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句話很火,「我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這是清華教授劉瑜所說,我相信劉教授的出發點應該是善意的。
我們看這個邏輯:
北京可能有300多萬孩子在學鋼琴,咱們樓上樓下就有四五家,在這種情況下學鋼琴,要想出類拔萃,這不是自取滅亡嗎?
確實,現在的孩子太不容易了,學校的功課之外,還要學繪畫、跳舞、鋼琴等等,他們很難體會父母小時候那種空閒到無聊的假期生活了。
但做父母的更不容易,「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是一個魔咒,逼迫他們在努力掙錢之外,還要逼著孩子去學習。
我曾經想,以後有了孩子一定要讓他/她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作為父母就不應該過多幹預、逼迫孩子去做那些他們不喜歡的事,應該讓他們快樂地長大,哪怕他們最終是成為一個普通人。
現在我可不這樣想了,因為我知道做「普通人」也是有門檻的。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現在20-35歲的年輕人大多都有一個閃閃發亮的打工魂,他們都是普通人,月薪從幾千到上萬不等,但你去問問他們,有幾個願意自己的孩子是要跟自己一樣做普通人的?
一定要明白,每個人的條件是不一樣的,社會分層級,人在不同的層級會有不同的立場、角度、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
比如劉教授覺得孩子做個普通人也挺好的,人生不妨看開點,不要活得那麼累,那麼功利主義。
但一個月薪三四千的打工人不會這麼想,他沒辦法看開,因為孩子要想長大後過得比他好,有個更好的前途,就只能是去努力學習、奮鬥,「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很多人都說衡水中學的模式太「不人性化」,但華為老闆任正非看得明白,「我們改變不了環境,我們可以改變適應這種環境的勝利辦法」。
如果普通人也是「快樂教育」,那將來誰為他們的孩子兜底?
劉教授的女兒有父母為她兜底,而打工人的孩子如果不去努力奮鬥,誰能在下面託著他呢?
人和人是不一樣的,家庭和家庭是不一樣的,我們都有未來,但每個人的未來都是不一樣的。
王石曾在一次採訪中表示,現在的年輕人都太急躁了,整天只想著賺錢,應該去做公益或探險,人生這樣才精彩。
他還舉了一個例子,說朋友的女兒高考前不想上大學了,就去玩登山,然後考了名校,又因為有登山的經歷而被麥肯錫錄取。
但我們看王石過去的歷史,就可以看到他在年輕時候也是非常拼,也在忙著到處賺錢,然後因為身體告警,他才轉身去登山,最終成了企業界的明星人物。
現在他的孩子是可以不用急躁了,哪怕做個普通人也會有精彩的人生和很好的生活質量。因為王石已經給打好了前站,積累了財富和資源。
而對於焦慮中的「打工人」來說,他們沒得選,他們不是「富二代」,他們只能努力奮鬥正確做「富二代」的爸爸。
所以,道理很簡單,現在的年輕人究竟是去做焦慮的「打工人」,還是去做快樂的「普通人」?
這主要是看自己的條件怎麼樣,如果你現在還住在共享公寓裡焦慮,還惦記著沒退出來的共享單車押金,那你除了努力奮鬥之外,還能怎麼辦?
我的建議是,一定不要勢不可擋的成為一個普通人。我們今天的拼命努力,就是為了自己的孩子不要重複自己的辛苦,能夠平安喜樂,有做一個快樂的普通人的選擇。
人家是人家,你是你,人家可能不是在對你說話,你也不要自作多情。但如果他們是故意說給你聽,那你要小心了——普通人和普通人不是一個概念,他們的孩子做普通人仍然會在那個位置,而你的孩子如果也做普通人,那會怎麼樣?
精英可以,你不可以,實際上,他們越是希望你怎麼樣,你越要反著來。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只有努力奔跑,才能一直留在原地。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