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XX啊!是不是有病啊!」「你才有病!你個XX!」此處略去1000個字……
小孩子打架鬥毆聽起來好像是稀鬆平常之事,但是一旦事情沒有得到控制,可能會引發較大的傷害事故。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家長,一定要預見可能發生的隱患,科學認識,耐心引導並預防。
一、打架的危害性
小學生打架鬥毆,聽起來似乎沒有什麼傷害性,無非是小雞互啄,造不成什麼damage。如果你有這種想法,那就太小看孩子的破壞能力了。小學生固然力氣不及成年人,但是抗擊打能力也遠遠低於成年人,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傷害等級也是不容小覷的。再加上孩子打架鬥毆相比於成年人而言,更沒有理性。因此出手的尺度可能會比成年人更大。尤其是一些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的身心傷害。比如說、眼睛、牙齒、下體等等。孩子下手沒有輕重已經較強的報復心理,也許比成人更具危害。
二、教育者的態度
嚴重的傷害事故的發生是需要預防的,對小學生而言,家長和老師的言傳身教格外重要。作為家長,必須在平時的教育中,滲透自我保護意識以及不去主動傷害他人的意識。正確引導孩子不受影視作品中打鬥場景的影響,告知孩子打架的危害。作為老師,在平日的行為規範上也必須嚴加管教,一旦有鬥毆的氣象,時阻止並用勸說。校園生活中,由於學生活潑好動,每個人想法不一,因此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矛盾。尤其是男生,雄性荷爾蒙肆虐,爭強好勝,好像非要爭個勝負才行。可能因為一點點小矛盾,發展到口角,繼而發展到打架鬥毆。除了預防之外,教師在學校裡也必須要合理地處理事件。必須要從頭到尾地理清事件的脈絡,像福爾摩斯那般細細推理,像包青天那般秉公辦理。
三、教育策略
由於鬥毆一般發生在學校,這裡就講一下教師的應對策略。通常情況下,學生的矛盾來自於需求的不匹配。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學生之間的矛盾,絕大多數情況是自尊的需求遭到破壞。可能是某位學生囂張霸道,無端惹事,傷害了另一位學生自尊心。因此教師的介入,最大的作用就是修復學生的自尊心。一般處理鬥毆的策略是三部曲。
(一)事後處理的三部曲
1、了解真相
教師需要耐心詢問學生鬥毆的原因,有時為了避免羅生門事件,需要第三方的證明,儘可能地還原事實的真相。
2、過錯分析
了解真相後,教師需要對事件的過錯進行評判,一般雙方發生鬥毆,都有一部分責任,但還是要根據事件的前因後果加以分析,做出一個公正的評判。
3、後續處理
基於真相的了解與過錯的分析,需要進行後續處理,如果危害程度較小,相互道歉,並勸告雙方不要再發生類似的事情了。危害程度較大,就必須聯繫家長了。
(二)「以牙還牙」的反擊
半澤直樹的名言就是被坑了,就兩倍還回去。姑蘇慕容復的看家本領就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這種「以牙還牙」的反擊其實也是必要的,不論是在事件前還是在事件後,都有一定的作用。
1、事件發生前的承諾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管理中,不妨向學生承諾如果發生不愉快的事件,被罵的罵還,被打的打還。有了這層的保證,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斷了學生要發生矛盾的念想。
2、事件發生後的處理
在後續處理中,有時也需要讓學生通過「以牙還牙」方式反擊對方,比如B學生罵了A學生,教師可以讓A罵還,讓B也感受到被人罵的滋味。打架鬥毆也是一樣的,打人的學生需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當然,也因為在老師的見證下進行「報復」,因此反擊的輕重也得到保障,但最關鍵的是,讓被施虐者有一個情感的宣洩,讓施虐者得到應有的懲罰。
你看,小學生之間的打架鬥毆事件並不簡單吧!但是見招拆招後,是不是並不是那麼難處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