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應該是去做焦慮的「打工人」,還是去做快樂的「普通人」?

2020-12-12 騰訊網

最近有句話很火,「我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這是清華教授劉瑜所說,我相信劉教授的出發點應該是善意的。

我們看這個邏輯:

北京可能有300多萬孩子在學鋼琴,咱們樓上樓下就有四五家,在這種情況下學鋼琴,要想出類拔萃,這不是自取滅亡嗎?

確實,現在的孩子太不容易了,學校的功課之外,還要學繪畫、跳舞、鋼琴等等,他們很難體會父母小時候那種空閒到無聊的假期生活了。

但做父母的更不容易,「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是一個魔咒,逼迫他們在努力掙錢之外,還要逼著孩子去學習。

我曾經想,以後有了孩子一定要讓他/她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作為父母就不應該過多幹預、逼迫孩子去做那些他們不喜歡的事,應該讓他們快樂地長大,哪怕他們最終是成為一個普通人。

現在我可不這樣想了,因為我知道做「普通人」也是有門檻的。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現在20-35歲的年輕人大多都有一個閃閃發亮的打工魂,他們都是普通人,月薪從幾千到上萬不等,但你去問問他們,有幾個願意自己的孩子是要跟自己一樣做普通人的?

一定要明白,每個人的條件是不一樣的,社會分層級,人在不同的層級會有不同的立場、角度、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

比如劉教授覺得孩子做個普通人也挺好的,人生不妨看開點,不要活得那麼累,那麼功利主義。

但一個月薪三四千的打工人不會這麼想,他沒辦法看開,因為孩子要想長大後過得比他好,有個更好的前途,就只能是去努力學習、奮鬥,「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很多人都說衡水中學的模式太「不人性化」,但華為老闆任正非看得明白,「我們改變不了環境,我們可以改變適應這種環境的勝利辦法」。

如果普通人也是「快樂教育」,那將來誰為他們的孩子兜底?

劉教授的女兒有父母為她兜底,而打工人的孩子如果不去努力奮鬥,誰能在下面託著他呢?

人和人是不一樣的,家庭和家庭是不一樣的,我們都有未來,但每個人的未來都是不一樣的。

王石曾在一次採訪中表示,現在的年輕人都太急躁了,整天只想著賺錢,應該去做公益或探險,人生這樣才精彩。

他還舉了一個例子,說朋友的女兒高考前不想上大學了,就去玩登山,然後考了名校,又因為有登山的經歷而被麥肯錫錄取。

但我們看王石過去的歷史,就可以看到他在年輕時候也是非常拼,也在忙著到處賺錢,然後因為身體告警,他才轉身去登山,最終成了企業界的明星人物。

現在他的孩子是可以不用急躁了,哪怕做個普通人也會有精彩的人生和很好的生活質量。因為王石已經給打好了前站,積累了財富和資源。

而對於焦慮中的「打工人」來說,他們沒得選,他們不是「富二代」,他們只能努力奮鬥正確做「富二代」的爸爸。

所以,道理很簡單,現在的年輕人究竟是去做焦慮的「打工人」,還是去做快樂的「普通人」?

這主要是看自己的條件怎麼樣,如果你現在還住在共享公寓裡焦慮,還惦記著沒退出來的共享單車押金,那你除了努力奮鬥之外,還能怎麼辦?

我的建議是,一定不要勢不可擋的成為一個普通人。我們今天的拼命努力,就是為了自己的孩子不要重複自己的辛苦,能夠平安喜樂,有做一個快樂的普通人的選擇。

人家是人家,你是你,人家可能不是在對你說話,你也不要自作多情。但如果他們是故意說給你聽,那你要小心了——普通人和普通人不是一個概念,他們的孩子做普通人仍然會在那個位置,而你的孩子如果也做普通人,那會怎麼樣?

精英可以,你不可以,實際上,他們越是希望你怎麼樣,你越要反著來。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只有努力奔跑,才能一直留在原地。

以上。

相關焦點

  • 打工的人越來越少,鄉下也沒年輕人,人都到哪裡去了?
    現在鄉下很少年輕人已經是全國的普遍現象了,工廠天天都在喊招不到工人,而鄉下又沒有了年輕人,人去那裡了呢?如要年齡己經大於四十左右的農村人都應該有記憶,那個時候的鄉下農村,每家每戶至少有五六口人,一家生小孩最小都生兩個,而且鄉下人都在家裡種自己的田,做完農活大家就在一起聊聊家常,鄉下有老人、大人、小孩,一般的鄉村都比較熱鬧。
  • 40歲失業在家,不想去打工了,做什麼小生意能賺錢?
    晚上,有朋友問,40歲,失業在家,不想去打工了,有哪些小生意,可以賺錢的?嗯,這個年齡了,手中應該還是有一點積蓄的,想去做點小生意,也不是什麼難事。不過,如果一直是在上班的話,沒有太多的創業經驗,前期儘量去做風險小一點的買賣。
  • 「不可能打工男」致歉:想做普通人照顧父母
    「不可能打工男」致歉:想做普通人照顧父母 近日,廣西南寧。
  • 普通人除了去做一些一看就會做的工作外還能幹啥?他們的出路到底在...
    人的未來取決於現在。 普通人是如何定義的? 大致可包含幾個方面,這幾方面並不獨立,相互之間還是有些關聯的,下面我說下包含的大致方面,相互之間的關聯性,以及是否有解法,有的話,應該怎麼解?
  • 「打工人」年紀越來越大,年輕人都去哪了?
    打工是現在絕大多數人生活的常態,畢竟創業做生意的只有少部分人,所以在退休之前,無論是年輕人、中年人,又或是老年人,不是在打工就是在打工的路上。而就在老齡化不斷加重的這些年裡,我國打工人的平均年齡在不斷增加,因為越來越多的老人在退休之後又重新參與到了打工人的行列,所以國內勞動人口的平均年齡這些年一直都在上漲。
  • 暑假,大學生應該做什麼?打工還是學習?
    不過還有一部分大學生在做這麼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那就是提升自己的學歷。去讀一個專科也是很多人的無奈之舉,既不想沒學上又覺得專科不好,但是現在有很多提升學歷的方式,不僅有在校專升本,還有很多成人學歷的提升方式,比如自考、成考、遠程教育。專科生業餘時間還是很多的,而且暑假時間比較長,可以用這些時間規劃自己以後的道路,提升自己的學歷。
  • 未來10年,有哪些行業,最適合普通人去賺錢?
    不管是瘦身還是化妝品,都是可以去做的。如果讓我選一個最好的細分領域,那就是微整形。現在的人和上一輩的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自己身上小修小整,已經變成了家常便飯。所以,微整形不但是個很好的行業,而且還很暴利。
  • 該不該放棄打工去創業?
    或許,當我們還年輕的時候,是不會在意這些的,只求一人吃飽即可,但是,年齡大了之後或許就會專門去想如何多掙錢。近日,有網友提問:自己已經30多歲了,目前只是拿著一份死工資,面對家庭與房貸支出,不知道未來是該打工還是創業。那麼,30多歲的年紀裡,該打工還是創業呢?
  • 「打工人」梗爆火的背後,源於容易忽視的職場焦慮
    01 我們都是打工人「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早安,打工人!」「累嗎?累就對了,舒服是留給有錢人的。」「第一百零一次不想去上班!沒有困難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打工人。」最近,「打工人語錄」刷屏網絡,「打工人」這個詞異軍突起,取代了「社畜」,成為了當代網絡青年的新自稱。段子都很精彩。但是在這些精彩的段子背後,卻將一個殘酷的現實社會,赤裸裸地擺在了眼前——當代年輕人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
  • 去日本打工我能做什麼?
    很多人看到別人出國去打工了,心裡也會痒痒,恨不得立刻就踏上去日本打工的行程。但是我們要認清楚一個事實,那就是,先搞清自己的自身條件。比如你的學歷,年齡,擅長的技能。 我相信很多人基本上都是沒什麼特別的技能,在國內也就做個銷售,自己開店或者做過些其他行業的工作。
  • 做生意比打工掙錢,為何大部分人寧願打工也不做生意?原因很現實
    大家常說「做生意比打工強」,人人似乎都明白這個道理,可是現實中為什麼大部分人還是一如既往的選擇為別人打工而不敢自己做生意創業呢?做生意與打工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掙錢、為了生計,但是二者所帶來的回報卻有著天壤之別,在做生意與打工之間,絕大部分人往往會不自覺地選擇後者。
  • 想出國打工怎麼去?賺錢嗎?小孩免費上學?普通人沒錢也能移民?
    最近遇到很多人想出國工作,有想去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又想去加拿大的,也有想去歐洲的。他們無一例外,都想去工資水平高、社會福利好的發達國家。其實,出國打工沒有想像中賺的多。雖然國外工資高,但物價也高,日常生活中人工服務的成本也高。收入減去支出可能和國內賺的差不多。
  • 孩子,要不斷地去學習、去奮鬥,做一個對社會、對別人有用的人
    孩子,要不斷地去學習、去奮鬥,做一個對社會、對別人有用的人孩子,今天在睡覺前,媽媽跟你講述一個叫張海迪的阿姨的故事。「為什麼要講述她的故事?」你用疑問的眼光看著媽媽。,她從5歲那年開始就因為患了一種病導致胸部以下有三分之二的身體癱瘓了,因此她沒有上過一天學;她享受不到很多普通人的快樂,反而要承受很多普通人承受不了的痛苦(因為她做過很多次大手術);她每次出去都要靠輪椅;她不能像我們普通的女人一樣生孩子養孩子,自己的生活還要靠別人照顧。
  • 普通人一輩子是繼續打工,還是選擇創業呢?關鍵是這幾點
    在當前社會經濟形勢下,每一個打工者都有創業的夢想,只不過有的人義無反顧去幹了,有的人只能空想一輩子。那麼,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是一輩子繼續打工,還是選擇創業呢?我認為,下面幾點是關鍵。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如果你準備創業,一定是有了一個好的想法或者創意,這就是創業項目。你有了一個非常好的創業項目,別人都不了解或者你自己非常具備優勢,並且小心謹慎地完成了前期試錯,那麼,你就可以考慮創業了。做不到這一點,或者就是跟風跑,看別人賺錢了你自己也去幹,這樣就不適合創業,還是安心打工為好,如果一定要選擇創業那就是糟蹋錢,基本可以確定。
  • 讀大專還是去打工?
    暑假到了,很多學生也剛剛收到自己的錄取通知書:這個時候也應該是你人生中最高興的時刻吧!但是沒有考好的同學也不要自暴自棄。不一定考上大學的人將來一定就比你過得好。大部分家長就覺得讀大專還不如去打工,其實我們的父母本來受教育就少他們對教育還是缺乏了解的,而我們自己不能也跟著他們的想法去做。如果你想去打工的話。你可以利用高考結束的兩至三個月的時間。去體驗一下;去了之後你會發現等著你的就是做不完的流水線 兩班倒 上得你神魂顛倒。分不清白天黑夜 我以前高考結束就去體驗過,那種生活真的不是滋味。所以希望大家好好考慮一下讀與不讀。現在的大專也可以專升本。
  • 我為什麼去紐西蘭打工旅行?塗著昂貴的化妝品做著廉價的勞動
    對於打工旅行,國內很多人還是很陌生不了解,在這裡小編先為大家解釋一下打工旅行,就是允許其他國家的公民來紐西蘭停留1年,利用打工賺取旅費旅行。目前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對中國的打工旅行還處於一個剛剛開放的階段,名額也不算多,想要去的話基本上也是靠搶名額。
  • 都說想要孩子做一個快樂的普通人,後來怎麼都報了班?
    雖然現在的年輕父母,被問到對孩子未來的期待時,都會說: 不強求,Ta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就好; 做一個快樂的普通人; 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不會給Ta太多壓力……
  • 打工人都去哪裡了
    務工人員最近幾年,珠三角和長三角這些中國用工量最大的發達工業地區,都出現了嚴重的用工荒,很多企業手裡有做不完的訂單,就是苦於難招工,即使企業把工資往上調,就是不見有人來面試。與以前招工出現完全不同的局面:以前招工是企業挑人,現在倒過來了是員工挑企業。筆者朋友所在企業位於東莞,普工工資月休四天可以拿到6000,除掉五險一金到手還有5500左右,並且常年訂單穩定,可是最近她經常跟我訴苦說招不到人。這就納悶了,這麼多的人到底去了哪裡?
  • 普通人應不應該跟著哲學家去追尋哲學
    因此,真正的哲學家有熱忱,有信心,終其一生去追尋終極真理。但問題是,這只是哲學家他自己的信仰,我們一般的普通人,為什麼要跟著哲學家的「信仰」——請注意,是指「信仰」,而非「真知灼見」—起舞呢?如果我們並不在意哲學家個人的心理狀態和他個人的信仰狀態,我們直接在意的還是前面提出的那個問題:究竟有沒有「終極真理」?
  • 「打工人」爆火的背後,是年輕人的進步
    筆者認為,「打工人」通過自嘲的方式,拉近了勞動者之間的精神距離,摒棄了職業的高低貴賤之分,弘揚了一種「勞動光榮、職業平等」的先進價值觀,無疑是年輕群體思想觀念的進步。這種進步可以從三個角度清晰地顯現。  「打工人」不只是自我調侃,更多的是自我鼓勵。從前,年輕人將工作稱為「打拼」「奮鬥」,如今,他們自發地將工作稱為「打工」。無論是「打拼」還是「打工」,都是時代賦予詞彙的新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