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華 陝西省榆林市委常委、 政法委書記、高新區黨工委書記
    維護社會穩定,平安是直接標準,法治是內在機制。早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就要求「全國政法機關要順應人民群眾對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權益保障的新期待,全力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過硬隊伍建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強調:「著力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法治中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全面依法治國,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在這一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了關於全面依法治國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內涵豐富、科學系統的思想體系,為建設法治中國指明了前進方向。
    縱觀各國治理實踐,如果社會治理跟不上經濟發展步伐,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不僅經濟發展難以為繼,整個社會也可能陷入動蕩。可以說,社會治理做得怎麼樣,事關頂層設計落實落地,事關社會和諧穩定,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市域社會治理中的矛盾問題,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創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
    一、把握時代特徵,提升治理理念法治化水平
    切實加強嚴格依法行政。要突出權力規範和約束這個核心環節,善於運用健全的法治管住權力,讓法治思維入腦、行政權力入籠,做到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要深入推進執法規範化建設,健全監督體系,嚴格落實行政執法責任追究制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
    切實加強依法民主決策。市域各級領導幹部必須帶頭厲行法治,習慣在法治軌道上、監督環境下用權做事,嚴格按照法定權限、程序履行職責,行使權力,確保用權為民不偏向,用權依法不出格。
    切實加強公正廉潔司法。從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看,部分司法人員徇私枉法,充當黑惡勢力保護傘,給司法公信帶來很大損害。要深入推進執法司法供給側改革、加快構建規範高效的制約監督體系,加快完善預防性法律制度等政法領域改革,不斷提高司法質量和效率,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榆林市委政法委將領導幹部晉職晉級任前法律知識考試作為必經程序和剛性舉措,倒逼法治思維和法律素養提升;通過組織「公檢法」三長向人民報告工作、建立「兩代表一委員」溝通聯繫機制等形式,進一步創新拓展司法公開、司法監督途徑,杜絕暗箱操作、嚴懲司法腐敗。
    二、把握規律特色,提升治理制度規範化水平
    建立完善地方立法制度。充分發揮市域立法的實施性、補充性、探索性功能,圍繞城市管理、生態環境、社會民生等重點領域,積極開展自主性、創製性立法,把解決市域社會治理難題納入法治軌道。
    建立完善社會規範制度。在市域社會治理中,既要堅持以法律為準繩,也要發揮好社會規範的指引約束;既要引導城鄉基層組織、社會組織制定完善市民公約、村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職業準則等自治規範,也要積極推動行之有效的道德規範上升為制度規範,健全起多層次、多樣化的社會規範體系,形成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基層治理新體系。
    建立完善系統治理制度。要善於以聯動融合、開放共治等理念協調社會關係,善於以法治思維調處社會矛盾,善於以多種手段規範社會行為,善於以大數據等新技術防控社會風險。要系統總結社會治理創新好經驗、好做法,及時上升為治理制度,推動市域社會治理從「盆景」到「花園」轉變。
    榆林以全國市域社會治理試點城市為契機,在陝西率先出臺市域社會治理實施意見,提出實施「七項工程」「五位一體」社會治理模式;組建了榆林社會治理研究院,展開課題實驗和試點工作。結合新興能源型城市特點,榆林探索「五治融合」與創新能源領域治理相結合,提出「3351」村礦共建思路,分類採取5種模式開展共建。全市258處地方煤礦與涉煤村成立了村礦聯合黨支部;4個主要涉煤縣市區建立了利益共享基金制度,並逐年提高基金徵收額度,維護和保障礦區群眾利益。
    三、把握市域特點,提升治理效果現代化水平
    堅持在法治軌道上強化矛盾糾紛化解。要強化法律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健全社會矛盾預警、利益表達、協商溝通、救濟救助等制度。把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建立落實信訪信用管理、違法行為懲治等制度,決不能讓那種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現象蔓延開來。
    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動營商環境提升。要加大產權司法保護力度,嚴厲打擊經濟犯罪活動,依法保護各類市場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規範使用涉案財產查封、扣押、凍結等手段,嚴防刑事司法介入經濟糾紛,防止因執法辦案不當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要主動對接,為企業防範風險、轉型發展提供優質法律服務。
    堅持在法治軌道上保障人民群眾滿意。人民滿意,這既是開展市域社會治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檢驗平安建設、法治建設質量和成效的最高標準。要堅持依法嚴打方針不動搖,推進掃黑除惡長效機制建設,全力辦好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案件。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做好法律援助、司法救助,提升服務效率,增添法治溫度。
    榆林通過百姓問政、組織開展政法機關走進商會、建立企業綜治工作聯繫點等十大渠道向社會廣泛徵集問題線索,形成問題清單、任務清單、責任清單和整改臺帳。深入開展營商環境、輿論環境、能源領域涉黑涉惡問題線索大起底等十大行動,城市綜合信用指數進位幅度居全國第一,整體排名陝西第一。通過建立六項機制推動掃黑除惡從「深挖根治」向「長效常治」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