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把人生交付給集體、家庭之後,老來自由的他們決定去醫院彈鋼琴

2020-12-10 騰訊網

在把人生交付給集體、家庭之後,這些老人們終於在解除了負擔的晚年生活裡,在黑白琴鍵上為自我尋回了一點難得的空間。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新聞「哈勃計劃」稿件,由北京青年報在騰訊新聞獨家首發,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記者/魏曉涵

編輯/計巍

志願者崔忠和在醫院大廳演奏鋼琴

在南京明基醫院大廳,從不可能有一場完美的鋼琴表演。

那架黑色的三角鋼琴旁來往著醫院裡腳步匆忙的人,銀髮演奏者一不留神手上的音符和節奏就亂了。但這並不妨礙演奏者們從仍在行進的音符間感受到片刻的自由、快樂,以及生活中珍貴的儀式感。

他們是醫院的志願者,大多七十多歲。有人是音樂專業出身,更多人則是退休後,重新拾起年輕時未竟的心願,開始學鋼琴。

在把人生交付給集體、家庭之後,這些老人們終於在解除了負擔的晚年生活裡,在黑白琴鍵上為自我尋回了一點難得的空間。

自由

六十歲的時候,狄源汨決定從零開始學鋼琴。

過去父親說,你是三家的婦女,自己家、娘家、婆家都要照顧。她在學校教數學,每周唯一的休息日比平時還忙,用來處理積攢的家務,她從來沒有睡過懶覺。等到退了休,孩子們長大離家,老人一個個照顧送走之後,她一下就輕鬆了,「我升級了,現在想幹嘛就幹嘛」。

以前沒時間學的東西都安排上,去公園裡打太極,學書法,加入唱詩班,每天事情滿得回家倒頭就睡。在南京中醫藥大學工作的大女兒跟她提到,同事的媽媽在老年大學學鋼琴,「媽媽,你不是喜歡音樂嗎」,狄源汨心裡一下被點亮了。

她的青春時代有過關於鋼琴的隱秘夢想。初中在上海的女校,班裡同學幾乎都會彈鋼琴,她很羨慕,但自家兄弟姐妹多,連放鋼琴的地方都沒有。她從小就是懂事的乖乖女,在家聽父母的話,不早戀,和男校的聯誼也不去。考學的時候老師動員她去讀師範,她去了,沒提過自己更喜歡工科。

退休後開始彈鋼琴,算是圓了小時候的夢想。二十年前開始學琴的小插曲,年近八十的狄源汨津津樂道——第一次報名的時候錢包弄丟了,遲了一個禮拜才正式報上;第一堂課之後,女兒就帶著她去琴行,挑了一架立式鋼琴回來。女兒們離家之後,房間空出來,她把房間裡的床拆了,鋼琴替代了床的位置。

班上同學大多三四十歲,她是年紀最大的,也是堅持得最久的,班上的同學從16個,變成11個,6個,到第四個學期幾乎沒人了。

一起在老年大學學琴的朋友提起,南京明基醫院在招鋼琴志願者,不需要考級證書,問她要不要一起試試?那就試試吧,她第一次在醫院進門的大廳角落裡見到那架黑色的三角鋼琴時,它並不引人注目,傳出的聲音也不突出,她一度誤以為音樂是自動播放的。

試彈了一支《瑤族舞曲》就順利通過了,但她還是「膽子小」——兩個小時的志願服務時間能彈下來嗎?她總覺得老年人手比較笨,沒有童子功,快速的、技巧性強的曲子她跟不上。從和朋友輪流彈完兩個小時,到自己獨立完成,狄源汨花了一年時間適應。

在醫院彈琴總會撞見許多悲歡。有拖著行李的年輕女孩,聽著鋼琴曲流淚,有八十歲的老人和小孩各自穿著病服,帶著小凳坐在旁邊好一會兒。還有坐在輪椅上的中年男人,肚子因為腹水腫得很大,被護工推著,在鋼琴旁靜靜聽了一個小時,「你真有活力」,他對著琴凳上穿著碎花連衣裙、已過花甲之年的志願者發出感嘆,臨走時,他反覆說了幾遍,「我晚上就要做手術了,特地下來聽聽音樂」。

沒人覺得開啟眼淚背後的話題是個得體的選擇。對狄源汨來說,路過的孩子聽著鋼琴聲音不哭了,病人聽了曲子高興一點,就足夠了。

彈了十年,她很少請假,即使是丈夫幾年前因為腦梗在明基醫院住院的時候——每到周一,她把丈夫交待給護工,準時下樓,到大廳開始演奏。

《童年的回憶》、《致愛麗絲》、蕭邦的《夜曲》,舒緩的曲調緩緩展開,偶爾也會蹦出幾個錯音。丈夫的住院讓她有些焦慮,但她也安慰自己,把專業的事情交給醫生吧。或許鋼琴也幫了一點忙,「彈琴的時候可以集中精力,什麼都不想」。

今年因為疫情,在醫院彈琴的志願者工作暫停了幾個月,狄源汨每天關在家裡,年近八十的她突然感覺自己好像老了。以前總在外面跑,衣著整潔、一頭黑髮、脖子上配著色彩明亮的絲巾,彈琴、練拳、書法和唱歌,身體和頭腦都是活躍的。

六月,醫院的志願者陸陸續續回來了,但家人擔心醫院不安全不敢讓她去。

狄源汨寬慰女兒,「戴著口罩呢,周圍還有一圈紅線圍著」。南京入秋的十月,她回到了醫院,來醫院的人好像都比以往更多了。

回來的第一天,她拿酒精溼巾把鋼琴琴鍵擦了一遍,「久別重逢」。

志願者阮嘉陵在醫院大廳演奏鋼琴

醫院不是音樂廳

沒人能準確說出在醫院大廳放一架三角鋼琴是誰的主意,包括志願者們和醫院年輕的負責志願者工作人員小尚,「董事捐的吧」,「零幾年建院就在了」,「為了舒緩病人的心情」……這是南京市第一架放在醫院的鋼琴,過了幾年,市中心的鼓樓醫院住院部也有了一架。

來這裡做鋼琴志願者的大多是和狄源汨一樣的退休老人。周四上午的志願者阮嘉陵是所有人裡來的時間最久的,今年他剛做完腰部手術,走路時腰幾乎佝僂成一個直角。他在做體育老師的時候跟著同事學過鋼琴,退休之後重新撿起來。

周四下午的志願者林平是狄源汨做老師時教過的學生,也由狄源汨介紹到醫院來,林平的鋼琴是退休後跟著姐姐和朋友學的。

在醫院,有太多比音樂重要的事。來往的人拿著藥盒、掛號單、檢驗報告匆匆而過,狄源汨第一次坐上琴凳,來來往往的人讓她慌了,在家裡練得好好的,怎麼眼前的琴鍵之間好像裂開了一條縫,長得不一樣了呢?

林平開始也沒有信心,來醫院的老人大多彈的是古典音樂,她覺得好聽,也想學,但是去哪裡找老師呢?退休之後才開始學鋼琴,沒有太多樂理基礎,手也不如小朋友靈活,她想著老師應該不願意教吧。

好不容易遇到一個教爵士鋼琴的老師,500元一節課,她每周都去,持續了將近一年。第一次課上檢查作業的時候她坐在琴凳上緊張得全身是汗,老師告訴她,音樂不一定一板一眼的,也可以是即興的,「音樂是沒有標準的」。她學了一些通用的方法,在伴奏中加入華麗的修飾音,漸漸地可以在演奏裡投入充沛的感情了,也找到了一種快樂、自由的感覺。

狄源汨也想過找林平的老師學琴,上了兩年的老年大學之後,她在家裡自學鋼琴。在電話裡她對林平說,「他彈得真好啊,但是我實在年紀太大,沒有勁頭了」。林平猜想,大概因為她的丈夫年紀大了,需要人照顧,家裡面走不開。

老年志願者裡「最專業」的是周三和周五早上彈琴的崔忠和。他從小學管樂、作曲,跟著會了鋼琴,做過幾個管樂團的指揮,在教堂裡、歌舞團裡演出。他曾經在往來武漢和重慶的三峽遊輪上帶過一支女子管弦樂隊,迎接往來的中外賓客,並在船上待了七年。回到南京退了休後,在醫院彈過琴的姐姐介紹他過來做志願者,至今做了也有十年了。

他是個對演出十分講究的人。無論是在哪裡彈琴,要穿戴整潔,要在表演前先盤盤手串活動關節,同時也靜靜心,再擦拭鋼琴,等到準點,奏響第一個音符。在醫院演奏的是較短的樂曲,一曲畢,他要停頓一會兒給觀眾感受餘韻——就像在音樂廳演奏的時候一樣,在樂章之間留出時間,再開始第二曲。

崔忠和每次的結束曲都是《奇異恩典》,這首經典的福音歌曲,似乎已成為他的一個重要的收尾儀式。

但醫院顯然不是個正式的表演場合,有許多意料之外的狀況需要他去應付。有時候正彈著琴,路過的人看到他穿著印有「志工」的紫色工作背心,會突然衝過來問,「洗手間在哪裡?」病人對音樂的觀感不一,導醫臺的工作人員甚至來提醒過,「有人嫌吵,問可不可以聲音小一點?」

「感覺已經很控制了,怎麼還會有人嫌吵呢?」崔忠和喜歡激烈的、能展現技巧的音樂,比如蕭邦的《革命練習曲》、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然而在醫院,音樂舒緩輕柔、撫慰人心更重要。他換了幾支蕭邦的夜曲,彈琴的聲音儘量輕一些,遇到提問者,他也會儘量回答。

醫院不是音樂廳,他想通了,「他們覺得你是醫院的人,要是態度不好,讓他們對醫院產生不好的印象,就沒必要了」。唯獨不願退讓的是——遇到觀眾要上來試試,無論專業與否,他一律婉言謝絕,「願意來可以去登記做志工,隨便上來玩一下不太合適」。

「志工」身份是在醫院彈琴最重要的意義所在。和在以往任何地方彈琴都不一樣,崔忠和常常能聽到觀眾的反饋,有的說好聽,有的說聽到琴聲沒有那麼難受了。點點滴滴積累下來,他想著,只要身體條件能保證音樂質量,就要繼續做下去。

同樣從中感受到快樂的還有林平。退休之前,她從來沒聽說過什麼是志願者,他過去做過文工團和私企的會計,每天從早上一直工作到晚上九點,小孩的功課都沒空管,還要同時處理著單位裡評職稱、人事關係等工作。

做鋼琴志願者讓她感受到從來沒有過的快樂。每次彈完琴回家的路上,她都感到「非常愉快」,有時候「觀眾」的一句」謝謝」,都讓她覺得做了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別人的讚揚是你無私奉獻得來的,是對你人生意義的肯定,這和金錢買來的不一樣,對吧?我很感謝狄老師把我引到這條路上來,我能理解她為什麼這麼愉快。」

年近八十歲的鋼琴志願者狄源汨

「時間過得太快了」

鋼琴志願者裡,狄源汨是唯一帶家屬的一個。

每周一上午,在她坐了40分鐘地鐵,準時到達醫院大廳時,背後常常「咚咚咚」地跟著敲著拐杖的丈夫。她彈琴時,丈夫就坐在距離她十多米的斜對角處的座椅上,手裡捧著一本書,他偏愛歷史類的,或是小說。書裡每隔幾頁夾著狄源汨為他提前備好的紙巾,怕他想咳嗽、吐痰的時候找不到紙。

彈琴的時候,稍微一分心,就容易出差錯。丈夫有點動靜她就彈不好,看到他站起來,她要馬上停下來,時刻關注著,是有什麼需要嗎?

丈夫在醫院裡迷路過一次。那次一支曲子彈完之後,狄源汨一抬頭,發現人不在大廳裡了,她四處找了快半小時,準備廣播了才看見他。他大概是走反了,狄源汨猜測。腦梗影響了他的聽力和記憶力,實際上,坐在角落的丈夫不太記得手中讀過的書裡講了什麼,至於醫院裡狄源汨的鋼琴聲,對於他是一個關於安全的信號——此刻妻子就在身邊,他可以安心坐著。

狄源汨剛開始來醫院彈琴那幾年,丈夫身體狀況還好,他平時對著電腦搗鼓,幫合唱隊的朋友列印歌詞,拿到雨花臺給他們。因為腦梗住過三次院之後,他變得很難自理生活了。

狄源汨的身後多了一條「尾巴」,出門一定要帶著他。只要她不在家,丈夫總想去找她,可他已經記不住路了,一不小心就容易走丟。她因此放棄了過去的許多愛好,教堂的唱詩班、公園的太極拳她都不去了,書法在家裡就可以練,唯一保留的「戶外活動」就是去醫院彈鋼琴。

在家時,她每天都要摸一摸鋼琴,彈琴的時間好像過得特別快。常常是趁著湯燉在爐子上的功夫,她去房間練琴。彈琴的時候她全身心沉浸到音樂裡面,完全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等聞到燒焦的味道回過神來時,一鍋冬瓜排骨湯已經燒黑了——一兩個小時過去了。後來她專門換了把沸騰的時候會發出響聲的壺,夏天的時候,她專門給風扇開一個小時的定時,到點了提醒自己去做別的事情。

她已經快八十歲了,認為自己需要可以同時鍛鍊手和腦的活動,防止自己變成老年痴呆的樣子,書法和鋼琴都是適合室內的活動。而出門去彈琴可以接觸社會,比如和醫院的小尚聊聊天,和周圍路過的「觀眾」有些互動,不至於一直關在家裡。

對老人來說,日常生活裡接觸社會的機會越來越少了,必須要自己去爭取。

林平在狄源汨的印象裡,學生時代是個安靜內向的女孩,到了現在六十多歲的年紀,反而變得熱情又活潑,她喜歡和年輕人待在一起,聽他們聊天。而旅行中總有這樣的機會。

她常常一個人去偏遠的地方旅遊,前不久她獨自去了四川的亞丁稻城,在高原爬山,旁邊的年輕人喘著粗氣上不去,她抱著氧氣袋爬到了4600多米的旅途「最高點」——五色海。她考慮過風險,但不想留遺憾的念頭還是佔了上風。以前工作時完全沒有時間,這兩年自由了,趁著身體還好,能跑就趕快四處跑一下。她出去玩經常是一個人,丈夫問她,你怎麼不找個伴一起啊?她覺得太麻煩,萬一別人出什麼事,她也不好交待,就經常一個人去。

崔忠和已經過了七十了,他和妻子周末反而不愛出門,想著年輕人工作日忙,周末就不要出去妨礙他們了。去年他辭掉了教堂的樂團指揮,把幹了十多年的工作交給了一個從義大利回來的年輕人,精力顧不上了。

朋友也很少見了。可老友們看到媒體報導裡他在醫院彈琴的視頻時,有好幾位特地來醫院找他敘舊。有一位是高中同學,1968年畢業之後就再也沒見過面;還有兩位是結伴來的,他們是年輕時「上山下鄉」認識的老朋友,雖然都在南京,卻已經好幾年沒有見過面了。

飯桌上,一位朋友聊起最近的生活,說身體多了一些毛病。崔忠和在一旁聽著,心裡挺感慨的:怎麼明明朋友比自己小一些,可身體狀況還要差一些?他不太觸碰這樣的話題,更願意聊生活中積極的部分,比如鍛鍊,烘焙,做披薩,還有音樂,「這樣安排下來生活內容就很豐富了」。

崔忠和彈琴的時候,兩個朋友在旁邊站著,拿起手機記錄下眼前的畫面。這樣的場景他們太熟悉了——在「上山下鄉」的年代,在回南京之後崔忠和的家裡,他們都曾聽到過熟悉的琴音。

其中一位老友靠在鋼琴後方擺放醫院模型的桌子旁,望著老友背影的方向,像是在喃喃自語:「時間過得太快了」

醫院裡來了年輕的鋼琴志願者

生活的慰藉

又一次《奇異恩典》響起。周五上午,陽光透過兩層樓高的透明天花板打在側面的白色牆上,照亮了醫師宣言。崔忠和的妻子站在一旁等待著,三年前她在崔忠和的鼓勵下也開始學鋼琴,現在也是醫院的鋼琴志願者,周三和周五的演奏現在是夫妻倆輪流完成的。

她和一旁的小尚閒聊起來,「之前有個志願者的夫人很喜歡這首曲子,一聽到就很開心很興奮,好久沒見到了,不知道現在怎麼樣了?」

事實上,十年來,許多鋼琴志願者們逐漸不再來醫院了。最初招進來的人裡面,現在還在繼續的志願者只剩下周四上午的阮嘉陵一個人了。和崔忠和差不多時間來醫院做鋼琴志願者的夥伴們,現在也都沒有再來的,他們中有人離世了,有人身體沒有那麼硬朗,需要在家休息,或者在醫院接受治療。

這架黑色三角鋼琴旁,也不斷有新的人來。當年和狄源汨一起來的朋友還在繼續,林平同時在南京的兩家醫院做著鋼琴志願者。前不久,這裡又多了年輕人的身影——一個學音樂的研究生女孩在周二下午來彈琴。還有看了媒體報導衝著崔忠和來的志願者。鋼琴志願者工作從周一到周五全排滿了,鋼琴旁又熱鬧了起來。

在年輕的小尚眼中,她很少見到這些老人為生活愁苦的樣子,她每天拿著一疊口罩和餐券,在醫院的志願服務點走一圈,和老人們聊聊天。

唯一一次感覺到老人的難是德國疫情爆發的時候,有一個志願者的獨生女兒在德國回不來,她轉發了一條一個小朋友徒步去倫敦見奶奶的新聞,配文是——我也想這麼徒步去見我的女兒,可惜我們距離有九千公裡。小尚看到了,「覺得特別難受」。

今年秋天歐洲又迎來一輪疫情爆發,狄源汨的小女兒在法國,她每天都要問問狀況怎麼樣。「現在有微信方便多了,隨時可以留言」,以前她們常常隔著時差,等著固定的時間點打越洋電話。確認女兒一切都好,她其餘時間保持著按部就班的業餘生活。

書法和鋼琴鍛鍊手、腦,保持健康,意味著不會給孩子們添麻煩,「她們工作都很辛苦」。大女兒提議換一架更好一點的鋼琴放在家裡,狄源汨覺得不用了。她跟大女兒說,等你退休了我來教你彈鋼琴,女兒慌忙說,「我不行的,我可能學不好的。」

無論生活怎樣一路艱難,音樂在老人們的心中總是和快樂相關聯。

狄源汨特地去找了年輕時看過的電影中配樂的譜子,比如《葉塞尼婭》、《美國愛情故事》。那時,一天的忙碌結束後,大院裡的食堂晚上就變成了禮堂,開始放電影,只要有,她一定會去看。這些曲子印在了她心裡,幾十年後,在醫院大廳裡,從她的指尖中流淌出來。

林平小時候曾在一旁仰望著拉手風琴、彈鋼琴的媽媽。印象中媽媽看上去特別脆弱,林平總擔心她風一吹就要倒了。時隔許多年後再回想,音樂慰藉了許多生活的苦,「對她們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來說,能拉拉手風琴,彈彈鋼琴,還是很快樂的」。

她在最忙的時候動過學古琴的念頭——公公是古琴世家出身,每天在家裡帶學生,辦古琴雅集。「古琴是閒人彈的。」老人常常這樣說。忙得不可開交的她還是喜歡,為了不耽誤工作,林平早上五點起床,一個人坐在客廳裡練,持續了兩三年時間,「好像有點入魔了,彈到不想上班」,後來也不得不擱置。

直到退休後彈鋼琴,她才得以真正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醫院裡來來往往的老人多的時候,林平會彈起他們年輕時的歌,《梁祝》、《茉莉花》、《三套車》、《山楂樹》、《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等。到了小孩子湊到跟前的時候,音樂就變成了《小星星》、《小燕子》,小朋友覺得有趣想上去試,她就把琴凳讓給小朋友,斷斷續續地,音符從孩子的指頭上飄出。

崔忠和還是不讓別人在他演奏時上來「玩一下」,這是他在這樣一個片刻裡的講究與堅持。在醫院彈琴的時候,崔忠和不再需要像做樂團指揮時那樣,顧及團隊裡的其他人是否有好好練習,有沒有全員到齊。這一刻,他可以沉浸在音樂中,自由地完成一支或者許多支曲子。

演奏的時候他注意不到周圍的世界。某次在演奏完一支蕭邦的《夜曲》時,崔忠和發現旁邊不知何時站著一個拿著包的中年女性,正在默默流淚。

她對著崔忠和微微鞠了個躬後,離開了。

相關焦點

  • 終於「得閒」的他們決定去醫院彈鋼琴
    來源:北京青年報圖集 花甲之年零基礎學鋼琴 鍛鍊手腦同時傳遞快樂 接診大廳變身「音樂廳」終於「得閒」的他們決定去醫院彈鋼琴志願者崔忠和在醫院大廳演奏鋼琴旁邊來往著腳步匆忙的人們,銀髮演奏者一不留神手上的音符和節奏就亂了,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從音符間感受並傳遞自由與快樂。
  • 花甲之年零基礎學鋼琴 終於「得閒」的他們決定去醫院彈琴
    志願者崔忠和在醫院大廳演奏鋼琴年近八十歲的鋼琴志願者狄源汨演奏中的志願者阮嘉陵南京明基醫院大廳,有架黑色的三角鋼琴。旁邊來往著腳步匆忙的人們,銀髮演奏者一不留神手上的音符和節奏就亂了,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從音符間感受並傳遞自由與快樂。
  • 如何省錢又划算讓孩子學彈鋼琴?買鋼琴?選老師?自助學習鋼琴?
    對於如何選擇老師就要看孩子是否喜歡這個人,然後才可以喜歡上這門課,無論任何課程都是這個原則,我家老大就是跟著他們幼兒園老師一對一學的,平時老師就是對她很了解,且彼此親近,所以學起來一點也不排斥。據音樂教育業內人士建議,鋼琴啟蒙剛開始不要上來就一對一課程,要上幾節集體大課,讓孩子對於這個東西有一個感性認識,同時集體上課讓孩子感覺自己不是孤立的,所有人都學,都如此,這樣就會減少日後的排斥感。
  • 劉憲華雙鋼琴《Faded》上熱搜,會彈鋼琴又懂編曲的人生有多賺?
    劉憲華身著白襯衫,在黑白鋼琴之間恣意彈奏,無論彈雙鋼琴、拉小提琴還是唱歌,他呈現了「神仙演出現場」。視頻中,劉憲華通過改動音符、和弦來重新編曲,為歌曲賦予自己的風格,準確的傳遞出他對作品的理解和個人心聲。
  • 彈吧鋼琴陪練APP:要讓人人都會彈鋼琴
    彈吧鋼琴陪練把目標鎖定在鋼琴教育上,鋼琴教育作為一個投入成本高昂的項目,即便是在上海這樣物質水平相對較高的城市來說,還是有些家庭難以接受。且不說買一架鋼琴動輒就是以萬為計數單位,鋼琴教育是一個周期性,長期性的反覆訓練過程,請家教來一對一教學,平均每節課也要在兩百元左右。
  • The One智能鋼琴:讓更多人享受鋼琴的快樂
    當天,潘石屹坐在鋼琴邊,跟著iPad上的教程和鍵盤上的指示燈,10分鐘就學會了一首鋼琴曲,「原來我也可以彈鋼琴」。  葉濱也是在2013年創業之後,才開始學彈鋼琴的,如今,他已經能完整彈奏《夜曲》這樣的古典名曲。  與動輒數萬元的傳統鋼琴相比,智能鋼琴3999元的「親民價格」和輕鬆愉快的學琴方式,引起了用戶的興趣。
  • 失落的人生,或止於這家鋼琴俱樂部
    在長沙五一大道的一家鋼琴俱樂部裡,這裡匯聚著一群特殊的人群:年過八旬的老嫗、失獨家庭成員、甚至癌症晚期的患者。他們相聚在這家「療傷俱樂部」,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各自的失落人生。他們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11月28日,記者來到了這家鋼琴俱樂部。(俱樂部裡,尹子華和鋼琴老師們正在練習曲目,為一個月一場的音樂會做準備。
  • 10歲失雙臂,能遊泳能演戲,用腳為劉德華彈鋼琴,今娶嬌妻惹人羨
    一想到這些可能就讓人對今後的人生感到灰暗。不過,有這麼一位失去了雙臂的人,他在失去了雙臂之後沒有放棄生活。他不僅學會了遊泳,學會了用腳打字、彈鋼琴,甚至還幫「四大天王」劉德華在現場彈伴奏。這個男孩就是劉偉,他的人生可以說是十分勵志。
  • 抖音上很火的彈鋼琴軟體是什麼 彈鋼琴戒菸的軟體介紹
    抖音上很火的彈鋼琴軟體是什麼 彈鋼琴戒菸的軟體介紹時間:2018-05-26 01:5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音上很火的彈鋼琴軟體是什麼 彈鋼琴戒菸的軟體介紹 抖音彈鋼琴軟體是什麼?
  • 那些逼3歲孩子去彈鋼琴的家長,忘記了最頭等的一件大事
    今天,我們來談一談我們如何應用規劃力,看有沒有機會也能做到像朗朗一樣的成功,事業有成,之後我們再聊一聊寫作和讀書方面的話題。好,我們先來說朗朗夫妻倆。最近他們兩個人上了不少綜藝節目,吸了不少粉絲的關注度,廣大宅男們集體羨慕、嫉妒、恨,對吉娜更是充滿了無限好感。
  • 孩子鋼琴彈不好?鋼琴老師現身說法,教您如何輔導孩子學鋼琴
    現在大部分家庭讓孩子學習鋼琴的目的,也並非要培養專業鋼琴家,而是將音樂視為基本文化素養的一部分來學習。只要有得,總好過身無長技一窮二白。如何糾正孩子的錯誤?你知道這件事有好處,你也知道應該去做,但從放下手機到走上跑步機的距離,可能是世界上最遙遠最痛苦的距離了吧?對孩子來說,世界上最痛苦的距離,莫過於把自己從放映動畫片的電視機前,挪到鋼琴凳上的距離。
  • 孩子學鋼琴,專家告訴你如何不走彎路
    鋼琴考級對孩子有什麼好處? 參加考級能夠激勵孩子們學習鋼琴,鼓勵他們學習鋼琴。孩子學到一定程度之後,能通過考級肯定一下自己學習的狀況。 但是,我們學鋼琴並不僅僅為了考級。
  • 茉黛夜總會彈鋼琴
    晚上九點,茉黛準時離開聚會去上班。「你的工作服在哪兒?」臨走告別時她的婆婆問道。蘇珊以為茉黛在做晚間護士,去照顧一位富有的老紳士。「我留在那兒了,到時候再換。」茉黛說。事實上,她在一個名叫夜生活的夜總會彈鋼琴。不過工作服的確是留在那裡。她必須外出掙錢,儘管她除了搭配穿戴參加聚會以外什麼都沒學過。她從父親那兒繼承了一小筆遺產,但在她移居德國時已經換成了馬克,現在已經分文不值。
  • 周杰倫自告奮勇教郎朗彈鋼琴:他很久沒有老師了,所以我來了
    3月27日,周杰倫曬出了一段他教郎朗彈鋼琴的視頻,在郎朗彈奏了一段節奏後,周杰倫表示味道不太對,並親自上手演示。一口一個「小拇指要輕輕的,用80%的力就好」,看起來真是一個非常合格嚴肅的老師了。其實兩人就是在互相鬧著玩,周杰倫稱「覺得郎朗應該很久沒有老師了,所以我來了」,事後他自己也忍不住笑侃:這和教喬丹打球一個感覺。教郎朗彈鋼琴都被周杰倫做到了,那麼請問:你新專輯什麼時候出?周杰倫最近也是頻繁上熱搜,休息度假也不忘營業,粉絲也非常努力地找各種機會提醒他趕快出專輯。
  • 彈鋼琴的小女孩是誰?
    伴隨著悠揚溫暖的樂曲,小女孩與郎朗開始了在鋼琴上的對話,不僅小女孩天真可愛的琴聲和郎朗那高超的琴技形成有趣的互補,倆人的神態也相映成趣,表演的最後,投入地演奏的郎朗竟然用胳膊捅了捅邊上不太「配合」的李木子。生動的場景讓場上數萬雙眼睛一下聚焦在郎朗和小女孩身上。這一場面也使電視機前的億萬觀眾感到驚喜:「這是從哪裡找來的這麼可愛的小姑娘?天使一般。」
  • 《掌控習慣》讓女兒開始自覺地彈鋼琴了
    最近女兒每天都很自覺地彈鋼琴,而在以前,每次都是我和她爸威逼利誘,她才勉為其難彈一會。你一定會好奇:為何她忽然開始這麼自覺了呢?是一下子喜愛上鋼琴上了嗎?而說到彈鋼琴,她就會一臉不情願。利用這個公式,我是這樣安排時間的:我將於(工作時間完成工作任務的情況下)在(學校)來寫作;我將於(下班時間)在(家)來讀書。因為我的時間比較碎片化,我沒有寫具體的時間,這意味著只要有空閒,就去執行這兩個任務。那麼,結果一定是這兩個任務都可以完成。2.
  • 彈鋼琴背古詩玩「尋寶遊戲」 家庭定向賽讓居家生活耍出新花樣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做任務卡時可以讓孩子們做簡單的體能訓練,也可以背古詩、彈鋼琴、算一道簡單的數學題。家庭定向賽趣味性較強,就像尋寶遊戲一樣。」3月17日,河南省實驗小學體育教師範正強,給即將參加2020年河南省家庭定向活動的家庭建議時說。
  • 現在的孩子真的必須要學鋼琴嗎?學琴二十年後的人生告訴你答案
    這樣一來,相比較歐美家庭,中國的家庭就會更容易去考慮學鋼琴要不要買真鋼這個問題,因為真鋼確實要萬把塊,對普通家庭來說,這將是好幾個月的生活費。所以這真的是一個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 我有一個朋友,家裡只有老公一個人上班,在她個人開銷非常大的情況下,還給女兒報了畫畫,跳舞和鋼琴。
  • 面向腫瘤患者,用鋼琴彈響生命的渴望,為三位老年志願演奏者鼓掌
    賈秀生正在為患者演奏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供圖每天下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外科大廳裡,都會響起舒緩的鋼琴聲。鋼琴的演奏者全部是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心音坊」的志願者。其中,有不少年過花甲的老人。他們用自己對藝術和生活的美好追求,影響著更多的患者。花甲老人應佔巍對不起,我欠您一個鞠躬「謝謝你用音樂安慰我的心靈。」
  • 教40歲的女兒彈鋼琴這件小事
    仔細諮詢了需求後同事介紹了幾款鋼琴給她。當她用粗糙的食指在琴鍵上敲出幾個雜亂的音符時,我意識到她學會彈鋼琴將會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婆婆說自己姓胡,今年六十有餘。琴行的同事們大多二三十歲,因此我們管她叫胡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