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第三方大學評價諮詢機構艾瑞深校友會網公布了"校友會2016-2019年中國大學CNS論文排行榜",中國農業大學居排行榜第16位。
《Cell》、《Nature》和《Science》簡稱CNS,是國際業界公認的三種享有最高學術聲譽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在三大名刊上的論文,大都是由世界範圍內知名專家層層審讀、反覆修改而成的高質量、高水平的論文。三刊論文受到世界各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特別是高校基礎研究人員的極大關注。
CNS論文是衡量中國高校原創性重大理論和創新性科技成果產出水平的重要標尺之一,是反映我國高校基礎研究能力與學術創造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是衡量中國高校學術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Cell》
2016年11月22日凌晨,《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大學李向東教授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團隊合作的寨卡病毒最新研究發現——寨卡病毒在小鼠模型中可以引起睪丸損傷並最終導致雄性不育。這一發現從新的角度揭示寨卡病毒影響人類健康的可能性。
論文通訊作者是高福院士和李向東教授,中國農業大學馬文強、中科院李世華、中國農業大學馬槊乾和賈力娜4位博士生是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Nature》
2018年3月7日,《Nature》在線發表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崔振嶺教授、張福鎖院士等在農業綠色發展領域取得的新成果:"與千百萬農民一起實現綠色增產增效"(Pursuing Sustainable Productivity with Millions of Smallholder Farmers)。
這一成果是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專項"作物高產高效群體與關鍵生態因子的匹配及其調控"(2015CB150400)和農業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農作物最佳養分管理技術研究與應用"(201103003)等項目長期支持下,由中國農業大學科研團隊策劃並組織河北農業大學、吉林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全國25家教學科研單位共同參與,歷經10年不懈努力完成的。該論文共有46名作者,其中崔振嶺為第一作者,張福鎖為通訊作者。
《Science》
2019年8月16日,《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大學田豐教授課題組的研究長文"Teosinte ligule allele narrows plant architecture and enhances high-density maize yields"。該研究從玉米野生祖先種大芻草中克隆了控制玉米緊湊株型、密植增產的關鍵基因,建立了玉米緊湊株型的分子調控網絡,為玉米理想株型分子育種、培育密植高產品種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基礎。《Science》雜誌同期刊發了美國科學院院士Sarah Hake撰寫的題為"Using wild relatives to improve maize"的評論文章。據悉,該篇論文為我國玉米領域的首篇CNS主刊論文。
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生理生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研究生田金歌和王成龍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田豐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國家玉米改良中心金危危教授參與了部分研究。
2020年1月2日,《Nature》正式發表了中國農業大學與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等多單位合作完成的題為"Assessing progress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ver space and time"的研究成果,並被選為封面文章。這是關於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研究首次在《Nature》上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發表。《Nature》還同期發表2篇Editorials,對該研究成果進行評述。
中國農業大學2014屆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畢業生、密西根州立大學在讀博士許振賜為論文第一作者。中國農大李雲開教授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系統整合與可持續發展中心劉建國院士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兩個團隊合作完成了可持續發展目標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指標數據搜集、中國可持續發展評估等工作,李雲開教授重點對農業、水等相關領域開展了深入分析。
中國農業大學圍繞人類營養與健康,以國家農業科技重大需求和國際學術前沿為導向,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先後有多篇高水平研究論文在《Cell》、《Nature》和《Science》發表。目前,學校在生物育種、健康養殖、獸醫公共衛生安全、農業綠色發展、農業工程、食品製造、中國農業農村發展與全球食物安全等領域的研究居國內外領先水平。
來源:中國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