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日,從利比亞撤離的江西籍工作人員在南昌火車站高舉五星紅旗,慶祝平安回到家鄉。
2012年11月1日,加納庫瑪西,中國採金客在採金工地上手持金塊。採金客頻繁在加納遭遇搶劫等案件。
2013年6月26日,巴基斯坦槍擊案唯一倖存者、雲南民間登山家張京川在妻子陪同下飛抵昆明,回到家鄉。
2013年4月17日,美國波士頓,波士頓大學的學生悼念在馬拉松爆炸案中遇難的中國留學生。
2013年5月28日,緬甸撣邦首府臘戌一大型商場被縱火,眾多華人商鋪被燒,損失慘重。
3名中國人在阿富汗遭襲身亡,留學生出言不慎被遣返,中國工人在巴基斯坦被劫持,中國遊客在海外被搶……目前,在海外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他們面臨的風險也越來越大。據統計,2012年中國內地居民出境的人數達到8318萬人次,外交部和駐外使領館平均每天要處理約100件領保案件。面對危險局面,海外中國人如何來保護自身的利益?中國使領館的領保官員是怎樣開展工作的?除了外交,中國要保障海外人員安全,還要做哪些努力?
人質解救 在阿失蹤人員未找到
8月8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5名中國公民遇襲,3人在一所公寓樓內遇害,2名男性失蹤。
中國駐阿富汗使館龐春雪參贊16日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使館9日上午才得知消息,立即啟動應急機制,使館馬上派人趕到出事地點了解情況,同時與阿富汗政府高層進行交涉,督促其儘快破案,查明真相,緝拿兇手,尋找失蹤人員下落。另一方面,使館要和國內聯繫,匯報情況。當天,使館網站發布消息,稱使館已與阿外交部、內政部進行交涉。
9日,一名失蹤人員脫險。各種傳言也流傳出來,甚至有人說遇害的兩名中國女子是妓女。
中國駐阿富汗大使館10日發布信息,使館已將脫險的中國人送至安全地點。這名成功脫險的中國公民於9日清晨被強行帶到一輛阿富汗人駕駛的車上,並被限制自由。汽車駛離喀布爾途中,他設法掙脫束縛,成功跳車逃離。他到附近美軍基地求救,並得到幫助,後由美方送交我中國駐阿富汗大使館。
遇害的3名中國公民為1男2女。2名女性是因前往現場查看情況而不幸遇害。對於此前「遇害中國公民為妓女」的謠傳,中國駐阿富汗大使館闢謠稱5名中國公民均為個體經商戶。龐春雪參贊16日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目前另一名失蹤的中國人仍然沒有找到。
領保人員 部分領館僅一名領保官
阿富汗是高危戰亂國家,安全局勢令人擔憂。在阿富汗仍有數百名中國人,主要從事政府援助項目,或者承包工程,也有一些個體的經營商戶從事正常的貿易活動。此次事件並不是塔利班政權倒臺後,阿富汗第一起針對中國公民的襲擊事件。2010年1月,兩名中國工程師曾經在阿富汗遭到武裝分子綁架;2004年6月,中鐵14局在阿富汗北部昆都士省的公路建設工地遭恐怖分子襲擊,釀成中國員工11死4傷的慘劇。
此次中國5名公民遇襲事件的領保處理方式,從公開的報導來看,與很多中國人海外安全事件類似。
龐春雪表示,在阿富汗,安全是很大的問題,如何保護中資機構和中國公民的安全,是使館的重要工作。中國駐阿富汗使館根據國內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對內對外都有詳盡的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的機制。每當發生這種涉及中國公民的安全事件,使館就會啟動應急機制,各部門按部就班地投入工作。平時使館也會不定期地組織形勢通報會,向中資機構發布安全預警信息,此次阿富汗5名中國人遇襲事件之後,使館再次提醒中資機構和中國公民,採取措施注意自己的安全。
「中國駐阿富汗大使館全體工作人員要求24小時開機,而且使館有專門的值班電話。不管什麼時候發生的事件,都會及時處理。」龐春雪說,「如果在晚上出現事件,不是能不能出去的問題,而是必須要出去的問題。」
目前,一些中國駐外使館專門的領保官員不多,有的使館只有一個人。龐春雪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在中國駐阿富汗使館,領保官員也比較少。只要一有大事件發生,就是「全館上下一盤棋」,一起行動起來。
領保現狀 每天處理百起領保案
外交部領事司司長黃屏今年2月份與網友進行互動時表示,外交部領事保護工作有海外中國公民和機構安全保護工作的部際聯席會議機制,也已經形成了中央、地方、駐外使領館、企業和公民個人「五位一體」的聯動機制。針對一些特殊的事件,也有一些機制,比如涉漁業糾紛的處理機制、針對綁架案件的處理機制、勞務糾紛的工作機制。
今年3月份外交部披露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內地居民出境的人數達到8318萬人次,境外有中資企業2萬多家。外交部和駐外使領館平均每天要處理約100起領保案件。
在這些領保案件中,不乏兇殺、綁架等惡性案件。在2009年解救被塔利班綁架的中國工程師龍曉偉的行動中,中國駐巴基斯坦使館打破了外交傳統,通過多種途徑獲得塔利班發言人的聯繫方式,與綁架人質的塔利班進行了直接電話聯繫,試圖通過談判說服塔利班釋放人質。
領保瑣事 人質獲釋後仍需斡旋
有時候,即使人質成功獲釋,也會遇到一些繁瑣事。在奈及利亞工作的曹先生對新京報記者回憶了自己親歷的一次中國公民遭綁架的斡旋工作。
2010年5月23日,三名中國工程師在奈及利亞被匪徒綁架。被綁架後,三人獲準同中國駐拉各斯領事館打電話。與領館電話聯繫,成為他們那6天唯一的希望。
時任總領事郭崑等人與3名工程師取得聯繫,鼓勵他們放寬心等待營救。匪徒拒絕談判,唯一的目的就是「要錢」。在總領館的積極斡旋下,三名工程師所在的奈及利亞Nifex公司最終支付贖金,29日3人成功脫險。
三名工程師獲救後想第一時間回家,沒想到遇到了強大阻力。由於3人來到奈及利亞工作的時間很短,所在的奈及利亞工廠又支付了贖金,他們不願意讓這三名中國工程師馬上回國,雙方在此問題上僵持不下。
為了儘快讓3名工程師回國,郭崑和另外一名使館工作人員6月1日親赴阿比亞州,進行斡旋,曹先生由於工作關係一同前往。
經過多個哨卡,走過破爛顛簸的道路,經過幾個小時,幾人終於到達公司所在地。經過郭崑和中方人員誠懇地勸說後,Nifex公司最終同意三名被綁中國工程師回國探親。
他山之石
1 巧用新媒體
很多發達國家已把新媒體媒介當成保護本國公民的重要手段之一。英國外交部嘗試利用手機簡訊加強海外公民的信息登記;澳大利亞外交部通過「推特」向本國公民發送旅行信息。在美國,政府充分利用官方網站、議會信息系統、網上登記系統、國務院領事綜合資料庫等,加強與本國公民的互動。
2 發展私人安保
美國本土以外,美國私人安保公司無論從武器裝備還是業務範圍上,都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安保力量。據統計,1991年海灣戰爭時,每50名美國軍事人員中有1名來自私人安保公司;到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時,每10名美國軍事人員中就有1名來自私人安保公司。
新華社近日刊文指出,海外中國人遇襲事件頻發,建立中國海外安保公司應該提上日程。就目前來說,更加有效地利用當地安保資源已是當務之急,特別是對戰亂和動蕩地區的重大工程項目,急須將安保預算納入工程合同款中。
3 出兵解救
2012年1月25日凌晨,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隊員潛入索馬利亞,打死9個海盜嫌疑人,成功解救美國和丹麥人質各一人。在一些重大時刻,美國會出動軍隊解救僑民。比如,2002年,西非國家象牙海岸政府軍與政變武裝交戰,百餘名美國與歐洲國家的兒童受困戰場,美國出動部隊前往營救。人民網刊文指出,中國一向奉行和平發展戰略,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不需要發展軍事力量作為保護海外中國公民的必備手段。建設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將對海盜、劫匪、國際恐怖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形成威懾,必要時至少能夠保護本國公民不受傷害和向他國人民提供人道主義救援。
撤僑
海陸空聯合撤離3萬人
時間:2011年2月-3月
地點:利比亞
事件:利比亞局勢緊張,中國啟動最大規模撤僑
2011年,北非國家利比亞的局勢持續惡化,中國從利比亞大規模撤僑,成為近年來海外領事保護的標誌性事件。
12天裡,從利比亞撤僑35860人—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海外撤僑行動,也是中國軍艦首次參與海外撤僑。
據報告文學《國家》記載,從2011年2月19日開始,中國駐利比亞大使館向國內發回緊急電文。2月21日午夜,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正式作出從利比亞撤僑的決定,採用的是「國家一級響應」。這是國家最高級別的動員,與應對2008年汶川大地震同等級別。
利比亞撤僑,中國調動了182架次中國民航包機、5艘貨輪,動用了4架軍機,租用20餘艘次外籍郵輪。外交部領事司副司長郭少春總結稱,利比亞撤僑創下了新中國撤僑歷史上的「四個第一」:第一次採用了海陸空聯動的撤離方式;第一次大規模動用民航飛機,租用外國郵輪和飛機;第一次採用將人員擺渡至第三國再撤回國的方式;第一次使用只有一張紙的中國公民應急旅行證件。
自2006年索羅門群島發生騷亂,我國實施撤離公民行動以來,先後12次將近6萬名受困同胞自東帝汶、黎巴嫩、泰國、加彭、海地、埃及、利比亞、日本等國安全撤回國內。
採金客
多部門介入助採金客返鄉
時間:2013年3月、6月
地點:加納
事件:中國採金客在加納頻繁遭遇搶劫
在一些領保案件中,領事官員也會碰到中國人觸犯他國法律的情況。
今年,加納政法逮捕100多名在加納涉嫌非法採金的中國人。中國政府在3月和6月分別派出工作組赴加納。中國外交部華春瑩表示,由外交部、商務部和公安部組成的聯合工作組抵加後,就維護在加中國採金人員安全與合法權益向加方提出交涉,要求加方文明執法,停止在礦點外抓扣中方人員,制止少數當地人搶劫中方人員行為;處理加當地違法人員,從根本上制止非法採金活動。
今年6月28日,中國駐加納使館再次鄭重提醒參與非法採金的在加中國公民認清形勢,勿存僥倖心理,停止非法採金活動,儘快安排回國,避免自身權益遭受損失。
一名中國駐非洲某國大使館的工作人員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在非洲,也有中國公民觸犯當地法律的領保案件。如果中國人觸犯了當地法律法規,領事官員無法幫助其免責,但是會盡到探視、交涉等義務。
在這名官員看來,領事官員24小時開機,經常半夜跑機場。她說:「我聽一名領事官員打趣說過,別人以為外交官是出入高級場合、觥籌交錯無限風光的職業,領事官員卻常和小偷、騙子、罪犯打交道。」
B04-B05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儲信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