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雀八旋翼無人機系統
■本報記者 沈春蕾
2013年,在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地震後,北京德中天地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德中天地)利用自主研發的八旋翼無人機進行航飛,共獲取震中超高解析度影像402張,空間解析度達0.02米,影像鑲嵌後覆蓋區域0.15平方公裡。
日前,德中天地總經理張建忠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回憶道:「我們將震中影像第一時間交予國家地震局現場應急隊和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使用,獲相關領導、專家的高度評價。」
這種八旋翼無人機全稱是「蜘蛛雀DW01型旋翼遙控飛機」,它的正射影像技術在國內屬首創,也使德中天地成為國際上首次使用旋翼遙控器飛機測圖生產正射影像的公司。
鍾情於航測技術
張建忠鍾情於航測技術研發,1989年於北京大學獲得地理系碩士學位後,他來到中國科學院航空遙感中心(現合併為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從事地學遙感研究。
當年,中科院航空遙感中心配備了兩架專業科學試驗飛機,由美國賽斯納飛機公司生產的小型公務機改裝而成。「這兩家科學試驗飛機不僅需要專業人員駕駛,還對天氣的要求很高。」
張建忠仍記得自己和同事們曾在新疆守候了整整兩個月,就是為等到適合飛行的天氣。「我們需要在3000米的高空進行航拍,能見度是一項重要指標,但這樣的天氣卻無法人為控制。」他風趣地說,「從有人機航測到無人機航測,是天氣逼出來的。」
2004年,張建忠離開了中科院,來到徠卡測量系統股份公司北京代表處。工作之餘,為了能掌握更先進的航測技術,他赴維也納技術大學航測與遙感研究所繼續深造,並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在維也納技術大學,張建忠見到了各種各樣的無人低空飛行器。他驚喜地發現,無人低空飛行器不用等候天氣,在小區域和飛行困難地區,能快速獲取高解析度影像。
2005年以來,隨著無人機與數位相機技術的發展,無人機與航空攝影測量相結合,成為航空遙感領域的全新發展方向。對無人機航測技術的掌握讓張建忠發現,無人機結構簡單、使用成本低,不但能完成有人駕駛飛機執行的任務,更適用於有人飛機不宜執行的任務。
創業已醞釀多年
「我最初接觸的是小型四旋翼無人機,可以搭載200克相機,隨著技術的發展,後來出現了六旋翼無人機、八旋翼無人機等多旋翼無人機,可以搭載1000克~2000克的單眼相機。」張建忠告訴記者。
2009年,張建忠開始尋找飛機生產商,那時他萌生了創業的想法。於是,他利用自己的航測軟體開發優勢,尋找合作夥伴,成立了一家集航測、遙感、無人飛行器等於一體的科技公司。
時間又過了兩年,張建忠不僅在德國找到了飛機設計和生產商,並且經過反覆試驗,自己開發的軟體也可在無人低空飛行器上成功運行。於是,他辭去德國宇航中心空間控制中心的工作,正式回國創業。
「十多年來,我一直在觀望和思考,並看到了無人機未來的市場前景,也很清楚在這個行業必須要有過硬技術的才能來支撐未來發展。因此,我一直在等待一個時機。」
2011年,張建忠帶著成熟的蜘蛛雀八旋翼無人機低空遙感航測系統技術回國,成立了德中天地。這家公司主要研製、開發、銷售無人機低空遙感航測系統,以及提供相關的圖像處理軟體及服務。
2012年12月,在中科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中心北京密雲地面站,蜘蛛雀八旋翼無人機進行了5個架次15條航線的數據採集飛行。隨著數據後處理的順利進行,標誌著德中天地的蜘蛛雀八旋翼無人機低空遙感航測系統第一代產品研製開發成功。
公司不是實驗室
無人機航拍可廣泛應用於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災害應急與處理、國土監察、資源開發、新農村和小城鎮建設等領域,尤其在基礎測繪、地質環境調查監測、精準農業、數字城市建設和應急救災測繪數據獲取等方面具有廣闊前景。
創業3年,德中天地已步入正軌,蜘蛛雀八旋翼無人機低空遙感航測系統也於2013年入圍北京市第九批「海聚工程」項目。如今公司正在研製開發高光譜無人機系統,並且投入到了實際應用中。
「雖然現在我是一家公司的經營者,但我更想做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員。」張建忠發出這樣的感嘆不無理由。「回國後,我不僅要幹技術活,還要學習運營、融資和管理。」為此,德中天地選址在海澱留學人員創業園,希望能得到創業方面的指導。
隨著公司業務量的增大,新的問題又來了:要不要擴大經營規模?張建忠介紹道,3年前,國產無人機廠商僅有三五家。而今,國產無人機廠商已超過300家,這一行業逐步升溫,競爭日益激烈。
擴大辦公區、招聘軟體開發人員、尋找投融資……說起來容易,但真正做起來並不容易。比如,現金流是制約企業發展的直接因素,也是張建忠和團隊當前面臨的一大問題。
張建忠說:「經營公司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我還是喜歡在實驗室裡鑽研更高端的無人機航測技術,讓公司立於競爭的不敗之地。」
《中國科學報》 (2014-11-24 第6版 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