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大;不到深圳,不知道錢少。
據說在深圳,每175個人中,就有一個千萬富翁。尤其是刷抖音的時候經常有這種感慨,有錢人真多啊,仿佛都不用上班,已經是妥妥的人生贏家。
然而,他們的日常生活,真的如抖音裡那樣「有錢又有閒」嗎?我們特意採訪了三位比較有代表性的、低調的深圳有錢人……
在深圳長大,成為了別人口中的「深二代」、「村二代」。從讀書,到創業,即便自己再努力,似乎擺脫不了別人的「偏見」和「標籤」。
以至於現在也習慣了每次與人見面,他們都好像是見到朱一旦本人一樣——「有錢人的生活,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枯燥。」
即便你覺得很凡爾賽,但不得不說,收租只是生計,它不是生活。
而且大部分本地人都是很低調的,什麼跑車名表遊艇都是浮雲,深二代們早已過了這種初級階段的比拼。
如今大家喜歡比事業,比公益,比生活方式。例如約朋友去戶外爬山,去衝浪,去滑翔,去嘗試一些未曾體驗的驚險,去看一些從沒見過的風景。
爸媽年輕時就開始做生意,應該算金融類吧,我大學讀的也是金融,然後又去國外讀了研究生。
回國以後,其實朋友不多。相較於喝酒應酬,我個人最大的愛好,就是遊艇出海,或者做一些戶外的耐力運動。走進大自然,不僅帶來肉體上的放鬆,還有精神上的激勵。
如今成家立業,生活被工作和家庭填滿。每天送孩子去國際幼兒園、擊劍和管風琴的課外班,希望孩子擁有更優質的資源,更廣闊的視野...
越來越覺得,我要為公司的業績負責,為孩子的未來負責...每天都在為別人而活,但沒有人為我的生活負責,連我都在漸漸失去資格。
創業八年,把所有的時間都給了這家公司,員工們周末起碼還能放假,我連周末都在這裡。
等到事業稍微穩定了,口袋也有些存款了,他們都以為我可以去揮霍了,但事實上並沒有。
可能是工作,可能是沒時間。在深圳,每個人每個界都在繼續琢磨新的賺錢方式,大多都處於上進和緊繃的狀態,不敢停下來。
遠方太遠了,深圳人只配賺錢。畢竟職位越高,面對的複雜性也越高。萬一有什麼差錯,一百多人的工資、公司的房租、開銷太多了...
如今生活中唯一的小確幸,就是在華僑城能不看手機的喝杯咖啡,或者晚上去保利劇院看一場演出。
可見,深圳早已撕掉了以往「暴富戶」的標籤偏見。如今真正的人生贏家,應該是能享受到有錢,又有品的生活。
然而,深圳這塊土地上,摻雜了太多快節奏的要素。站在城市中心的土壤上,大多數人已經停不下來,也無法找到一個適宜的環境去放空。於是很多深圳人只能向香港、歐美、日本等地尋找一個遠方…..
這便是深圳這座城市遇到的新問題:如果想要成為真正的國際大都會,那深圳就只能想方設法的提供這樣的生活方式,把這裡變成「詩和遠方」,讓每個深圳人都能享受到一場心靈的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