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深山裡的新瑤村秋意更濃了。從瑞安市區到芳莊鄉新瑤村,僅一小時的車程。植被茂密的山中,空氣像過濾了一樣的純淨,大山的味道撲鼻而來,正是晚稻收割的香氣。收割下來的晚稻晾曬在路邊,陽光下燦若黃金。沿路的柿子樹,掛滿火紅的小燈籠,就像新瑤村的新生活,青澀褪去,換來的是甜蜜與喜悅(新瑤村在2019年村級規模優化調整中由光輝村、莊下村等8個村合併而成)。
「以前,我們山溝溝裡不招人待見,沒人願意過來。但現在不一樣了。」新瑤村黨委書記吳小華說,在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村裡修路、開發旅遊資源,打造漂流、建起民宿,如今不僅村裡富了,城裡人也喜歡來山裡休閒放鬆了。
一條溪流
變身網紅漂流打卡地
2018年之前,鴻雁峽谷僅是一條深藏山中風光秀麗卻無人問津的峽谷。2018年,芳莊鄉利用新瑤村的這個自然峽谷,打造成奇雲大漂流,全長約3公裡,總落差100多米,最大連續落差30米、平均坡度35度,每趟漂流水流量3萬立方米左右,漂流時長1個多小時,號稱「亞洲第一漂」。如今,在溫州人眼中,它已經成為網紅漂流打卡地。
奇雲大漂流管理人員婁榮文告訴記者,雖然今年受疫情影響,但漂流生意總體不錯,恢復營業以來日均客流量達400人,最多的時候達1200多人,日營業額十多萬元。
奇雲大漂流是芳莊鄉的鄉村振興項目。2018年3月,該項目採用「民間資本+集體經濟」的投資管理模式,由芳莊鄉原31個村集體和民間資本出資共同成立溫州錦川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負責運營。項目一期工程投資1000萬元,其中民間資本佔51%,31個村經濟合作社共佔49%。這是我市目前參與村數量最多、投資規模最大的抱團強村項目。芳莊鄉以這樣的方式,一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從而達到可持續增收的目的。
去年夏天,漂流營業不到一個月就實現收入近100萬元,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還有效帶動當地村民就業增收。同時,奇雲大漂流還為當地提供了約50個就業崗位,其中新瑤村村民有十餘人。
陳哲勇便是其中之一。他是鴻雁水庫發電站工人,每月固定收入2000元。奇雲大漂流建成運營後,他去做兼職,負責水庫開關閘等日常維護。「每個月工資3000多元,相當於一個夏天創收1萬多元。」陳哲勇說,雖然忙了點,但這是實打實的增收。
今年7月18日,溫州市第二屆奇雲漂流節暨瑞安市水上文化旅遊節在新瑤村啟動。雖有疫情影響下,但仍有很多外地遊客慕名而來。
一幢破舊民房
變身山間民宿
漂流的火爆帶動了民宿的發展。在奇雲大漂流的起點處,往上驅車三五分鐘,就是新瑤村的民宿群。
「咚咚咚!」在半山腰,一臺挖掘機正在作業。新瑤村的第二家民宿「日出溪谷」正在施工,預計年底或明年初建成對外開業。
緊挨著「日出溪谷」的下方,是已在試營業的「雲上居」民宿。作為新瑤村第一家民宿,「雲上居」坐落於海拔200多米的半山腰,佔地面積近2000平方米,共4幢仿古民房沿溪而建,其左側是潺潺溪水。
2018年7月,我市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全面落地,莊下村的破舊民房一下子變成「香餑餑」。2018年9月,「雲上居」成為第一家跟莊下村籤訂房屋流轉合同的民宿,一下子流轉了13戶14間農房,有效期為15年。一間農房15年租金為17500元,村民林新浩不僅拿到了35000元的租金,而且住進了「雲上居」,居住條件大大改善。
原來,「雲上居」流轉農房中有4間屬於林新浩家。林新浩今年75歲,和老伴一直生活在此,兩人在籤合同時表示不願意搬走。於是,他們和民宿方達成協議,4間房子只收兩間的租金,民宿方免費給他們「升級」了新房。
不僅如此,林新浩還被民宿聘請為園丁,一個月負責除蟲兩次,每次獲得報酬100元。剩餘的時間,他喜歡去田裡種點蔬菜。「種了一輩子的田,最苦的日子都已經過去了。現在,種點瓜果蔬菜就是為了自己吃著方便。」林新浩感慨,居住環境越變越好,日子越過越舒坦了。
勤快又頗有經濟頭腦的林新浩,還委託女兒去辦了營業執照,在家裡和老伴開起了小賣部。「周邊沒有超市,如果民宿裡來了客人,我們就可以提供些礦泉水、飲料、啤酒、花生米等。」林新浩笑著跟記者說,現在路修好了,進貨都是自己一個人騎著三輪車去湖嶺。此外,貨架上還有林新浩自己種的茄子、毛豆等時令蔬菜,這些「山頭貨」是城裡客人最喜愛的。
今年暑期,「雲上居」一房難求。接下來,「日出溪谷」將要開業,還會有第三家、第四家民宿開工建設。
白雲生處有人家,是多少城裡人渴望的生活。正是這樣的山居夢,盤活了當地的閒置農房,為村民帶來經濟收入。目前,莊下村的閒置房屋已流轉了三分二,共80間,涉及農戶約50戶,以每間房15年租金17500元計算,50戶家庭可增收140萬元。
一座學校
變身文化禮堂
眼下,天氣涼了,漂流暫停營業,遊客少了,田裡的晚稻也收割得差不多了,一年中剩下的日子,是村民難得的閒暇時光。
剛好,坐落於雅瑤文化禮堂內的百姓健身房差不多建成了。桌球桌、啞鈴、跑步機等健身器械,基本能滿足村民的健身需求。
「以前,日子窮苦,哪有心思和精力來健身啊。」58歲的村民吳學金說,自己15歲就開始種田,還養雞養鴨養牛。「現在變化大了,就連幹活也不用那樣辛苦了。」吳學金說,自從山裡通了公路,修築了水渠,種田也變得輕鬆了。子女都已成家,只要不忙,吳學金喜歡在家裡燒幾個菜,喝點小酒。
看著倉庫裡金燦燦的飽滿的稻穀,吳學金滿臉幸福。他告訴記者,這些山裡的稻穀是城裡人的稀罕貨,早已被親朋好友預定一空,僅剩餘一部分供自家食用。
「接下來田裡的活兒就少了。」吳學金打算去百姓健身房看看那些城裡來的健身器材。
「之前沒有文化禮堂,村民沒什麼業餘生活。現在有了文化禮堂,大家可以來這裡看書、下棋、學習書畫。」雅瑤文化禮堂總幹事、光輝村村委會主任吳素勇說,一些文藝演出、健康講座都能通過文化禮堂開展了。
2017年,村裡投入26萬元,將原來閒置的瑤莊學校打造成文化禮堂,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禮堂結合造紙、農耕文化等元素,設置了造紙展示館、村史校史館、尚德講堂、悠遠鄉史廊、圖書閱覽室、書畫室等多功能場所,極具地方特色,可滿足村民日常的學習、娛樂需求。
誰能想到,在瑞安的偏遠山溝溝裡,曾以貧困而聞名的山村,如今轉身成為本地新晉「網紅」。城裡人趕著來漂流,來住民宿,呼吸山裡的空氣,吃山裡的鮮貨。新瑤村的蛻變之路,正是村民的小康之路,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超2.5萬元,今年截至9月底,村集體總收入達188萬元。 (記者 蔡玲玲/文 孫凜/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