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大概是世上最沒有門檻和最不區分人群的一項愛好性運動了,在釣魚人的圈子裡有可能身邊坐的是一個姓馬的CEO,也可能身邊坐的是一個鄰村剛餵完豬的二娃,無論身邊是誰只要大家坐在一塊開釣,就一定能融洽的歡顏笑語釣上一整天。
其實釣魚在很久遠的古代就存在了,即便是對釣魚史沒有任何了解的人也能脫口說出「姜太公釣魚」。在古代釣魚更多的是為了獲得漁獵,是出於生計或者食物所需,形成一種興趣愛好運動的歷史可能並不太久。當然咱們並非是要考證釣魚這事存在的歷史,但如果要考證釣魚史可能還真離不開今天咱們要介紹的一幅千古名畫。
釣魚其實很早就被古人繪入畫中,關於釣魚的繪畫就有一幅千古名作,這幅畫只畫了一船一人在垂釣——準確地說應該是畫了一老翁釣魚,除此之外是啥都沒有畫,堪稱古今垂釣第一圖。
這樣一幅以釣魚為主題的畫又為何被譽為千古名畫呢?這幅畫對於釣魚史又有何研究價值呢?咱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千年之前被畫入畫中的釣魚翁吧!
此畫乃典型的宋代絹本水墨國畫,因為只畫了一船一翁孤獨泛舟垂釣而被世人稱為《寒江獨釣圖》。畫中老翁縮於船頭單手持釣,孤舟四周江水蕩漾又有煙波浩渺之勢,大約只是八大山人出現之前畫面最為簡約素淡的國畫了。
稍加觀賞便可知畫中獨釣的老翁,絕非是今天釣魚人群體般的釣魚愛好者,他應當是為了生計而在如此寒冷的天獨自漂泊於江中垂釣以求漁獲。
此畫之所以能成千古名畫只因其中有一個細節千年來無人超越——描繪江水的細節。畫家並沒有對江河有過多著墨,只不過在孤舟四周用數筆畫了點兒波紋,這就讓整個留白的畫面顯得全部都是江水,小小的孤舟和大面積的留白讓人感受到寒江寬廣而空曠,原本是靜態的孤舟便有了隨波微微起伏的幻覺。
可以說後世再沒有能把江河的氣勢畫到如此有意境的了,任何一幅用濃墨重彩繪製江河湖海的名作中的水面,都比不過這幅畫中那幾道波紋來得有情景感。
尚不論船頭蜷縮的老翁垂釣時的姿勢,是多麼能讓人展開對他人生境遇的想像,光是這麼一個畫江面水波微蕩的細節,就足以讓這幅畫成為千古名畫永傳於世了。
對於釣魚人或者研究釣魚史的人來說,他們一定會更注意畫中的垂釣老者,因為他們可能更關心千年以前古人釣魚是怎樣的呢?
將畫作放大十倍聚焦到坐於船頭垂釣的老翁後,網友們驚訝了:看他手上是什麼?既然是垂釣那當時手持釣竿了,但是什麼能讓釣魚人看了也會驚訝呢?注意圖六中紅圈的放大細節:畫中老翁手中竟然握著一桿帶有轉輪的現代式「海竿」!
這種式樣的釣竿在今天很常見,轉輪一般都是塑料或者金屬結構,但在千年以前的宋代可絕對不會有這兩種材質的轉輪呀!這說明在千年以前,我們的古人就已經有辦法製作出非常「現代化」的帶輪釣竿了,或者說,如今我們常見的釣竿也只不過是古人千年前完剩的「高科技」了!
看完這幅孤舟老翁垂釣的畫,不得不感嘆古人不但在藝術上足夠讓我們仰望,在釣魚這事上他們也真的挺「專業」的!
(文: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