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絲素有「人體第二肌膚」的美譽,被人稱為「纖維皇后」。那麼,蠶是如何變成蠶絲被,這個過程又凝聚了多少人的匠心獨運?
在蠶絲被製作的過程中,對蠶繭的選擇、煮繭火候的掌握、拉綿力道的控制,都凝結著一代代手藝人的智慧。接下來,帶你領略蠶絲被工藝的魅力。
選繭
從蠶到蠶絲被,選繭是第一道工序,選繭的準確與否直接關係生絲品質和繅絲生產經濟的高低,繭大致分為上繭、雙宮繭、黃斑繭、下腳繭與蛹襯。
而製作蠶絲被,雙宮繭才是首選原料,這類蠶繭被製成蠶絲被時,拉出來的蠶絲更具縱橫交錯感,因此蠶絲被更牢固,保暖性能更好。
煮繭
煮繭是蠶絲被製作的第二道工序,把選好的繭放入特殊容器中煮,使蠶繭表面的大部分絲膠脫落。但煮繭很講究時間和火候,煮太爛蠶絲被不牢固,煮太生會影響加工。
剝繭
煮繭之後需要剝繭,匠人需要用指甲剝開蠶繭取出蠶蛹,並將蠶繭撐開套在手上,摘去蠶蛹和其黑色的褪皮,疊至5-6層取下並輕輕拉成正方形的蠶絲小片,這個過程在乾淨的流水中進行效果會更好。
開綿
開是撐開、拉開,綿是指蠶絲綿兜。把上面的蠶絲小片套在一個弓形的竹製工具上,疊至5-6層厚取下就成了一個個溼的桑蠶絲綿兜。
曬綿
把溼的蠶絲綿兜用脫水機脫去水分,再用尼龍線串起來拿到太陽下曬乾。一定要脫得很乾,不然會導致蠶絲不柔軟。
拉伸
首先將一隻只曬乾的半圓形的綿兜,扯開一個缺口,拉成綿片,然後由四個人拉住綿片四端,用勁將綿片扯成一層層絲綿,需要依照密度需求,不強不弱、不急不慢地繃扯,要扯成「勻薄如紙」、「瑩潔如玉」的柔嫩綿絮才算成功。
翻被
將拉扯好的絲絮一層層地疊起來製作成被芯,再用全棉或真絲製作被面或被套,把被芯套進被套的時候要先在內部的四周用線固定,翻轉過來之後,被面上面也要適當定位 ,這樣可以保證蠶絲被不會滑動變形。
手工定位
將絲胎與胎套採用90針古法定位固定,防止兩者脫離。這樣一床純手工的蠶絲被基本算完成了。
除了以上的基本工序,一床合格的蠶絲被還需要經過繡花定點加固、檢針臺檢驗、燈光臺細節把控、包裝等一系列工序,只有通過層層工藝打磨,精挑嚴選,才能出成品。
一缸清水一張弓,一張桌臺一手巧勁,構成了蠶絲匠人的全部世界。於手藝人而言,蠶絲是大自然的恩賜,要懷抱匠人之心,傳承中華藝術之魂。
而絲綢小鎮作為集絲綢產業、歷史遺存、生態旅遊為一體的複合型小鎮,通過主動導入產教研資源、名企入駐、人才培育、品牌建設等方面傳承絲綢文化,推動小鎮絲綢產業集群持續壯大。
小鎮運營商鑫鴻裡一直以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為主線,著力推進紡織產業建設、絲綢創新發展、名企名品培育、絲綢人才培養、文創融合發展,將絲綢小鎮打造成為創新設計能力強、智能製造水平高、品牌影響力大的國際紡織時尚中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