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方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是一個內容相當廣泛而鬆散的名詞,迄今在世界上尚不存在一個統一的標準定義。一般來說至少含有三種內容:
第一,企事業的經營管理方法和經驗,如市場分析、存貨管理、產品質量控制、車間生產流程布局等。這類主題著重使用運籌學、數理統計和其他方法來研究經營企事業的有效手段和總結企事業的營運經驗。
第二,對一個經濟部門、經濟領域或經濟問題的集中研究成果,如資源經濟學、商業經濟學、農業經濟學、石油經濟學,對稅收、財政、通貨膨脹問題的論述等。它們的研究對象關係到經濟生活中的某一特定部門或領域。由於研究對象的差異,這一類別的西方經濟學中,經濟理論的成分比第一種類別要多。
第三,對經濟理論的研究和考察,如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數理經濟學、動態經濟學、福利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等。這一方面的主要內容為經濟理論以及根據經濟理論而制定的經濟政策和有關問題的解決途徑。相比前兩類,第三類在理論上佔有更大的比重。
2、微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是從現代西方經濟理論中分離出來的以研究資源配置問題為核心的學科。
微觀經濟學以單個經濟單位(家庭、企業和單個產品市場)為考察對象,運用個量分析方法,研究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量如何決定。由於資源配置在市場經濟中是通過價格機制決定的,故微觀經濟理論又被稱為價格理論。
微觀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有:①均衡價格理論;②消費者行為理論;③生產者行為理論;④生產要素的價格決定理論;⑤一般均衡理論;⑥福利經濟學;⑦市場失靈和微觀經濟政策。
3、宏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是從現代西方經濟理論中分離出來的以研究資源利用問題為核心的學科。
宏觀經濟學以整個國民經濟活動為考察對象,運用總量分析方法,研究社會總體經濟問題以及相應的經濟變量如何決定,研究這些經濟變量的相互關係。這些變量中的關鍵變量是國民收入。因此,宏觀經濟學又被稱為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宏觀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有:①國民收入決定理論;②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③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④開放經濟理論;⑤宏觀經濟政策。
4、資源的稀缺性(稀缺)
經濟學中資源的稀缺性是相對於人類無限的需求而言。
人的需求具有無限增長和多樣性的特點,為了滿足需求,就要生產越來越多的產品,也就需要更多的資源。而在一定的時期內可用於滿足需求的生產的資源往往是有限的,並且一種資源往往具有多種用途,這就使得有限的資源相對於人類無限、多樣的需求顯得遠遠不足。
經濟學所研究的就是如何對有限的且可以有多種用途的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以最大程度地滿足人們的需要。
5、看不見的手
在現代經濟條件下,政府和市場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缺一不可。市場的運行機制被亞當·斯密形容成「看不見的手」。
當經濟社會中的個體追求個人利益時,他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即市場機制所引導去增進社會整體利益。指導生產、分配,讓商家生產最有用的東西、並分配到最需要它的人手中。微觀經濟學的主要部分都是對「看不見的手」的論證和註解。
6、經濟模型
經濟模型是一種用來描述與研究的對象有關的經濟變量之間依存關係的理論結構,或者說,把經濟理論用變量的函數關係來表示,就叫做經濟模型。
經濟模型可用文字說明(敘述法),也可用數學方程表示(代數法),還可用幾何圖形表示(圖示法)。
經濟現象包括各種主要變量和次要變量,錯綜複雜。如果在研究中把所有變量都考慮進來,則會使研究變得極其困難。
為此,任何經濟模型都是在一些假定前提下,捨棄掉若干次要因素或變量,把複雜現象簡化和抽象成為數不多的主要變量,然後按一定函數關係把這些變量編成單一方程或聯立方程組。藉助於這樣的模型,就可預測經濟變化結果。
7、內生變量和外生變量
內生變量:又稱非政策性變量,是指在經濟機制內部由純粹的經濟因素所決定的變量,不為政策所左右。從廣義上講,任何一個系統(或模型)中自變量和因變量統稱為內生變量。
外生變量:又稱政策性變量,是指在經濟機制中受政策因素影響,而由非經濟體系內部因素所決定的變量,一般是確定性變量,其參數不是模型系統研究的元素。這種變量通常能夠由政策控制,並以之作為政府實現其政策目標的變量。一般情況下,外生變量與隨機項不相關。
例:Qd=α-β·P,表示價格與需求量的關係,則α、β是參數,都是外生變量;P、Qd是模型要決定的變量,所以是內生變量。
8、經濟體制
經濟體制是指建立在一定生產關係基礎上的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等的總稱。
資源配置和利用方式就是所謂經濟體制問題。迄今為止人類的經濟體制大體上經歷了以下四種類型:一是自給自足經濟,即每個家庭或者村落生產他們所需要的大部分物品,經濟效率十分低下。
二是計劃經濟,即生產資料歸由政府代表的國家所有,政府用行政計劃來解決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等問題。事實證明,這種經濟體制的效率也很低下。
三是市場經濟,其基本特徵是產權明晰,經濟決策高度分散,資源配置和利用由市場價格機制解決。
四是混合經濟,其基本特徵是經濟的私人所有和國家所有相結合,自由競爭和國家幹預相結合,事實表明這種機制效率較高,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採用這種經濟體制。
9、經濟人(理性人)
經濟人是西方經濟學家研究經濟問題時的一個人類經濟行為基本假定,即假定從事經濟活動的人,不管是居民、廠商還是政府,都是理性人。儘管他們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不同,但作為經濟主體,都是理智的,既不會感情用事,也不肯輕信盲從,而是精於判斷和計算,其基本動力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經濟人」假設存在以下前提:
①信息是完全的,即當事人確知所有與其偏好和目標相關的信息。
②信息收集成本是可接受的。
③個人確知所有信息的價值及用處,不存在隨機性決策。
④個人在經濟活動中所追求的唯一目標是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這些假設在現實中是不能成立的。
因此,對「經濟人」假設的批判與思考成為經濟學界以及哲學、社會科學界爭論的焦點。
10、實證分析和規範分析
經濟學研究中的實證分析力圖回答「是什麼」即著力於分析和闡明客觀經濟現象,並藉以預測後果,而對經濟事實本身不做價值判如何實現的問題。
規範分析則是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出發點,研究「應該是什麼」,並分析和說明如何實現的問題。在現實研究過程中,兩種方法往往是結合使用的。
11、均衡分析法
經濟學中的均衡是借用了力學的一個概念。均衡的最一般的意義是指經濟事物中有關的變量在一定條件的相互作用下所達到的一種相對靜止的狀態。
常見的均衡概念有局部均衡,一般均衡,穩定的、不穩定的、半穩定的均衡等。均衡分析方法是經濟學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通常來講,它分析經濟力量達到均衡時所需要的條件以及相應的經濟現象。
12、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
靜態分析是考察在既定條件下某個經濟事物在經濟變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實現的均衡狀態的特徵,研究的是經濟過程的一個橫斷面。
比較靜態分析是考察當原有的條件發生變化後,原有的均衡狀態會發生什麼變化,並分析比較新舊均衡狀態,它研究的是經濟過程橫斷面之間的比較關係。
動態分析是在引進時間變化序列的基礎上,對經濟中發生變動的有關變量進行分析,包括對這些經濟變量在變動過程中的相互影響和彼此制約關係,以及它們在每一時點上的變動速率等進行分析。
相比而言,動態分析把經濟變化當做一個連續過程來研究。而靜態分析和比較靜態分析則把變量所屬的時間全抽象掉了,變量的調整時間被假設為零,蛛網模型即為典型的動態分析模型。
13、邊際增量分析法
邊際增量分析是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是觀察自變量每變動一單位量值會如何影響因變量的一個過程。如微觀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邊際成本、邊際收益分析等,宏觀經濟學中的邊際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分析等。
邊際分析方法實際上是微積分在經濟學中的應用,即微積分的求導問題。邊際分析方法往往能比較準確地描述出變化中的經濟變量之間的相互關係。
#經濟學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