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名單公布,21人在計算機領域貢獻突出

2020-12-13 量子位

蕭簫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8月11日,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發布。

今年的「傑青」名單依舊為300人,入選者均為博士、或是博士後以上的水平。

在科研界,國家「傑出青年」經常被視為國內除兩院院士外最有分量的獎項之一。

而擁有國家「傑青」數量的多少,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科研實力。

一起來看看,今年獲得高校的學校排名,以及計算機領域今年獲得傑出青年的學者。

高校入選人數情況

1、表現突出

從今年入選人數情況來看,前十名的大學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清華大學並列第一,均有15人入選。

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並列第三,分別入選14人。

上海交通大學位列第五,入選12人。

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並列第六,均有8人入選。

中山大學武漢大學並列第八,分別入選7人。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學並列第十,則各有6人入選。

此外,還有4所大學各有5人入選,分別是中國農業大學、天津大學、廈門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

相較於去年來說,有3所「雙一流」大學的入選人數相較去年有所上升。

其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今年共有15人入選,與清華大學共登榜首,而去年入選11人,與復旦大學並列第三。

南京大學今年入選人數比2019年多6人;上海交通大學今年入選12人,比2019年多7人。

此外,地方高校包括江蘇大學、溫州醫科大學、廣東工業大學、西湖大學、長沙理工大學等,今年表現較為突出,各有1人入選。

2、排名下滑

同時,也有幾所高校今年排名有所下滑:

北京大學今年入選14人,比2019年少8人;復旦大學今年入選8人,比2019年少3人,且排名下降至第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9年入選6人,今年無人入選。

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除了北航,還有8所今年也無人入選「傑青」,分別是: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重慶大學、東北大學、鄭州大學、雲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新疆大學。

此外,今年的「傑出青年」名單中,有不少研究方向為計算機領域的學者。(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計算機領域的「傑出青年」們

劉利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圖形學

劉利剛教授的本科就讀於浙江大學應用數學,並於1996年畢業。此後的五年時間裡,在浙江大學研究計算幾何與計算機圖形學讀博,並於2001年獲博士學位。

在那之後,他曾經在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網絡圖形組當過副研究員,而後回到浙江大學數學系成為副教授。作為訪問學者在哈佛大學計算機系進修兩年後,劉利剛教授再次回到浙江大學數學系,以教授的身份任教兩年。

2013年後,劉利剛教授來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任職教授至今。

劉利剛教授從事計算機圖形學研究,已在該領域頂級期刊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上發表論文近三十篇。曾獲得「微軟青年教授」獎(2006)、陸增鏞CAD&CG高科技獎一等獎(2010)、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3)等獎項。

劉華平,清華大學,機器人智能感知與學習

劉華平教授於1997年畢業於上海理工大學,取得機械工程學士學位;在同濟大學電氣工程讀完碩士後,於2004年取得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位,目前在清華大學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是機器人智能感知與學習。

此外,劉華平教授也是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認知系統與信息處理專業委員會」秘書長,IEEE高級會員。

從清華大學學者庫來看,劉華平教授至今共發表論文341篇,WOS(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引用2054次,H因子24。從收錄情況來看,WOS收錄113篇,中國知網CNKI收錄66篇,SCOPUS收錄294篇。

張廣豔,清華大學,大數據存儲與管理

張廣豔教授於2000年在吉林大學取得計算機科學學士學位、2003年取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碩士學位。2008年成為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博士,目前在清華大學任職副教授。

作為大數據存儲與管理方向的研究人員,張廣豔教授的研究得到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973、863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10餘項國家和省部級項目的支持。

此外,張廣豔教授的許多代表性論文也發表在計算機系統領域頂級國際會議或期刊上,含FAST 2篇、IEEE TC 6篇、IEEE TPDS 4篇、ACM TOS 3篇,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9項。論文被包括FAST程序委員會主席、ACM Fellow、IEEE Fellow在內的多位國際知名學者在國際頂級會議和期刊論文中引用,並獲得積極正面的評價。

馬曉星,南京大學,軟體自適應技術

馬曉星教授於1993年進入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學習,於1997年、2000年和2003年分別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任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計算機軟體研究所副所長。

其研究領域為計算機軟體技術,主持承擔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973)課題、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課題在內的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

在ICSE、FSE、ASE等國際會議和IEEE TSE、TC、TPDS、TSC以及CACM、IST、JSS等國際期刊和《中國科學》、《軟體學報》等國內一級學報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

馬曉星教授曾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年度/第二完成人,2011年度/第四完成人),兩次獲得教育部一等獎(2004年度/第三完成人,2010年度/第二完成人);還曾獲2009年度中創軟體人才獎、2015年度東軟-NASAC青年軟體創新獎。

曹汛,南京大學,計算攝像

曹汛教授於2006年在南京大學電子系獲得理學學士學位,並於2012年在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獲得工學博士學位, 曾分別在微軟亞洲研究院(MSRA)、德國亞琛Philips Research、美國UT Austin做訪問研究。

2012年起,曹汛教授在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任教,2016年破格晉升教授,現任南京大學電子學院通信工程系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圖像和視頻處理、計算攝像學方向的研究。

近幾年共發表論文29篇,多發表在頂會或頂級期刊,包括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IEEE T-PAMI, IJCV, IEEE T-IP,IEEE T-CSVT, IEEE Multimedia, IEEE T-Broadcast., CVPR, ICCV, Optics Letter, Optics Express等,申請36項國際和中國發明專利,23項已獲授權。

馬思偉,北京大學,智能視頻編碼

2005年,馬思偉教授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此後三年,在美國南加州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之後在北大工作至今。

馬思偉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為視頻編碼及處理,已發表SCI論文40餘篇,合作出版專著2項,已獲授權發明專利40多項。承擔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科技支撐等多項國家級課題。

曾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2007)、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排名第五,2006)、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五,2012)、首屆AVS技術獎(2004)、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一等獎(2007)、IEEE 1857國際標準貢獻獎(2013)。

此外,馬思偉教授曾於201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青項目資助,2015年入選中組部第二批青年拔尖人才計劃。

高雲君,浙江大學,資料庫理論與系統

高雲君教授於2008年3月獲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工學博士學位,而後在新加坡、加拿大、香港、澳大利亞等高校做博士後/訪問研究,2010年3月以「海外引進」人才到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目前,高雲君教授已在國內外頂級/重要學術期刊或會議TODS、VLDBJ、TKDE、TOIS、TMC、SIGMOD、VLDB、ICDE、SIGIR、AAAI等發表論文130餘篇,其中ACM/IEEE彙刊論文26篇,CCF A類期刊/會議論文60餘篇,SCI他引448次(近五年),出版中英文學術專著4部,以第一發明人授權專利11項。

高雲君教授曾獲2019年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特等獎、ICDE 2019優秀論文、APWeb-WAIM 2018最佳論文獎、2016年教育部高等學校優秀成果科技進步獎一等獎、SIGMOD 2015最佳論文提名、ICDE 2015優秀論文、2011年浙江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等。

紀榮嶸,廈門大學,緊緻化計算機視覺分析

紀榮嶸,男,本科畢業於哈爾濱工程大學,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博)獲得工學博士學位,曾任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現為廈門大學人工智慧系教授,國家優青、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閩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2020年1月,入圍人工智慧全球2000位最具影響力學者榜單。擔任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AITISA)神經網絡表示與模型壓縮標準作組聯合組長、CVPR 2021與ACM Multimedia 2020/2019/2018領域主席、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青工委副主任、教育部電子信息類教指委人工智慧專業建設諮詢委員會委員等。

張蕾,四川大學,人工神經網絡的記憶機制

張蕾教授分別於2002年6月、2005年4月獲電子科技大學數學學院理學學士、理學碩士學位;後保送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於2008年6月獲得計算機科學工學博士學位;之後於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9年8月作為四川大學引進人才,被聘任為教授。

至2016年1月,發表國際學術論文36篇,SCI收錄論文29篇。其中IEEE Transactions系列論文7篇。包括①神經網絡領域的頂級刊物IEEE TNNLS,該刊物的影響因子達4.291,在計算機科學-理論與方法類的102個國際期刊中排名第1,同時在計算機科學-硬體與結構類的50個國際期刊中排名第2;②IEEE TSM C-B,該刊物的影響因子達6.220,在計算機科學-網絡空間類的24個國際期刊中排名第1,同時在自動化與控制系統類的58本國際期刊中排名第2;③中國計算機學會推薦的頂級A類國際學術會議IEEE Conference on CVPR。

李東升,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並行與分布式計算

現為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並行與分布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計算學會體系結構專委會委員、大數據專家委員會委員。

李東升教授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首屆優秀青年基金項目,並先後主持和參加了國家973計劃項目、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數十項課題,曾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基金資助,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

根據百度學術,李東升教授在IEEE/ACM Transactions等學術期刊以及IEEE INFOCOM等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論文被引1545次,H指數21,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

呂欣,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大數據技術的公益應用:應對貧窮、疾病、災害的數據模型

2006年,呂欣教授以四川大學管理科學專業第二名的成績,被保送至國防科大信息系統與管理學院;2009年,呂欣赴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讀博,並在斯德哥爾摩大學社會學系擔任助理研究員。目前,呂欣教授現任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信息系統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2013年,呂欣教授在人類移動行為動力學及軌跡可預測性研究上取得突出成果,成功將大數據分析方法應用到重大自然災害事件的應急管理中,開發出一套用於人群移動軌跡預測的馬爾科夫模型。

這項成果在《Nature》《PNAS》等國外高水平期刊上得以發表,呂欣教授也成為學校首位先後兩次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的學者。

201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

謝鯤,湖南大學,大規模網絡測量分析

謝鯤,畢業於湖南大學(本、碩、博),後赴香港理工大學計算學系讀博士後,曾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擔任研究助教,現任湖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謝鯤教授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三項,作為骨幹人員參與多個國家863計劃,973項目,國防基礎科研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

近5年,謝鯤教授在重要國際會議與期刊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計算機學會A類會議11篇,包括SIGMOD、INFOCOM等,IEEE/ACMTrans12篇,IEEE/ACMTON8篇,其中發表在IEEE ICDCS 2016的論文獲得最佳論文提名。

此外,謝鯤教授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0項,獲得國家軟體著作權登記5項,編寫著作1本。

操曉春,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智能視覺內容安全

操曉春教授本碩就讀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博士畢業於美國中佛羅裡達大學,現任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信息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博導。

作為NSFC優秀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獲得者,IEEE Senior Member,操曉春教授從事計算機視覺和多媒體安全領域的研究,曾獲得國家優秀青年基金、國家重點自然基金獎。

此外,操曉春教授曾在國際學術期刊和會議上發表(含接收)SCI論文40餘篇,EI論文60餘篇,其中ACM/IEEE Transactions 及計算機學會推薦的A類會議20餘篇;取得了多項創新研究和實踐成果,獲授權美國國家發明專利2項、中國國家發明專利10餘項,並獲得重要應用。

此外,在硬體晶片領域,也有不少傑出的學者。

吳華強,清華大學,存算一體電路與系統研究

吳華強教授於200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同年獲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管理學士雙學位。2005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院獲工學博士學位,隨後在美國AMD公司和Spansion公司任高級研究員和主任研究員,從事先進非易失性存儲器的架構、器件和工藝研究。

2009年,吳華強教授加入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研究領域為新型半導體存儲器及基於新型器件的類腦計算研究,先後負責多項自然科學基金、863、973和重點研發計劃多項課題。

吳華強教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Electronics, Nano Letters,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Scientific Reports等期刊和國際會議發表論文100餘篇,獲得美國授權發明專利21項,獲得中國授權發明專利32項。

蔡一茂,北京大學,新型憶阻器件及集成技術研究

蔡一茂教授於2006年獲得北京大學固體電子學與微電子學專業博士學位,隨後,在韓國三星電子存儲器研發中心任高級研究員,從事先進非揮發性存儲器架構和工藝研究。2009年至今,加入北京大學微電子學研究院,任副教授,教授。

蔡一茂教授曾主持國家重大專項、863課題、自然基金委項目等十餘項國家級項目,在國內外專業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百餘篇,獲得中國發明專利授權20餘項,美國專利授權十多項,部分成果已被國際半導體發展路線圖(ITRS)採用以及被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公司共享使用。

此外,蔡一茂教授還任《集成電路系列叢書》、《集成電路工業全書》編委,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等專業期刊評審人。

佟存柱,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高亮度半導體雷射晶片與系統

佟存柱教授畢業於重慶大學(本、碩)後,於2005年獲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中科院特聘骨幹研究員,發光學及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學術、學位委員會委員。

佟存柱教授曾先後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從事研究工作。目前主要從事大功率半導體雷射器的研究工作,包括高亮度半導體雷射晶片、面發射雷射器和碟片雷射器,曾獲中國科學院王大珩光學獎、《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傑出青年科學家獎。

佟存柱教授曾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973課題、國家自然基金重大項目課題等15項,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授權中國發明專利19項,美國專利1項,受理中國發明專利申請14項,美國專利申請2項,國際會議邀請報告20餘次。

呂杭炳,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阻變存儲器與集成

呂杭炳教授本科畢業於山東大學,此後於2004年在復旦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目前在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擔任研究員。

呂杭炳教授曾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項目(納米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信息)、2015年度中國科學院盧嘉錫青年人才獎、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等。

曾經承擔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項目、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863項目子課題、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

韓銀和,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專用處理器晶片設計

韓銀和本科畢業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學院,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取得工學博士學位後留所參加工作,目前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

目前,韓銀和已發表了20餘篇SCI檢索論文,40餘篇EI檢索論文,授權專利10項。他連續2年(2010,2011)在體系結構頂級會議ISCA上發表論文,在IEEE Trans on Computer等IEEE/ACM期刊上發表論文10餘篇。

在集成電路測試方面的工作突出,韓銀和獲得了中科院院長特別獎,中科院優秀博士論文,中國計算機學會優秀博士論文,以及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等。

韓根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新型微納米CMOS器件

韓根全教授為「華山學者」菁英計劃引進人才,畢業於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在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獲得博士學位,同年,加入新加坡國立大學 Silicon Nano Device Laboratory (SNDL) 實驗室。

韓根全教授長期在半導體材料、器件研製方面從事科研,在高遷移率非矽溝道CMOS器件方面取得多項突破性進展,包括創新實現高性能應變鍺、鍺錫、銦鎵砷MOSFET器件和隧穿電晶體器件;獲得鍺錫空穴遷移率國際最高紀錄等。

相關研究內容多次被著名網絡雜誌emiconductor-today專門報導。目前,韓根全教授已經發表研究論文90多篇,申請專利20餘項。受邀在國際會議作邀請報告6次,並擔任國際會議分會主席。

徐海陽,東北師範大學,憶阻材料與器件

徐海陽,東北師範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現工作於東北師範大學物理學院,紫外光發射材料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主要研究方向為寬禁帶半導體材料及其光子/電子器件,近年來在ZnO材料的生長/摻雜及其紫外光發射器件、氧化物憶阻器件及其應用於信息存儲和突觸仿生等方面開展了有特色的研究工作。

相關結果發表在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PPL PHYS LETT、IEEE EDL等雜誌上;作為主要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等獎項;主持來自國家基金委、教育部、吉林省等重要課題10餘項;作為學術骨幹參與國家973、863計劃、教育部111計劃等重大課題。

康凱,電子科技大學,毫米波集成電路設計

康凱教授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本、碩),在法國高等電力學院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獲聯合培養博士學位,現任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康凱教授在國際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55篇,其中SCI索引23篇,EI索引44篇,共被引用107次。擔任多個國際會議技術委員會委員和分會主席,5次獲邀作國際會議特邀報告,並獲得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1次。主持973子課題、國家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科研項目5項,並參與教育部創新團隊計劃1項。

相關焦點

  • 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名單公布,21人在計算機領域貢獻突出
    蕭簫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8月11日,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發布。今年的「傑青」名單依舊為300人,入選者均為博士、或是博士後以上的水平。在科研界,國家「傑出青年」經常被視為國內除兩院院士外最有分量的獎項之一。
  • 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人名單公布
    澎湃新聞記者 蔣子文8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發布了《關於公布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的通告》:根據《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現將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予以公布。
  • 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名單公布!嶽陽縣兩人上榜~
    微巴陵嶽陽縣融媒體中心權威發布8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共計124個單位、300人在科研界,國家「傑出青年」經常被視為國內除兩院院士外最有分量的獎項之一,也常被稱為「院士搖籃」。今年,嶽陽縣一中有兩位校友位列榜上,分別是99號1994屆校友唐志堯和151號2004屆的晏宏。
  • 2020年國家傑出青年項目建議資助名單公布,300人
    8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根據《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現將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予以公布。
  • 甘肅2人入選 | 2020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公布
    8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甘肅省兩名學者入選,分別是蘭州大學教授王鑫、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良亭。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簡稱「傑青」)作為國內僅次於兩院院士的第二層次高端人才,一向有「小院士」之稱,是科學領域評判創新潛力與學術水平的權威標尺。要求申請者年齡45周歲以下,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或者具有博士學位,有基礎研究工作經歷,基金對入選者每人資助經費一般為每年80萬—100萬元,研究期限為4年。
  • 中科大8人入選2017年度國家傑出青年名單
    8月4日,科技日報正式公布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關於公布2017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的通告,2017年國家傑青正式出爐。 和往年一樣,今年建議資助的國家傑青共有200人,來自96家單位的科學家入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有8位教授入選,人數居本次入選科研單位第五。
  • 2020年度國家傑青名單公布 多位涉海領域學者入選
    8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英文:The National Science Fund for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簡稱:傑青基金),是中國為促進青年科學和技術人才的成長,鼓勵海外學者回國工作,加速培養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帶頭人而特別設立的科學基金,用於支持在基礎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績的青年學者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創新研究
  • 300人!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名單出爐
    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網站消息,根據《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現將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予以公布。本次公示的建議資助申請人中,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入選人數最多,各有15人,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建議資助人數也在10人以上。
  • 300人入選!2020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公布
    根據《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日前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具體名單有哪些?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有違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
  • 2020年度國家傑青名單公布
    8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根據《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現將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予以公布。
  • 2020年度國家傑青名單公布
    8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根據《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現將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予以公布。
  • 2020年度國家傑青名單公布!300人入選
    8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根據《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現將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予以公布。
  • 2020年度國家傑青名單公布!青島這三位科研大咖入選
    8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全國新晉「傑青」300人3位青島學者入選名單↓↓↓目前主持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課題1項、國家基金委青年基金1項、院重要方向性項目課題1項及海洋所青年人才領域前沿項目1項,作為科研骨幹參加了院重要方向性項目1項、院植物園與生物分類學研究項目1項及海洋所前沿項目分類專項1項。至今已發表論文10多篇。
  • 多位CAAI會員入選「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
    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網站消息,根據《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予以對外公布。CAAI理事、清華大學教授劉華平,四川大學教授張蕾,廈門大學教授紀榮嶸,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程龍,西北工業大學王震,遼寧工業大學劉豔軍,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韓銀河等多位CAAI會員入選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2020年國家傑出青年名單出爐!北京上海佔比近五成
    引言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設立於1994年,是中國為促進青年科學和技術人才的成長,鼓勵海外學者回國工作,加速培養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帶頭人而特別設立的科學基金。,一向有「小院士」之稱,是科學領域評判創新潛力與學術水平的權威標尺。
  • 2020年度國家傑青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公布,14人都從江蘇這所高校走出!
    8月11日,2020年度國家傑青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公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今年共對300個項目予以資助。南京大學共有14人入選國家傑青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總數在全國高校中並列第3位。年度國家傑青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中,南京大學的喻良、宋鳳麒、史壯志、江德臣、趙勁、李朝升、陳帥、張愛鋮、趙坤、王孝磊、吳鏑、張徐祥、馬曉星、曹汛等14位教授入選,具體名單如下:
  • 2020國家傑青名單公布,中科大奪睛!
    8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網站消息,根據《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公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5人入選名單,和清華大學並列第一。
  • 2020年度國家「傑青」名單出爐,甘肅這兩人入選
    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甘肅省兩名學者入選,分別是蘭州大學教授王鑫、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良亭。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簡稱「傑青」)作為國內僅次於兩院院士的第二層次高端人才,一向有「小院士」之稱,是科學領域評判創新潛力與學術水平的權威標尺。要求申請者年齡45周歲以下,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或者具有博士學位,有基礎研究工作經歷,基金對入選者每人資助經費一般為每年80萬—100萬元,研究期限為4年。
  • 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資助名單公布
    剛剛,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正式公布了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項目的資助名單,共有300名科學家獲得資助,恭喜獲得資助的各位教授專家!附: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資助名單:(名單來自基金委主頁,內容稍有調整)
  • 2020年度國家「傑青」名單公布
    8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官網上發布了《2020年度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今年公布的名單一共有 300 名學者入選,男性 270 人,女性 30 人,最年輕的是36歲。具體名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