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以後,明太祖朱元璋相繼在全國邊疆、要塞、海防建置都司、衛、所的軍政機構,分兵把守,這就是貫穿整個明朝的衛所制度。
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鎮守廣東的明朝開國將軍朱亮祖,建立碣石衛,統轄平海所(今惠東縣平海區)、捷勝所(今海豐縣捷勝區)、甲子所(今陸豐市甲子鎮),駐五千六百兵員,成為當時全國三十六衛之一,與天津衛、瀋陽衛、威海衛等齊名,甚至連東沙群島都屬於碣石衛的管轄。這就是今天廣東陸豐市碣石鎮的前身。
600多年過去了,碣石鎮雖然早已比不上天津、瀋陽等大城市,但這座位於碣石灣畔的小鎮,依然有她自己的故事,碣石鎮入選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鎮總面積120平方公裡,海岸線長40.3千米,戶籍總人口25萬多,作為鎮的規模來說,算是非常繁榮。
廣東陸豐市碣石鎮,東臨碣石灣,與金廂鎮隔水相望,西對岸即汕尾城區。來到碣石鎮,玄武山是非去不可的地方。
玄武山門票25元,登頂福星塔5元,門票一共是30元,不算太貴,但這已經是整個汕尾市最貴的非體驗類景點門票了,而且碣石鎮本地人還免票。
玄武山是廣東省級風景名勝區,玄武山元山寺也是汕尾市目前僅有的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碣石明清衛所的遺蹟已經難以尋覓,但玄武山不僅與碣石古衛城的歷史息息相關,而且還留下了眾多名人題刻,是目前碣石鎮最值得一去的歷史古蹟。
拾階而上,石亭內有一石碑,上刻有劉海粟老先生93歲的題字「人傑地靈」四字,明清時期600多年的海防歲月中,碣石衛及其轄下的平海、捷勝、甲子等名城培養了大量的水師人才,明朝抗倭名將侯繼高、廣東水師提督方耀、黑旗軍將領劉永福等等都曾任碣石衛總兵,而兩廣總督林則徐也曾親赴碣石衛視察防務。
玄武山實際上算不上是一座山,頂多算個小土包,但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這裡是遠近聞名的拜神之地。
玄武山有座元山寺,寺廟三進,算不上很大,但相傳十分靈驗,而且古廟雕梁畫棟,非常精緻,還藏有宋、明、清各代文物1000多件,藝術價值相當高。
對於當地人來說,玄武山主要還不是旅遊區,而是拜神之處,本地人逢年過節,遇到困難問題,都要到這裡來拜一拜神靈。
關於元山寺靈籤的傳說早已是廣為傳聞,有口皆碑,不僅當地人會來拜佛求籤,還有不少專程遠道而來的外地人。
「玄武靈聲」也是汕尾市八景之一,說的正是這千百年靈聲遠播,享譽海內外的故事。
元山寺的歷史要比碣石衛城久遠得多,這座寺廟始建於南宋建炎年(1127年),距今已有890多年的歷史了,明萬曆年間,碣石衛總兵侯建高主持規劃擴建元山寺,將這裡設計成了一座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和藝術特點的宮殿群體。
而更加神奇的是,元山寺前有天然龜蛇兩塊巨石,一東一西護衛著寺廟和寶塔,如有神助,你能看出這塊巨石類似石龜嗎?
玄武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天之四靈之一,又名龜蛇,就是龜蛇纏繞的形象,所以這兩塊巨石可謂恰到好處,堪稱玄武山的點睛之筆。
元山寺前還保存著一座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的大戲臺,這座戲臺也是粵東地區保存的最大的一座廟宇古戲臺,造型古樸,氣勢雄偉,戲臺的木雕、石刻,人物、花鳥、故事栩栩如生,千姿百態。
不管你拜不拜神,來元山寺都絕對沒錯,這座不大的寺廟猶如一座展現當地建築藝術的宮殿,精美的嵌瓷、彩繪、灰雕和木雕,都讓人流連忘返。
走進寺內,更令人眼花繚亂,每一個細節都體現出精美,汕尾是潮汕、客家和廣府文化的交匯處,而元山寺更多的是潮汕風格。
潮汕風格的手繪門神特別精美,形象高大,人物逼真,線條細膩,色彩鮮豔,每一尊門神都是一副充滿鄉土氣息的藝術品。
元山寺雖然在文革中被破壞嚴重,很多珍貴的文物毀於一旦,但這裡牌匾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靈聲滿道」是曾任碣石衛總兵的劉永福題寫,劉永福就是歷史課本中那位屢次大敗法軍黑旗軍將領。
「丕冒海隅」則是曾任碣石總兵的廣東全省水師提督方耀題寫,包括虎門炮臺在內的廣東沿海諸多炮臺,就是普寧人方耀主持修建的。
「威宣嶺表」為同治六年(1867年)同治皇帝御賜,這也是元山寺裡的唯一一塊御賜碑,而後面的「靈威遐播」為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碣石總兵吳祥達題寫。此外,元山寺中還有林則徐題寫的「水德靈長」等數十塊名人題匾。
元山寺內供奉的主神是真武大帝,真武大帝也叫玄天上帝,是我國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尊神,湖北武當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場,所以至今元山寺還有「武當飛來」的牌匾。
真武大帝旁矗立著四大天王,從耀眼的金漆來看,也可以從側面了解元山寺是一座香火多麼旺盛的寺廟。
元山寺後有一座照壁,上面嵌有「魚躍龍門」銅雕,始置於明萬曆六年(1578年),1986年修復,如今看來也是許願的靈應之地,龍頭都被摸得發亮。
照壁後面便是玄武山至高點的福星塔,這座三層的小塔,一層叫做三元宮,二層叫做文昌殿,三層叫做魁垣。
這座看起來有點新的塔確實不是古建築了,1971年,古福星塔被炸毀,石料被用來砌海堤,十年後的1981年,曾經矗立了數百年的古塔得以重建,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座福星塔。
塔雖不高,但卻是俯瞰元山寺和碣石鎮的好地方,可惜眼前的碣石鎮中,古衛城遺蹟基本無存,解放後,為了發展交通事業,碣石衛城城牆被拆除,「農業學大寨」時,題刻有「碣石」的巨石被炸毀,石料被運去圍海造田,在後來的城市發展中,所剩無幾的古蹟又繼續被毀。
所以如今的碣石衛城早已無處尋覓,只餘下依稀可見環抱碣北、碣石居民住戶的一道土城垣,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碣石,最值得一去的只剩下這座玄武山了。
600多年歷史的碣石衛,900年歷史的元山寺,如今衛城古蹟已難尋,只有元山寺劫難之後舊貌換新顏。
明清時期的碣石,控惠、潮兩郡之門戶,是碣石鎮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明代名將俞大猷、侯繼高,曾在這裡召集四方人馬東徵潮汕,殲滅倭寇,在城牆巨巖上刻下「萬世太平」;清道光年間,兩廣總督林則徐密切關注粵東海防前線抗英鬥爭,曾親赴碣石衛視察防務訓示官兵……
鬥轉星移,時過境遷,如今的碣石,雖然依舊是一座繁華的大鎮,但早已無法和曾經地位相當的天津衛相比,歷史的輝煌早已散去,只餘下「碣石」這個響亮,卻也鮮為人知的名稱。#走吧去汕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