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絲欄目|絲說考研
說到金融兩個字,一般人的理解就是「高大上」,專業好,將來好就業,也正因為如此如此,自2010到2011年設置金融專碩以來,考研的人數一路看漲,考試難度加大,競爭加劇,就業形勢並沒有一路看好。
「冷絲說人文教育」先帶你看看今年幾所自劃線名校的金融專碩複試線:
看到了吧,中國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的複試線都超過了400分。這個複試線是一個什麼概念?按照百分制計算,你的每一門課程需要達到80分及以上,你才有資格進入複試,還不用說後面複試的高淘汰率。這個難度有多大,你自己掂量一下就心知肚明。
再來看看2018年金融專碩的國家線:
表面上看,分數似乎不高,其實不然,金融學專碩考試的難度較大,相比較其他專業分數,該專業的分數還是較高的。
這是今年金融專碩的國家線:
相比較2018年,複試線上漲了15分,這個幅度明顯是很大的,估計很多考生會複試線上漲而落敗。
金融專碩契合了時代時代發展,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金融已逐漸成長為現代經濟的核心支柱,各國的經濟資源日益呈現出金融化、證券化的特徵,金融領域已成為各國綜合國力較量的關鍵領域,也是轉嫁國內風險的重要平臺。
當前,我國的外資銀行、城鎮商業銀行遍地開花,以支付寶、京東錢包、貝寶、財付通以及各級網商銀行等為首的網際網路金融異軍突起,金融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不斷提升,這一現狀也加劇了金融市場人才的競爭。所以,培養與金融市場實踐接軌,熟悉金融市場運作的高素質專業化人才刻不容緩。
金融學專碩由此誕生,報考也一直處於持續升溫狀態。
不過,國內金融專碩從招生到培養面臨很多問題。
區別於國外將金融學科納入商學院的做法,國內研究生教育中的金融專業一般設置在應用經濟學金融專業或管理科學與工程金融工程的學科下。因此,國內的金融碩士培養更重視經濟學知識而非綜合商學基礎,在招收本專業研究生時也不會突出考察考生的商學背景和相關知識素養。
我國高校教師隊伍,教師的學位學歷水平是打開高校大門的敲門磚。同時,在各種規章制度及科研任務考核的要求下,大多數教師基本無暇深入參與企業的社會實踐。高校金融專業教師與從事金融實踐的業界人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的「脫節」,也直接導致了一個結果——培養出來的專注於金融理論知識的學生與金融市場實踐所需求的人才之間存在鴻溝。
另外,部分高校還存在教師資源匱乏導致教學課程難以按照原培養計劃開展的現象。為了節省教學資源,將專碩與學碩應分開教授的課程合併到一起,難以體現不同金融學位之間的異質性教育。金融專碩的實驗課程設置不足,實驗教學教師缺乏豐富的市場實踐經驗。
相比較國內高校,國外金融碩士培養經驗值得借鑑。
國外部分名校金融專碩的必修課程,一般都是由學術界和業界人士共同討論而開設的,十分注重金融理論和金融市場實踐的結合。具體而言,教學師資既與業界人士存在較為廣泛的行業經驗和學術交流,又有部分教師直接來源於金融實踐部門或相關企業 。這無疑有利於學生行業實踐經驗的豐富和累積,既開拓了學生的學習視野,讓學生知識結構不局限於書本和學校,又增長了學生對於金融行業更為直觀和透徹的學識。
同時,國外金融學碩士培養立足於市場對金融人才的最新需求,定期地對課程內容進行更新完善,使學生學到最實用的金融專業理論模型和研究工具。
另外,國外一般會設置助教來協助導師管理學生,甚至開放專門的金融研究室來解決學生課堂疑惑和講解課後作業等。
國內金融專碩還是必須立足於市場需求,培養就業需要的金融人才。
結合市場實踐,國內絕大部分金融專碩需要改進培養計劃,實現人才培養與金融市場實踐的緊密結合,這也是未來金融專碩發展的主要方向。
目前,我國高校培養金融專碩的不足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與金融市場發展實際的脫節上。這種培養方式過分強調理論知識的掌握,忽略了解決金融專業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以及金融技術和工具的利用,不利於未來金融專碩快速融人就業環境。因此,借鑑國外成熟的培養經驗,結合金融市場實踐來培養金融專碩,是我國高校實現培養高素質金融專業人才的重中之重。
比如,可以採用我們最為熟悉的「校企合作培養」「雙導師指導模式」等等。由高校全職教師與金融領域相關企業具有良好理論素養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士為共同導師的「雙師制」,有助於金融專碩解決在金融實踐企業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實現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有機結合。
「冷絲說人文教育」還認為,校外企業導師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實踐崗位,培養企業當前急需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有助於企業人才的提前選拔和培養,減少日後進行大範圍招聘的成本。
金融專碩確實很熱門,除了國內幾所綜合性名校,大部分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並不一定就高,未來就業也不一定就看好,這一點,你可要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