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快速進入並關注走向科學
近日,大河網記者一行專程拜訪、看望了河南工程學院退休教師姜小英女士。
姜小英是誰?——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的母親。
姜女士講述了很多施一公鮮為人知的事。
慈祥樸素的姜小英女士
施一公的父親施懷琳出生於紅色革命家庭,施懷琳的父親施平早年參加革命,新中國成立後曾先後擔任北京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副校長,中共中央華東局農業辦公室副主任,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兼校務委員會主任,上海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等職務,如今已經是110歲高齡。
施懷琳的母親楊琳是當時杭州進步學生革命活動的主要組織者之一,在施懷琳出生十幾天的時候就犧牲了。施平為了革命的大家無法顧及自己的小家,將施懷琳託付給老家親戚撫養長大,直到成年後,施懷琳才和父親團聚。
姜女士雖然已是86歲的老人,但精神矍鑠,談起以往的經歷如數家珍,「我老家是江蘇丹陽,從常州女中考入北京礦業學院(中國礦業大學前身),學的是採煤經濟,愛人施懷琳是哈工大畢業的。」
1969年10月底,施懷琳、姜小英一家從鄭州下放到駐馬店地區汝南縣老君廟鄉閆寨大隊小郭莊。當一家人風塵僕僕地趕到小郭莊,落腳點是村民剛剛騰出來的牛棚,「雖然艱苦,也不覺得苦,沒有覺得過不去,在思想上已經做好準備了,沒有想過要回來,還能回來」。
在小郭莊,施家人很快融入了當地的生活,做農活、拾牛糞、參加勞動。為了改善居住環境,施懷琳弄來高粱稈、石灰、黃膠泥,把牛棚修葺一新,並隔出好幾個小房間。徵得當地村幹部的同意,還買來電線、瓷瓶,豎起一個個用樹幹削制而成的電線桿,使小郭莊成為遠近十多個村莊中第一個通電的,在當時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
在駐馬店機械廠時期的姜小英一家人合影(供圖/姜小英)(後排左一為姜小英 前排右一為施一公)
施一公在《父親是我最崇拜的人》一文中寫道:「他輔導表姐、表哥、大姐認真複習數理化,給他們講解方程式、熱力學,X、Y、Z……我當時一點兒都聽不懂,但感覺科學真酷,這種耳濡目染的環境對我潛移默化的影響非常大。」作為老一代的知識分子,施家非常重視對孩子的文化教育,時刻用自己的行為影響著孩子。
那時候白天工作,晚上就給年長的幾個孩子補習功課,沒有電,就點個煤油燈。姜小英的女兒說:「我爸領著我表哥表姐天天晚上補課,從小學初中一直補到高中,當時補課的時候,並不知道要恢復高考,純粹就是對文化和知識的追求,我爸爸經常對我們講『要有文化,你們必須要有文化』。後來恢復高考的時候,我表哥表姐他們全考上了。」這樣濃厚的學習氛圍,對施一公姐弟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們家裡的學習氣氛好,我爸只要稍微有點空,就給我們出腦筋急轉彎或者智力方面的題,特別激發我們的學習興趣。」
受到家庭氛圍的耳濡目染,施一公從小自主學習能力就很強,小學五年級的暑假,就通過自學做了好多高考數學習題集。每次考試完,都特別自信,胸有成竹。
1984年,施一公參加了全國數學聯賽,賽後他對自己哪道題對了、哪道題錯了非常清楚。首次公布成績與預估不符,他就與比賽中心聯繫申請覆核試卷,最終取得了河南省賽區第一名的成績。施一公不僅學習成績優異,興趣愛好也很廣泛,「他發展非常全面,不光是數理化好,其他功課也都好。愛好也比較多,在駐馬店的時候就在文藝宣傳隊,演《閃閃的紅星》主角潘冬子。上大學的時候,還是清華大學田徑隊的隊員。」談到孩子的自主發展,姜小英說,「他(施一公)上大學,頭兩年還給家裡要一點點錢,後邊都是自己想辦法,做家教、勤工儉學,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他出國完全是自己聯繫的,家裡無論是經濟還是其他方面都幫不上他,他自己聯繫學校,寫自薦信。
姜小英和女兒在一起(攝影/王琪)
家風正,則後代正,正是這樣嚴格、民主、樂觀、自立自強的家庭環境和父母的言傳身教,才培養出了施一公這樣優秀的科學家。
歡迎到下面留言發表您的看法
自然和社會科學的燈塔——走向科學
長按以上二維碼可關注本公眾號,十幾位中科院院士都關注了公眾號「走向科學」(k95028),讓我們一起,看破迷霧。
走向科學文章,只為探尋真理,您的一次傳播可能會照亮無數人的生命。
本文需要分享
告訴好友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