想讓經濟發展……但我拒絕放棄英國民眾的犧牲。」詹森說道。
做出保持封鎖的決定或許並不難,但是如何保住經濟將是詹森不得不面臨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