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無小事,尤其是外交部發言人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表情,都透露著深意,值得細細品味。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瑪麗亞·扎哈羅娃近日在接受俄媒採訪時袒露心跡:「未能從事中國方向的工作,對我來說是一大憾事。」
我們知道,外交部發言人可以說是一國門臉,作為普京麾下的外交女將,扎哈羅娃稱得上是俄羅斯政壇「鐵娘子」。這樣一位女強人在接受採訪時吐露心聲,並且和中國有關,多少有點耐人尋味。
據俄羅斯《觀點報》12日報導,扎哈羅娃表示,她上大學時的計劃是,畢業後進入外交部從事亞洲方向的工作,尤其是中國方向。為此,她在大學期間做了5年準備,學習漢語、研究中國,還參加了許多關於中國的課外活動。然而在她進入外交部工作後,卻因為沒有相關的空缺崗位,「不得不自我調整,將夢想轉向」。
扎哈羅娃與中國緣分深厚,其父曾長期擔任蘇聯和俄羅斯駐華使館秘書和文化參贊。童年時期,扎哈羅娃跟著父母一起在北京生活,在中國上小學時就學習過漢語。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就算暫時不做相關工作,她仍不想放棄研究中國的興趣,於是她後來完成了以中國節日習俗為選題的論文答辯。
外交部發言人接受採訪,問什麼問題,怎麼回答,肯定不是即興發揮,想到哪兒說哪兒。扎哈羅娃此時袒露心扉,追憶往昔,並且話裡話外透露著對中國的興趣,對未能從事與中國相關工作的遺憾,有何深意?
普京在瓦爾代俱樂部發表演說 (圖片來源:瓦爾代俱樂部網站)
要知道,就在兩個月前,普京在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演講時,有人向普京提了一個犀利的問題:俄羅斯和中國會不會結成軍事同盟?
彼時,普京回答得相當乾脆:「我們不需要,但是理論上,是可以想像的……未來兩國之間的軍事關係可能會更加密切,時間將表明它如何發展,但我們不排除……」
不需要,但理論上可以想像,並且不排除,內涵夠豐富吧。
中俄關係不一般,是普京的一貫立場。2018年5月,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期間,普京表示,俄中關係發展處於歷史最高水平,兩國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具有特殊意義。
2018年5月2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設宴招待第22屆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的與會者
在國際上,有一種論調一直存在:中國走近是為了共同對抗美國霸權。尤其是美國大選後,和普京私交甚篤、視普京為偶像的川普敗選,實際上已「蓋棺定論」,明確指出"俄羅斯是美國最大的敵人"的拜登成為美國當選總統。可是,直到現在,普京也沒有發文祝賀拜登。普京此前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不祝賀是政治慣例,並不存在任何別有用心的想法……如果有候選人宣布敗選,他就發賀電祝賀當選者。他還表示,美俄關係沒什麼可破壞的,它們已經毀了。
聽聽,要不要祝賀當選者,得看另一個候選人的態度。雖說美俄關係已經跌入谷底,但普京和拜登之間的"火藥味",也是顯而易見的。有分析認為,備受矚目的美俄關係,正迎來一輪新變數。從某種角度來說,拜登成為下一任美國總統後,全世界壓力最大的,或許就是俄羅斯了。
同樣備受矚目的是美中關係,分析認為,美中關係同樣將迎來新變數,但不管怎麼變,美國對中國的打壓和圍堵不會變。
在這種形勢下,中俄走近,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
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圖片來源:中新社)
《日本經濟新聞》12月14日發文稱,中俄有漫長的邊界,在歷史上曾長期處於對抗。但自川普任美國總統以來,中俄關係越來越密切。今年6月,俄羅斯舉行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5周年閱兵式,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100多名軍人參與其中。在新冠疫情肆虐期間,其他大國沒有派軍隊參加閱兵,中國幫俄羅斯挽回了面子。俄總統普京經常強調,與中國的關係「處於歷史最高水平」。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事務、外交和重大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安德魯·哈蒙德日前也撰文稱,中俄在西方敵意下持續走近。
中俄兩國總理12月2日以視頻方式舉行了第二十五次定期會晤。文章稱,當他們討論從政治、安全到經濟的諸多話題時,兩人間明顯有著親近感。在疫情期間,疫苗方面的合作加強了這一點。此外,有跡象顯示,中國和俄羅斯將加強軍事合作。
這凸顯出,中俄近幾個月來正在更密切地合作,不僅是為了促進共同利益,也是為了防備在拜登擔任美國總統期間,它們與西方的關係保持冷淡的可能性。
自形成「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以來,對於中國和俄羅斯,美國始終非常忌憚。在美國看來,這是兩個既「看不慣」又「幹不掉」的國家,中俄走近,顯然不是美國樂見的事。
兩個強大的鄰居之間怎麼相處,國際關係史已經給我們上過課了。
曾經的英法、法德、同盟國和協約國,都是一種相處之道。但結果如何,大家都看見了。二戰後,歐洲人痛定思痛,搞出來的歐盟似乎是個不錯的法子,至少一時半刻沒可能開打了。
另外一個號稱大國合作的典範——美加,倒是和和氣氣過了這麼多年。美國在跟英國消除戰略戒心後,也是通過深入的交流合作、經濟一體化,才成了「和平典範」。
如今的中俄,恰好就有這種戰略互補性。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擁有巨大的工業產能。而俄羅斯恰好面臨深刻的經濟困境,一種國內工業嚴重衰退、同時遭受制裁後資本匱乏聯手造成的窘境。
發展迅猛的中國,自然會引起一些恐慌性的質疑。而俄羅斯呢?在西方眼裡,他從來都是熊,強壯時候是北極熊,瘦弱時候也是飢餓的熊。怎麼破?愛好和平的中國顯然是用共同發展來展示和平誠意,「一帶一路」倡議所涵蓋的走出去戰略就是一種破局的舉動。
視頻會議圖
俄羅斯搞的「歐亞經濟聯盟」也是類似的意思。12月11日,歐亞經濟聯盟最高權力機構——歐亞經濟委員會最高理事會會議在線上舉行。普京在會上表示,歐亞聯盟發展應加強與「一帶一路」倡議對接。在這方面,俄羅斯想得很清楚,搭著中國經濟發展的順風車,搞搞國內產業調整,也是個愉快的買賣。
因此,從經濟來說,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中俄之間都具有高度互補性。此外,中俄面臨的生存環境以及對國際秩序的看法上,也存在很多相似之處。
那麼,中俄進一步走近後,有沒有可能結成「同盟」?
目前來看,軍事同盟的形式已經過時。組建軍事同盟,最重要的一點是雙方面臨共同的敵人,且均具有這樣的政治意願。儘管俄中都面臨來自西方大國的戰略擠壓,但俄羅斯和中國與美國的關係,早已不是冷戰時期的敵國關係。
中俄聯軍演練攜手擊退假想敵進攻
同時,靈活的雙邊關係、在核心利益上互相支持,或許是最適應當下雙方利益的一種形式。況且,中國歷來奉行是不結盟政策,雖然中俄深化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但並不能理解為同盟關係。
換句話說,中俄不需要結盟,但合作沒有禁區。
幾年來,中俄雙方共同努力,提速發力,推進能源、航空航天、互聯互通等領域戰略性大項目深度合作。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2月3日報導稱,俄羅斯總理表示,儘管新冠疫情帶來的危機較大,但中俄貿易會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水平,中俄雙方都將實現之前定下的2000億美元的貿易目標。
在中國,川普有「川建國」之稱;在俄羅斯,川普也有類似的稱號,叫「川普沙」。看來,中俄網友們在「取外號」這事上也有共同話題。
所以說,任憑美國怎麼看不慣,中俄友好合作發展是大勢所趨。倘若美國總以為中俄持發展是為了「幹掉」美國, 只能說,它的「被害妄想症」太嚴重了!(李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