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隊的夏天》第二季播出之後,很多原先的觀眾都說它變味了,和原來節目的初心離得越來越遠,他們給出的理由是——《樂隊的夏天》越來越不像一個音樂節目,而更像是一個普通的娛樂節目。
這樣說確實有他的道理,因為在《樂隊的夏天》二季正片裡,我們越來越少的見到關於音樂的討論,而更多的是,很多音樂人在問為什麼不用電貝司?這一身大背頭保齡衫什麼意思?吉他的solo和別人不一樣等。
一系列能引發討論的話題確實活躍了氛圍,但就是少了對音樂本身的探討,以及專業名詞的普及。
基於此,一部分人說《樂隊的夏天》目前播出正片的談話,大部分都是多餘的——對大量的樂隊進行故事化可以理解,但更多講音樂的內容完全該用過長的娛樂性,談話時間來換,他們說娛樂景觀的樂隊和做音樂的樂隊之間的建構比例不合適。
乍一看挺合理的,確實,《樂隊的夏天》剛開始播出為什麼能火,就是因為口碑上讓很多喜愛音樂的人看到了希望,於是開始推薦給身邊喜歡音樂的朋友,由此創造了《樂隊的夏天》節目的輝煌。
但其實,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樂隊的夏天》初始定義:這是愛奇藝和米未傳媒聯合出品並製作的原創音樂綜藝節目。
從剛開始,它的定義就是綜藝節目,所以我們在《樂隊的夏天》看到吳青峰,張亞東,高曉松等的同時還會看到歐陽娜娜——如果《樂隊的夏天》從一剛開始單純的想做一個音樂節目的話,那麼有專業的搖滾音樂人就夠了,但它還有歐陽娜娜這樣的話題明星。
不管什麼綜藝,萬變不離其宗好的是,它們都需要熱度與流量,所以在這一季,導演更加側重於給每個樂隊提煉一句名人名言,以此讓更多人記住樂隊,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花大量的筆墨去渲染樂隊成員之間的兄弟情,營造樂隊就像家一樣的故事。
這樣做是好是壞呢?
不管是對一檔綜藝節目來說,還是對搖滾樂來說,活下來都是第一要義,如果不能活下來,你節目傳達的再專業,內容再精湛,也容易消亡,所以前期打造口碑,為更多搖滾人爭取出場機會,後期就開始想要擴大影響力。
畢竟第一季《樂隊的夏天》雖然很火,但相對當初《中國有嘻哈》的熱度,還是差了好幾個等級——第一季《樂隊的夏天》讓新褲子順利出圈,能和《乘風破浪的姐姐》這樣的超級綜藝來合作,確實很成功,但除了新褲子,上一季《樂隊的夏天》觀眾又能喊出誰的名字呢?
生活沒有那麼絕對,不管《樂隊的夏天》是否變味,它都是很多人認識搖滾樂的窗口,而這給了搖滾樂野蠻生長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