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意見發布 不將人才稱號和數量作為評價...

2020-12-20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教育部近日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的通知。人才評價是影響人才發展的指揮棒,《意見》提出一系列改革舉措,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

  在教學評估和學科評估方面,《意見》提出要堅持對師資隊伍質量進行綜合評價,不將人才稱號和數量作為評價的直接依據,減少評價結果與學術資源配置直接掛鈎。

  在人才評價、職稱評聘方面,提出要把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師風放在首位,突出教育教學成效,強調科學設置評價指標和考核周期,優化評價標準和方式,合理運用綜合評價、分類評價、代表性成果評價、同行評價等方式科學開展評價。在各類學科基地評估、學位點申報、項目評審、評獎評優方面,《意見》提出要建立與其特點相適應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得將是否獲得人才稱號或人才稱號獲得者數量作為限制性條件或評價的重要內容,有關申報書中不設置填寫人才稱號相關欄目。

  在人才激勵方面,《意見》提出高校要堅持以崗定薪、按勞取酬、優勞優酬原則,不將人才稱號與薪酬待遇等物質利益簡單掛鈎。對高層次人才可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年薪制、協議工資制、項目工資等靈活多樣的分配形式,探索建立當期和長期相結合的支付方式,建立人才薪酬待遇與其履職年限、長期貢獻相匹配的機制,引導高層次人才長期穩定服務。同時,強調要統籌好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人才的收入分配水平,切實解決有無「帽子」人才收入差距過大、外引內培人才待遇不平衡等問題。

  《意見》還要求,淨化人才稱號使用外部環境。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不得以獲得人才稱號作為宣傳重點,不發布關於人才稱號的各類名單、統計、排行,不引用和宣傳其他機構以人才稱號為主要指標撰寫的報告、編制的排行。不得將科研項目(基地、平臺)負責人、項目評審專家、高被引論文作者、學術組織負責人等作為人才稱號加以使用、宣傳。

相關焦點

  • 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意見發布 不將人才稱號和數量作為...
    央視網消息:教育部近日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人才評價是影響人才發展的指揮棒,《意見》提出一系列改革舉措,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在教學評估和學科評估方面,《意見》提出要堅持對師資隊伍質量進行綜合評價,不將人才稱號和數量作為評價的直接依據,減少評價結果與學術資源配置直接掛鈎。
  • 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意見發布
    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意見發布 不將人才稱號和數量作為評價直接依據教育部近日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的通知。人才評價是影響人才發展的指揮棒,《意見》提出一系列改革舉措,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在教學評估和學科評估方面,《意見》提出要堅持對師資隊伍質量進行綜合評價,不將人才稱號和數量作為評價的直接依據,減少評價結果與學術資源配置直接掛鈎。
  • 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的...
    、榮譽性本質,激勵和引導高校人才隊伍堅守初心使命、矢志愛國奉獻、勇於創新創造,現就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提出如下意見。要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評價、激勵、監督、流動機制,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不將高層次人才等同於人才稱號獲得者,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不單純以人才稱號獲得者數量評價人才隊伍建設成效,扭轉以「帽子」為牽引建設人才隊伍的不良傾向。   三、正確認識人才稱號獲得者的使命責任。
  • 教育部出臺意見推進高校人才稱號規範使用
    教育部出臺意見推進高校人才稱號規範使用教育部近日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的通知,要求扭轉「唯帽子」傾向,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不將人才稱號作為硬性指標《意見》要求高校精準提出人才招聘和引進崗位需求。要堅持人崗相適原則延攬人才,不將人才稱號作為硬性指標,不針對人才稱號獲得者發布「明碼標價」的招聘廣告。要統籌用好國內外人才資源,不將國(境)外學習或工作經歷作為人才招聘引進的限制性條件。
  • 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
    教育部網站消息,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要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評價、激勵、監督、流動機制,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不將高層次人才等同於人才稱號獲得者,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不單純以人才稱號獲得者數量評價人才隊伍建設成效,扭轉以「帽子」為牽引建設人才隊伍的不良傾向。三、正確認識人才稱號獲得者的使命責任。
  • ——教育部人事司負責人就《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其中專門對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作出規定,為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提供了重要指南。二是從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的角度,強調要平等看待各類人才,不將高層次人才等同於人才稱號獲得者,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不單純以人才稱號獲得者數量評價人才隊伍建設成效。
  • 教育部人事司負責人就《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
    二是從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的角度,強調要平等看待各類人才,不將高層次人才等同於人才稱號獲得者,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不單純以人才稱號獲得者數量評價人才隊伍建設成效。四是強化支持期概念,提出對支持期已結束的,原則上不再使用相應人才稱號,確需使用的要標註支持期。  5.對高校人才招聘和引進中過於看重人才稱號的傾向,《意見》提出了哪些舉措予以扭轉?  答:為規範高校人才招聘和引進工作,《意見》提出了5個方面的具體舉措。
  • 教育部: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
    要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評價、激勵、監督、流動機制,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不將高層次人才等同於人才稱號獲得者,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不單純以人才稱號獲得者數量評價人才隊伍建設成效,扭轉以「帽子」為牽引建設人才隊伍的不良傾向。三、正確認識人才稱號獲得者的使命責任。
  • 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看看這些高校的做法
    近日,教育部研究發布《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就落準、落穩、落好《總體方案》改革部署,樹立正確人才觀,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提出指導意見和具體舉措。上海財經大學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總體方案》與《意見》,以深化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為抓手,立足時代、紮根中國,推動人才工作高質量創新發展。
  • 教育部:不把人才稱號作為配置學術資源唯一依據
    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意見》著眼於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著眼於「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工作方略,抓住人才評價改革的關鍵點,聚焦「唯帽子」問題,引導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人才稱號,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 教育部:不把人才稱號作為配置學術資源唯一依據--上觀
    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意見》著眼於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著眼於「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工作方略,抓住人才評價改革的關鍵點,聚焦「唯帽子」問題,引導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人才稱號,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 教育部:高校不得將人才稱號與薪酬待遇簡單掛鈎
    要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尊重人才、愛護人才、平等看待各類人才。要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評價、激勵、監督、流動機制,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不將高層次人才等同於人才稱號獲得者,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不單純以人才稱號獲得者數量評價人才隊伍建設成效,扭轉以「帽子」為牽引建設人才隊伍的不良傾向。
  • 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
    正確理解人才稱號內涵、正確認識人才稱號獲得者的使命責任……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旨在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
  • 教育部出臺意見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
    /ceici/ 教育部:高校人才稱號不能貼上「永久牌」標籤,應有退出機制18日,教育部在網站發布《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指出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
  • 教育部:不將人才稱號與薪酬待遇等物質利益簡單掛鈎
    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18日電 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的通知。四是強化支持期概念,提出對支持期已結束的,原則上不再使用相應人才稱號,確需使用的要標註支持期。該負責人指出,為規範高校人才招聘和引進工作,《意見》提出了5個方面的具體舉措。一是要求高校精準提出人才招聘和引進崗位需求,不將人才稱號作為硬性指標,不針對人才稱號獲得者發布「明碼標價」的招聘廣告。
  • 教育部:不得將人才稱號與薪酬待遇簡單掛鈎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1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今天記者從教育部獲悉,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的通知。通知指出,高校要堅持以崗定薪、按勞取酬、優勞優酬原則,堅持激勵與約束並重、精神和物質激勵結合、崗位職責和收入水平匹配,根據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等,合理確定收入水平,不將人才稱號與薪酬待遇等物質利益簡單掛鈎。
  • 教育部:扭轉唯帽子傾向,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
    二是從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的角度,強調要平等看待各類人才,不將高層次人才等同於人才稱號獲得者,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不單純以人才稱號獲得者數量評價人才隊伍建設成效。一是要求高校精準提出人才招聘和引進崗位需求,不將人才稱號作為硬性指標,不針對人才稱號獲得者發布「明碼標價」的招聘廣告。二是提出要統籌用好國內外人才資源,不將國(境)外學習或工作經歷作為人才招聘引進的限制性條件。三是強調嚴格依照法律政策規定和合同約定招攬和引進人才,不得招攬在支持期內的高層次人才,禁止採取「不要人事檔案、不要流動手續」或另建人事檔案的違規做法招攬和引進全職人才。
  • 如何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教育部9問答詳解
    新京報快訊 據教育部官網消息,在規範人才稱號獲得者崗位管理方面有哪些舉措?在涉及高校的各類評估評價評審中,應當如何看待和使用「帽子」......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
  • 高校人才稱號不是劃分等級的標準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提到,要正確理解人才稱號內涵,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授予和使用人才稱號的目的是賦予人才榮譽、使命和責任,為廣大人才樹立成長標杆,激勵和引導人才強化使命擔當。
  • 光明日報刊文:如何讓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
    18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克服「唯帽子」問題,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如何正確看待人才稱號,怎樣克服「唯帽子」問題,記者採訪了教育領域相關專家,對此進行深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