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新加坡頻道6月20日電(記者 吳婷婷 杜婉綺)在新加坡,作為教育行業中的一個龐大群體,私立學校一直受到較多的關注。2009年新加坡私立教育理事會的成立以及教育信託計劃的推出,為這個行業的資質評定提供了更為嚴格的標準。為了進一步了解新加坡私校的教育文化理念,新華網新加坡頻道記者近日採訪了私立院校中歷史最悠久的新加坡管理發展學院(MDIS)理事會秘書長戴翁君博士(Dr.R Theyvendran)。
圖為新加坡管理發展學院(MDIS)理事會秘書長戴翁君博士(Dr.R Theyvendran)接受新華網新加坡頻道記者專訪。
新華網新加坡頻道:MDIS是新加坡歷史最久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有豐富的運營經驗,與其他同類私立教育機構相比,貴校在軟硬體設施方面有何特色?
戴翁君:首先,從硬體設施上來說,我們有著一個擁有各項完備設施且與眾不同的校園。目前MDIS有9個分院,學校為每個分院都配備了不同的實踐基地。例如大眾傳播專業有著專業的演播室。MDIS同時也採用現代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參與課堂互動,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自學積極性。
我們是一家非營利性的教育機構,並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 事實上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沒有來自股東以及運營的壓力,我們可以在維持合理學費的同時保證教學質量,不會急功近利。同時,MDIS也是第一批獲得新加坡私立教育理事會頒發四年期教育信託認證(EduTrust)的學校,這是對我們教學質量和管理能力的肯定。
多元化的學生背景也是MDIS引以為傲的一點。自1996年開始招收國際學生以來, 我們一直強調以「國際化視野」辦學。目前我們擁有來自76個國家的留學生。2008年,MDIS在烏茲別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幹建立了首家海外分校;在馬來西亞的第二所海外分校也將於2015年迎來2000名新生。在不遠的將來,我們的目標是:MDIS的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喜歡的校園,在不同文化氛圍中收穫不一樣的學習經歷。
新華網新加坡頻道:在所有學生中,目前留學生佔比多少?其中有多少比例的生源來自中國?
戴翁君:MDIS有超過1萬的在校學生,其中45%來自海外,中國學生佔全部國際學生總數的20%。我們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背景多元化,有不同的信仰、文化和經歷。學校也非常重視為國際學生提供交流機會,通過課堂上的互動以及課下豐富多彩的社交活動,幫助留學生儘快地適應環境。
新華網新加坡頻道:一般來說,中國留學生到新加坡初期可能面臨哪些困難,對此學校有什麼措施來幫助他們?
戴翁君:對很多剛到新加坡的中國學生來說,首先語言將會是一個障礙,同時他們也面臨著文化差異帶來的衝擊。不過這些年來,我們看到了中國學生的變化與進步。他們變得更加自信了,適應能力也變得更強。
我們非常理解初入陌生環境的時候,大多數學生傾向與來自相同文化背景的朋友交流,例如中國、印度的學生喜歡扎堆,但這並不利於他們融入集體生活。所以在很多細節方面,包括課堂互動、課後作業的安排上,學校會刻意地去打破這種氛圍,鼓勵他們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多交流溝通。例如小組任務,我們會要求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一起組隊。
在硬體方面,我們有設施完備的校內學生公寓,我們鼓勵留學生在剛到新加坡的半年內住校;對年齡在18歲以下的學生,出於對他們安全的考慮,我們則規定必須住校。
新華網新加坡頻道:我們是否和國外一些院校有教學方面的合作?
戴翁君:MDIS為學生提供的是國際化的學位,我們在全球多個國家有合作院校,頒發受認可的學歷證書,包括英國的桑德蘭大學、布拉福德大學,美國的俄克拉荷馬城市大學等。
另一方面,我認為學生在選擇院校時首要考慮的應該是教學質量:能夠學到何種專業技能,以及如何利用這些技能找到適合的工作並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據我所知,很多國際化企業,尤其是新加坡的公司,更傾向於選擇有國際化背景和視野的學生。中國學生在新加坡接受了系統的專業教育後,完全可以在本地或者更廣闊的國際市場上謀求職業發展,並不局限於回國。
另外,就算回到中國,這樣的經歷也會帶給他們更多的機會。畢竟用人單位更在乎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而非一紙證書。因此,在我看來,學生及家長的傳統觀念也可以試著改變,作為教育機構,我們也會多進行溝通和普及。
新華網新加坡頻道:現代教育也強調培養學生的「軟實力」,除了在課程設置上更注重實踐、更契合工作市場的需求外,學校還有什麼途徑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為就業進行準備?
戴翁君:MDIS每年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對口企業實習機會,對象包括本地企業和跨國公司。例如生物醫學專業的學生可以前往國外醫學院實習;旅遊與酒店管理專業每年有超過250家企業可以為學生提供為期6個月的帶薪實習。除此之外,學校也為學生提供專門的培訓課程和建議,培養學生申請工作的技巧,例如如何製作簡歷、面試的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