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上海航天人正研製能「露天」裝貨的飛船

2020-12-19 澎湃新聞

2017年9月22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受控離軌,標誌著中國空間實驗室任務圓滿完成。參與天舟一號研製的上海航天團隊用自己的智慧把貨運飛船對接機構變成現實,實現了中國的「太空快遞夢」。

參與天舟一號研製的上海航天團隊在討論中。 天舟一號研發團隊供圖

研製團隊在暢談學習十九大報告的體會時表示,在學習十九大報告中,很多科技人員注意到,報告中有59次提到了「創新」,17次提到了「科技」,這些都是「高頻詞」。

尤其是報告中提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更是對中國科技人員的高度肯定。

2016年9月15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升空。這是中國首個具備補加功能的載人航天科學實驗空間實驗室,它帶有14項體現科技前沿的科學研究與應用任務。

隨著神舟十一號安全返回,空間實驗室任務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習近平總書記的「太空探索永無止境、航天攻關任重道遠」,不僅是對航天人的高度肯定,也是對航天人的深望。

2017年9月22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受控離軌。在這個需要一「器」兩「船」協同配合的任務中,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可謂技術新、難度高、跨度大。

參與研製任務的上海航天團隊平均年齡只有37.5歲,通過創新管理,首次在主動交會對接太空飛行器中使用了可控阻尼器,製造出2.0版本的新對接機構。首次採用了未來空間站會使用的鋰離子電池模塊及充電控制策略,製造出安全高效的新能源系統。首次使用千兆乙太網通信和高清數字圖象處理技術,製造出高速高清的新信息系統。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而貨運飛船將出現新的面孔。天舟一號只是貨運飛船的一個模式,研製團隊將為2020年後的空間站打造多種模式,多用途、多模式的天舟是未來空間站建造的主力。

十九大報告為這個新時代繪就了新藍圖,為我們的新徵程開創了新局面。把握黨的十九大重大實踐,我們要走好新長徵,要做到立足偉大事業,自覺投身航天強國建設偉大夢想;做到立足保成功,以「成功」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

在圓滿完成空間實驗室任務後,天舟一號研製團隊將開展空間站技術驗證和建造工作。屆時,一年裡包括神舟飛船在內將有多艘飛船與空間站對接。

載人航天工程也將進入密集發射階段。

研製團隊將對模塊化的貨運飛船進行靈活組合,未來將出現半密封半開放和全開放貨艙兩種新的飛船。

這種獨一無二的創新組合,大大提高了貨物裝載量,不僅可以通過貨包、鎖櫃、適配板等標準接口設備運輸貨物,還能「露天」裝載太陽電池翼和載荷等大型貨物,並能給空間站「加油補氣」。

靈活機動的優勢同樣帶來了更高的要求。研製團隊所面臨的不僅是組批投產質量控制的高要求,更有團隊建設、傳承和新飛船的研發所帶來的高需求。為此,我們提前建立了協同工作模式和快速響應機制,形成了多要素的風險控制資料庫,單單一艘飛船的發射場任務,就有風險控制點百餘個。

此時此刻,通過學習十九大報告,每個人深入領會報告精神,深味報告中的「新」對團隊的啟迪和引領。「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正是航天人一代又一代為擔當起這份實現新飛躍的責任、肩負起這份開拓新實踐的信任而奮鬥的真實反映。

任務的繁重所帶來的壓力,正是天舟一號團隊前進的動力。在奮鬥的過程中,演化出的團結、協作、創新、發展,給這支特別能戰鬥的團隊賦予了新的內涵。在面對未來空間站建造和運營所帶來的新挑戰,面對數十發的飛船穿梭寰宇的遠景,我們將用新思想,去尋找新方法,發現新思路,開創新局面。

(澎湃新聞記者 俞凱 整理)

相關焦點

  • 在新時代人大工作中 展現新氣象新作為
    我們要深刻認識2020年我國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堅定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必勝信心;深刻認識世界疫情與百年變局交織的特殊背景,以更大氣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深刻認識新時代再次強調接續奮鬥的重要意義,乘勢而上開啟新的偉大徵程,為深圳在新發展階段取得更大突破、展現更大作為貢獻人大力量。
  •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重慶綦江大力發展煤炭業的接續替代產業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重慶綦江大力發展煤炭業的接續替代產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
  • Space X載人航天飛船升空 中國民營商業航天時代誰來開啟?
    北京時間5月31日凌晨3時22分,美國航空航天公司 Space X獵鷹9號火箭搭載著載人龍船艙將兩名NASA太空人送入太空。6月1日凌晨,Space X龍飛船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在此之前,全球僅有俄羅斯、美國和中國能進行載人發射。馬斯克創辦的Space X用了18年時間,成為首家實現載人發射的私營航天公司,開啟了全球商業載人航天的全新時代。
  • 上海航天:下一步如何雙翼齊飛?
    面對關鍵的戰略轉型期,上海航天如何鞏固和提高航天裝備市場份額、市場地位,又該如何在 「天上技術,地上開花」的民品領域取得新突破呢?航天裝備錯位競爭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上海航天研製的運載火箭已連續發射50多次,創造了發發成功的傳奇,研製並發射的氣象、遙感、實踐系列衛星在氣象預報、環境監測、科學實驗等關係國計民生的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 進入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的力量昂揚向上
    立足於悠久文明根基之上、紮根於現實基本國情之上,特別是40年風雨艱辛探索之後,中國人民譜寫了一曲又一曲自強不息、開拓奮進的壯麗史詩,神州大地升騰起不屈的奮鬥前行氣勢,華夏故園贏得了矚目的發展功勳,這一切源於進入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的力量昂揚向上。(一)日月不變,何以有光?
  •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三大關鍵詞
    5月8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抓總研製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降落在預定區域,標誌著試驗船飛行試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這次任務的主要目標就是驗證新一代載人飛船方案的正確性。」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項目負責人張柏楠告訴記者。
  • 今天,中國載人航天飛船首任總設計師帶孩子們一起學習探索宇宙的...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何洪帥 通訊員 張靜「這個浩瀚的宇宙需要我們航天人不斷的探索,這是我們的任務,也是我們的義務。」聽到這句話,現場掌聲雷動。11月27日上午,在鄭州四中實驗學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飛船首任總設計師、2020年中國最美教師戚發軔正在給孩子們講解「中國航天和航天精神」。戚發軔院士在講座中,給孩子們講解了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歷史,探索宇宙的意義。通過東方紅一號的研製歷史到嫦娥四號的成功發射,傳承的是中國航天人的精神。
  • 行走的「太空飛船」:解密航天服的前世今生
    原標題:行走的「太空飛船」:解密航天服的前世今生  從「神五」到「神十一」  從出徵到返回,從艙內到艙外……  中國自行研製的航天服裝  始終伴隨著每一名航天員  保障著航天員的人身安全和工作效率  展示著航天員隊伍的良好形象  本次讓我們走近航天員系列服裝
  • 俄公司展示俄新型航天飛船「大帆船」內部構造(圖)
    中新網4月12日電 據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報導,日前,俄羅斯「能源」火箭航天公司載人航天飛行系統設計部主任伊戈爾·哈米茨,向記者現場介紹了新型航天飛船「大帆船」的研製情況和內部構造,宣布許多技術問題已經解決,如果今後財政撥款能正常到位,5年後就可進行首次星際飛行。
  • 今天,中國載人航天飛船首任總設計師帶孩子們一起學習探索宇宙的意義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何洪帥 通訊員 張靜「這個浩瀚的宇宙需要我們航天人不斷的探索,這是我們的任務,也是我們的義務。」聽到這句話,現場掌聲雷動。11月27日上午,在鄭州四中實驗學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飛船首任總設計師、2020年中國最美教師戚發軔正在給孩子們講解「中國航天和航天精神」。戚發軔院士在講座中,給孩子們講解了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歷史,探索宇宙的意義。通過東方紅一號的研製歷史到嫦娥四號的成功發射,傳承的是中國航天人的精神。
  • 資料:中國載人航天飛船為何命名「神舟」號
    新華網北京9月23日電(記者樊永強)1992年1月,黨中央作出實施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決策之後,為這個舉世矚目的「中國第一船」取什麼名稱,備受國人和世界關注。  1993年,當時的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向參加飛船研製的各單位發出了「為中國飛船徵集名稱」的通知。
  • 航天項目研製風險管理模型
    (2) 概率性   由於航天項目研製屬於高新技術行列,我國的技術水平尚未達到完全掌握的程度,特別是在新型號上需要進行攻關,沒有數據基礎和經驗,研製過程中必然存在高概率的風險。
  • 他們是神舟飛船的締造者,更是我國航天事業的中流砥柱
    >及圖像處理技術、深空探測技術、航天產品製造工藝技術、航天產品新材料、航天產品質量管理、航天高級經營管理。航天事業是一項寂寞、艱苦的工作,許多航天人在偏僻的地方默默無聞地辛勤工作。他們沒有很高的收入、沒有喧囂的都市生活,他們有的就是一股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奉獻終生的精神,有的是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成就感。如果不能懷揣理想,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閃光,就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航天人。
  •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項目負責人:中國防熱材料設計已超美國
    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船系統總設計師、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項目負責人張柏楠與試驗船項目成員一起見證了這一幕。自主研製,「中國防熱材料設計已經超過美國」新一代載人飛船是面向我國近地空間站運營、載人月球探測等任務需求而論證的新一代天地往返運輸飛行器。
  • 載人航天:飛天夢圓
    如果說,載人航天是塔尖上的事業,那自主創新就是支撐中國航天人勇敢攀登的天梯◆ 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2000多項空間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部門載人航天工程我國載人航天事業,是在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中決策實施和不斷推進的,體現了高端生產力的發展歷程。
  • 航天日︱「東方紅一號」之前曾有個「曙光號」飛船計劃
    但是,美國自六十年代末實現載人登月之後,就放棄了宇宙飛船的研製,轉而著重發展太空梭;蘇聯也從六十年代起開始研製太空梭,歐洲也跟風要研製太空梭,日本甚至都把「希望號」太空梭的名字都起好了。到了1980年代,各國太空梭的研製與發射競爭激烈。這一次,美國人一雪前恥,遠遠走在了蘇聯人的前面。
  • 中國「納米鐵紙」研製成功 新材料瞄準神六飛船
    「納米鐵紙」研製成功,標誌著中國在相關納米材料的產品體系、工藝設備及產業化能力方面跨入了世界先進行列。有關專家表示,新材料在工藝設計上瞄準「神舟六號」飛船等重大科技項目,有望應用於未來的航天飛行器。研製塊體材料,就是瞄準「神舟六號」太空飛行器、衛星等方面的應用。專家介紹,由於它們優異的電磁性能且厚度極薄,所以非常適合用作電磁元器件的基本材料,不僅高效節能,還能大大縮減電磁元器件的體積---一臺文件櫃大小的電焊機,如果採用由這種材料製造的電磁元器件,大小隻相當於一臺攝像機。
  • 瞭望|載人航天:飛天夢圓
    如果說,載人航天是塔尖上的事業,那自主創新就是支撐中國航天人勇敢攀登的天梯 ◆ 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2000多項空間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部門 載人航天工程 我國載人航天事業,是在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中決策實施和不斷推進的
  • 神舟九號飛船
    太空醫院     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重要參與研製單位,位於湖北襄陽的航天科技集團四院四十二所除承擔了「神九」逃逸火箭發動機、飛船艙體密封系統研製任務外,還為航天員提供了全套醫監生化檢測組件,為「天宮一號」裝備了一個小小的的「太空醫院」,每次檢測要使用的一整套工具,整整齊齊地用固定在一個小操作板上,把操作板往航天員工作檯板上輕輕一粘,就是一個「醫監平臺」,而這個醫監系統也是在神舟飛船上首次啟用
  • 航天科工二院25所交會對接微波雷達研製團隊質量管理紀實
    這次的會面也讓所有人感到好奇。  神九的步履自信而從容,表現「毫無差錯、毫無隱患、毫無懸念」。究竟是怎樣的技術和隊伍,保駕了這場如此完美的赴會?  近日,記者「會面」了一支年輕的航天團隊,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二院25所交會對接微波雷達研製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