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6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新版《國際疾病分類》,遊戲障礙(即通常所說的網路遊戲成癮),被列為精神疾病。實際上,遊戲成癮是網絡成癮的最常見和最主要問題,除了遊戲成癮,其他類型的網絡成癮問題同樣不容忽視。那麼網絡成癮在青少年群體中的發病狀況如何?有哪些危害?是否可以防控?近日,記者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進行了對話。
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日趨嚴重
問:網絡使用已成為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與此同時,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也日趨嚴重,請您介紹一下目前我國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發病狀況如何?
陸林:的確如此,我們在臨床上接診的因網絡成癮比如遊戲成癮的青少年患者越來越多。關於發病狀況,目前我國還沒有詳實的數據,但一項涵蓋全球30個國家和地區的89281名受試者的薈萃分析顯示,網絡成癮的全球患病率約為6%。另外,2018年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路遊戲用戶數量達到4.42億,手機網路遊戲用戶達4.07億,網絡、手機遊戲成為最受青少年青睞的娛樂性活動之一。這也為我國青少年患上網路遊戲成癮精神疾病埋下了重要隱患。
問:那麼如何界定網絡成癮呢?
陸林:網絡成癮,是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對網際網路使用衝動的失控行為,表現為過度使用網際網路後導致較明顯的學業、職業和社會功能的損傷。診斷網絡成癮疾病,時間標準是一個重要因素,一般情況下相關行為至少持續12個月才能確診。
具體來說,網絡成癮又包括網路遊戲成癮、網絡關係成癮、網絡色情成癮、信息收集成癮、網絡購物成癮等,其中以網路遊戲成癮最為常見。在最新版的《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和《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均將網絡成癮作為一種獨立的疾病,這表明網絡成癮已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醫學和社會問題。
網絡成癮危害重重
問:青少年網絡成癮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陸林: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危害面很廣,對其自身、家庭、社會和國家均會造成不良影響。
首先,網絡成癮嚴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正處於生長發育中最重要的階段,長時間上網會影響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同時也會增加植物神經系統紊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以及胃腸道功能紊亂的發生風險,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猝死。並且,網絡成癮人群多伴發共病精神障礙,如網絡成癮者中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共病率為21.7%,抑鬱障礙的共病率為26.3%,焦慮障礙的共病率為23.3%,遠高於一般人群。
研究發現,網絡成癮者發生精神心理問題的原因可能與其腦功能受損密切相關。影像學研究顯示,網絡成癮青少年的眶額皮層、腦島及內嗅皮層等與衝動控制相關腦區變薄,而背外側皮層和右側伏隔核等與獎賞相關的腦區在遊戲圖片線索誘發下發生異常激活。這一結果與藥物成癮者的腦影像學改變類似,提示網絡成癮會引起腦功能紊亂甚至造成永久性損害。
其次,網絡成癮也對家庭、社會和國家造成巨大的危害。據《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1-11月網路遊戲業務收入1341億元,遊戲直播用戶規模達到2.24億,其中青少年是網路遊戲消費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少年非理性地購買遊戲裝備和打賞遊戲主播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另外,網絡虛擬世界充斥著大量的暴力內容,沉迷於網絡暴力遊戲會增加青少年的攻擊性思維、情感和行為,同時還會導致同理心的減弱和利他行為的減少,最終促使網絡成癮者暴力事件的發生,嚴重影響社會公共安全;與此同時,青少年是未來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肩負著振興中華的使命,過度地沉溺於網絡中的虛擬角色,容易迷失真實的自我,導致與現實社會脫離,最終不僅無法為實現中國夢的目標貢獻力量,反而會成為家庭和社會的累贅。
社會共同努力破解難題
問:面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嚴峻形勢,為降低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危害您有哪些建議?
陸林: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具體來說,我的建議如下:
健全相關法律,推動立法進程。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日新月異,網絡中良莠不齊的信息給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帶來巨大傷害。由於立法缺失,一些不法分子為了經濟、商業利益等利用網絡平臺傳遞詐騙、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引發青少年沉迷網絡、價值觀扭曲、網絡詐騙等問題。這些問題也引起了國家層面的重視:2016年,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發布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就旨在營造健康、文明、有序的網絡環境,保障未成年人的網絡空間,促進未成年人文明合理地使用網絡;此外,2018年兩會教育立法修法期間,強調了應加快相關法規的制定,十三屆全國政協第二次雙周協商座談會就「《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的制定」展開了討論,也呼籲應積極推動立法進程。我們期待,相關部門應加速立法進程,為未成年人營造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
加大宣傳的力度,提高社會公眾的意識。網絡成癮正日益侵蝕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杜絕網絡成癮對青少年的危害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首先,網際網路信息提供者應自覺維護網絡市場的健康發展,淨化網絡環境,傳播網絡文明。軟體開發商則可通過研發推廣未成年人上網保護軟體提供安全的上網環境,以期實現攔截不良信息、病毒或達到限制訪問某些網站等目的;其次,新聞媒體應正確地宣傳網絡成癮的危害,通過加大政府有關部門、社會、學校以及父母的重視,從而形成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社會共治格局。最後,政府相關部門和企業等應重視安全、健康、有益公共場所的建設,以豐富青少年的課餘生活和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
建立規範的網絡成癮的診療標準,避免造成二次身心傷害。青少年網絡成癮治療已成為某些醫療機構或個人大肆斂財的手段,抱有「急病亂投醫」心態的父母常被形形色色的治療網絡成癮的廣告蒙蔽了雙眼,滿懷希望地把孩子送到「戒癮醫院」和「戒癮學校」接受「專業」的治療,但結局常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比如,電擊療法治療網絡成癮曾一度受到許多家長的追捧,然而這種無臨床研究和循證醫學依據的治療手段,卻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網絡成癮的孩子背後,可能混雜著生物、心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因素,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當孩子沉迷於網絡時,應到專業醫療機構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利用科學的治療手段對網絡成癮者進行幹預。
家校聯合,共同抵制青少年網絡成癮。父母的教育方式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緊密相關,良好的親子關係能夠減少網絡成癮問題的發生。在病態的親子關係中,父母在行為和情感上過分嚴格要求孩子,從而導致孩子自卑心理的出現,無法在現實生活中獲得成就感,從而轉向虛擬網絡世界尋求安慰。因此,家長應避免給予青少年過多的壓力和關注,加強與孩子溝通,注重了解其內心的想法,多給予孩子鼓勵,讓孩子感受到來至現實生活的成就感;也可以找機會與孩子一起討論過度使用網絡的弊端,引導孩子正確合理地使用網絡資源。此外,學校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鼓勵青少年積極參與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在現實生活中獲得快樂和成就感,將注意從網絡虛擬世界轉向真實世界。還可通過開設專門的網絡素質教育課程,讓青少年能夠正確了解和認識網絡的利與弊,以更好地適應網絡時代,減少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