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港股研究社
近年來,MCN行業機構群起的速度似乎可以跟中國基建的速度媲美。
中國MCN產業自2017年出現爆發式增長,MCN機構數量迅速增加,產業入局者越來越多,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
近日,有報導稱短視頻MCN機構「白兔視頻」獲近億元A+輪融資。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12月底,百度也投資了短視頻mcn機構牧雲文化,雙方已達成首批4位頭部創作者的獨家籤約。
事實上,在這個頗受市場關注的行業裡,巨頭的身影並不只有百度,阿里、騰訊早有涉足。阿里影業旗下的泛娛樂內容營銷MCN公司淘秀光影,以「短視頻+直播」兩大板塊為核心,目前已是國內最大的影視MCN;騰訊也早已投資青藤文化、大鵝文化等機構。
不難看出,短視頻MCN似乎已成為各路資本追逐的對象。這個行業究竟是風口還是泡沫?我們或許可以通過目前這一領域內的市場格局來窺得行業未來的一些發展走勢。
短視頻MCN備受資本青睞隨著短視頻、直播、電商等網紅經濟的不斷擴展,我國的MCN機構在各大平臺的助力下迅速擴張,並衍生出了頭部IP型MCN、電商型MCN等不同類型的MCN機構。
自此我國MCN機構數量增長迅速,從2016年不足500家,到2017年飛速增至1700家;2018年更是一舉突破5000家。截止2019年,我國MCN機構數量達到6500家,預計2020年MCN機構數量將達到28000家。
中國MCN市場規模從2016年起迅速擴張,2018年市場規模達到百億級。根據艾媒數據中心分析,16年至19年期間,融資數量達到了405起,其中2018年有59.3%的MCN完成過融資,融資總額在億元人民幣規模以上的案例時有發生。到2020年中國MCN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展,達到245.0億元。
MCN市場數量和大規模的擴張,使得MCN成為短視頻平臺最重要的內容生產者。短視頻最先成為讓人爭搶的寵兒,網際網路巨頭似乎都想在短視頻MCN這個行業佔據一席地位。
阿里巴巴、百度等網際網路巨頭紛紛投身其中。阿里在短視頻的浪潮下成立了淘秀光影,在2020年12月,36氪「WISE2020中國新經濟之王大會」中,獲得「最具影響力MCN機構」稱號。百度早在2017年便上線了好看視頻,並在2020年11月,將好看視頻與全民小視頻整為短視頻業務部,重用原好看視頻總經理宋健,這被外界認為是百度在短視頻業務上發力的信號;前不久,投資短視頻mcn機構牧雲文化也已經完成交割。
網際網路巨頭的頻頻動作,無疑暗示出了短視頻MCN行業是一塊值得發掘的藏金地。火爆現象的背後,市場對於行業背後的發展邏輯也尤為關注。
行業火熱背後的底層邏輯一種產業類型,或者說一種商業模式迅速走熱,背後必定有來自內外部的各種推動力。中國短視頻行業內,MCN模式大規模興起的原因,站在行業的角度該如何看待?
1、短視頻當道,行業具備擴張條件
我國短視頻行業自2013年開始起步,截止到2020年6月,移動短視頻用戶規模已超8.5億,相當於每10個中國人中,就有6個短視頻用戶。在短視頻行業中,出現了兩超多強的局面。以抖音、快手為首,佔據超70%的用戶,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的當道,具備了衍生MCN機構的條件。
用戶規模不斷擴大,用戶需求持續增長,網際網路巨頭不惜注入大量資本爭搶地盤,這無疑都意味著短視頻行業內商機無窮。
但僅憑短視頻行業內的少量PGC頭部,是無法將如此龐大的流量給徹底消化掉的。致力於孵化並運營短視頻IP、打造短視頻全產業鏈服務框架的MCN模式,便順理成章地正式浮出水面,流入短視頻行業。
2、「前車之鑑」,帶動MCN風潮
首批轉型做短視頻MCN,以二更、PaPi醬為代表的頭部PGC為主。因他們本身專業實力過硬,且在短視頻行業中表現優異,獲得了不少粉絲的青睞和投資者的關注並被寄予重望。
所以,在短視頻市場急劇擴大,無數競爭者也紛紛湧入到短視頻這個賽道時。無論是出於其自身的本意,還是迫於其背後投資方的促使與壓迫,他們都不得不尋求擴張,進行大膽地戰略轉型,以此擴張自身勢力範圍、搶佔市場份額,延續自身的熱度。
作為早期短視頻行業的佼佼者與風向標,二更與PaPi醬不約而同選擇轉型做起短視頻MCN,這一舉動無疑使短視頻行業內的MCN模式擁有了一定的模板,同時也帶動了MCN模式在短視頻行業盛行的熱潮。
3、巨頭押注,背後仍是一場流量爭奪戰
中國短視頻行業的市場格局已經定格完成,以抖音、快手為主的短視頻平臺佔據了三分之二的流量市場。為了能夠更好地消化各自的流量市場,促進自身迭代,為用戶和內容創作者都提供更優質內容的短視頻服務平臺,各大流量平臺紛紛引入或扶持MCN公司。
2016年,一下科技獲得5億美元融資後,10億元用於打造短視頻的上下遊產業鏈。次年9月美拍也宣布正式啟動MCN戰略,多方面支持MCN機構,並且每月最多可提供上達8000萬元的資源。網際網路公司這一系列的扶持和資源傾斜,無疑都刺激著更多MCN公司萌芽並迅速成長。
回歸到短視頻領域本身,早期為博得用戶眼球關注的流量視頻已不能滿足用戶對視頻內容的需求,短視頻行業從野蠻生長轉變成為內容角逐的時代,用戶對短視頻內容的質量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對於BAT這些巨頭而言,布局短視頻MCN也儼然成為了一種必然。畢竟,就整個網際網路產業而言,目前已經進入了行業下半場,流量越來越貴,巨頭紛紛構建自身內容生態。在這個「內容為王」時代裡,涉足短視頻MCN也成為了完善各自內容生態的最好理由。
但聚焦於短視頻MCN行業本身而言,畢竟也存在依附於短視頻而生的弊端,未來持續保持賽道的火熱依然存在一些市場疑問。
短視頻MCN下一個該思考的問題是?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的移動網際網路月活用戶已經突破10億。在強大的市場「蛋糕」面前,海外越來越多的MCN機構和個人爭相湧入國內,試圖分一杯羹。隨著越來越多短視頻平臺相繼布局海外,以及國內品牌出海需求的不斷升級,針對紅人及優質內容的「走出去」和「引進來」成為國內不少MCN機構的心動選項。中國短視頻MCN走出國門,必將成為事實。
但回顧到短視頻MCN行業發展歷程中,依然面臨不少的挑戰。
內容運營層面,短視頻MCN對頭部PGC約束力低,面臨著主播藝人被挖角的風險;短視頻內容市場,中長段視頻創作者較少,視頻內容輸送具有不確定性;內容運營技術尚未完善,規模化擴張面臨瓶頸。
用戶運營層面,高度依賴短視頻平臺流量,從流量用戶轉化為粉絲用戶的效率還需提升;同機構下不同平臺的粉絲用戶較難實現相互導流,粉絲用戶散布在不同的短視頻平臺,難以形成規模效益,不利於利用長期沉澱的粉絲實現有效的變現與轉化。
平臺運營層面,對於短視頻平臺的補貼政策、流量扶持等產生過度依賴。同一家MCN機構在多家短視頻平臺運營成本高,並且難以獲得平臺最優的政策支持和深度資源;且近幾年來,平臺逐漸開始提出獨家內容供應要求,短視頻MCN機構需要在合作平臺中做出取捨,面臨流量和資源受限的風險。
商業變現層面,短視頻MCN概念興起之後,大量機構湧入,魚龍混雜,專業能力的參差不齊使得視頻MCN認可度受到影響。且市場尚末探索出原生、有效的營收模式。現有的變現方式也主要集中於營銷和電商方面,更豐富的商業模式有待探索形成。
這些貫穿在整個MCN行業內的弊端,在短視頻MCN行業同樣適用,也就意味著整個細分賽道依舊需要面臨這些難題。就拿已經在美股上市了的「網紅經濟第一股」如涵控股來講,近期,關於退市的傳聞層出不窮;長期虧損的難題已不是新鮮事;過於依賴頭部主播等弊端已經凸顯。
隨著短視頻MCN行業的進一步發展,也勢必要求短視頻內容生產走向更優質、更多樣化的方向。綜合來看,在網際網路內容市場進入新階段的時期,短視頻MCN行業能否延續當前的熱勢,歸根結底還是要看整個短視頻行業能否久站風口之上。同時,如何擺脫過於依賴短視頻變現的商業模式,也將成為短視頻MCN機構們下一個該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