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這蒙山與龍山一北一南,同為太原西南晉源區的著名人文景觀。位於晉祠北側的是號稱「道南佛北、對峙一山」獨特景觀的龍山,「道南」指南峰現存全國唯一保存完整的元代昊天觀道教石窟,即赫赫有名的龍山石窟;「佛北」即北峰佛教名剎童子寺,有童子寺遺址、龍山大佛殘存、北齊燃燈塔等。蒙山同樣精彩紛呈,風景區內有開化寺、連理雙塔、塔林、蒙山大佛等等。龍山較為陡峭,上來就是實打實地硬爬。蒙山入口則低緩很多,約莫要步行多半個時辰才能到達半身腰的開化寺。總體上來說,蒙山要輕鬆很多,雖然景區裡程要多出很多。「龍山紅葉」與「蒙山曉月」並稱古晉陽八景其中之二。
但凡聽到什麼「晴雪、曉月」之類的意境美詞彙,往往表示一個地區唯美的古典山水美景。自古至今,古晉陽城的人們都在訴說,蒙山的月亮來得比其他地方早一些,落得比其他地點晚一些。使得遊人有足夠的時間多多欣賞蒙山之朦朧月色。古道清涼幽靜,流水清新悅耳,空氣清爽醒人,潭影清澈動人。此情此景,山水一色,晴朗乾坤,使人忘返流連。難怪太原縣誌云:此山最高,與懸甕、方山鼎足而峙,每當清曉,月掛峰頂,清寒徹骨。
刻於北齊時期的蒙山大佛是蒙山景區終點壓軸之景,蒙山大佛雕刻在蒙山北峰之陽,南向偏東,整座佛像與東西向水平線呈15-30°夾角,故有時會使人誤以為佛像呈坐西朝東之姿。大佛外露胸頸部分高17.5米,寬25米,頸部直徑寬5米。大佛的腹部、手足、基座都位於山峰之下。參照當地現存的北齊佛首風格,新修了高12米、直徑8米,重140噸左右的佛頭。蒙山大佛所在山峰的陰面有太原西山奧申體育公園一處,另加上背面山體巖石經過過度開發,因此新刻佛頭加舊存佛身共計使用450噸以上的材料進行灌封加固。
蒙山大佛本質上來講屬於摩崖石刻。類似的還有與之近在咫尺的龍山大佛。蒙山主峰高約1325米,龍山主峰高達1057米。蒙山山峰與蒙山大佛頸部平齊,釋迦牟尼佛像施禪定印,禪定印是禪思入定時的象徵手勢,以表坐禪安定之意。雙腿呈結跏趺坐式。結跏趺坐,俗稱「雙盤」,是佛像中最常見的坐法。此坐姿較為安穩,可端正身心,不易疲倦,相傳釋迦摩尼佛在菩提樹下即以此坐式入定悟道。
聽說蒙山之南的龍山大佛即將涅槃重生,相信那一刻定會呈現出兩山爭鋒、雙佛對峙的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