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跟賴比瑞亞兒童合影 劉偉供圖
2006年12月28日,時年22歲的劉偉走出國門,和戰友們踏上了西非國家賴比瑞亞的土地。作為聯合國維和部隊的一員,劉偉在賴比瑞亞駐紮了9個月。這短短9個月成了他終生難忘的經歷。
8月3日,濬縣小河鎮西王渡村已經退伍的劉偉向記者講述了他在賴比瑞亞維和期間的喜怒哀樂。
追隨父親足跡報名參軍
說起從軍,劉偉覺得受父親的影響最大。劉偉的父親劉作振是一名老兵,曾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父親在戰爭中受了傷,右眼失明、右臂殘疾。」一身戎裝的父親給劉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親退伍的時候帶回來了軍裝、軍用水壺等物品,我從小就對這些東西特別感興趣,還經常聽父親講他當兵時候的故事。」
2002年,18歲的劉偉決定追隨父親的腳步,報名參軍。服完兩年義務兵役後,劉偉選擇了繼續留在軍營。
2006年,劉偉迎來了人生中的一個重大抉擇:部隊內部選拔,挑選前往賴比瑞亞的維和部隊隊員。
賴比瑞亞位於非洲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經濟很不發達,全國以農業為主但糧食難以自給。1989年開始,賴比瑞亞陷入內戰。此後的數年間,內戰共造成十幾萬人死亡、近百萬人成為難民。
2003年,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賴比瑞亞,其中就有中國士兵的身影。2006年,劉偉所在的部隊承擔了選拔第五批前往賴比瑞亞維和部隊隊員的任務。得知消息後劉偉立即決定報名。報名前夕,劉偉給家裡打了個電話。
「媽媽一聽我要出國就哭了。」劉偉回憶起當年的情形還有些難過,「我是家裡的獨子,媽媽特別擔心我出國以後會遇到危險。」
劉偉的父親堅定地支持了他的決定。「父親說了,國家需要我的時候不能退縮。如果我為國捐軀,他『也不後悔今天的決定』。」
2006年是聯合國維和部隊入駐賴比瑞亞的第四個年頭兒,賴比瑞亞國內政局仍舊動蕩,偏遠地區不時有零星衝突發生。相比國內的和平環境,賴比瑞亞的環境非常危險。
打了18種疫苗 還留下一封遺書
「當時我們駐賴比瑞亞的維和部隊主要執行的是恢復道路等基建任務。」劉偉告訴記者,而他所在的部隊正是一支工兵部隊。
當時要從全團選拔出180名身體素質優秀、軍事技術過硬的戰士。最終劉偉憑藉優異的身體素質和過硬的軍事技術入選。
選拔結束後,劉偉和其他兄弟部隊挑選出來的戰士組成了維和部隊。「出國前我們集中培訓了一段時間。賴比瑞亞的官方語言是英語,我們還簡單培訓了英語。」劉偉介紹。
「賴比瑞亞是一個熱帶季風氣候的國家,沒有四季,只有雨季和旱季。氣溫常年在20℃以上,最高能有40℃。」劉偉說,由於地處熱帶,當地的一些疾病需要格外注意,「黃熱病、登革熱、霍亂,好多病以前從來都沒聽說過,出國前我們光疫苗就打了18種」。
短暫的培訓很快就結束了,出發的日期越來越近。臨行前幾天,劉偉他們接到了一個特殊的「任務」。
「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留一封信給家人,如果不幸犧牲了,這封信會由國家寄給家裡人。」劉偉記得,寫信時,宿舍裡的氣氛異常沉重,「雖然從頭到尾領導都沒有提,但誰都知道,這是遺書」。
2006年12月28日,劉偉和戰友們踏上了飛往異國他鄉的飛機,開始了他們為期9個月的維和之旅。
當地人「吃飯靠上樹,穿衣一塊布」
經過22個小時的長途飛行後,維和部隊終於抵達賴比瑞亞。儘管臨行前已經做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下飛機後劉偉還是震驚了,經過十幾年的戰亂,賴比瑞亞幾乎成了一片廢墟。賴比瑞亞首都蒙羅維亞幾乎沒有一棟完好的建築物,殘存的建築物牆上隨處可見彈孔。整座城市幾乎沒有一條像樣的道路,整個國家都沒有什麼工業。
劉偉所在的部隊駐紮在賴比瑞亞第三大城市綏德魯。到了駐地他才發現,綏德魯的貧窮超出了他的想像,「綏德魯最大的商業一條街還沒有咱們這裡鎮上的商業街繁華」。
戰亂摧毀了賴比瑞亞的工業,當地居民以務農為主。劉偉印象最深的就是當地人的生活方式,「總結起來就是『吃飯靠上樹,穿衣一塊布』」。賴比瑞亞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當地人的主食可以說就是水果,由於每年有長達半年的雨季,果樹的長勢非常好,幾乎不需要人工照料,芒果、香蕉……一年四季都有水果,而且水果都是野生的,隨便採摘。
「當地人出門幹農活兒一般是人手一把砍刀、一支槍。」初到賴比瑞亞,劉偉很難理解這種「生產方式」,「後來明白了,砍刀主要用來上樹砍水果,槍則是防著遇到土匪或者野生動物。」
活動板房就是營房 至少3人同行才可外出
除了首都蒙羅維亞,在賴比瑞亞很難找到一條像樣的公路。「賴比瑞亞連水泥都生產不了,維和部隊修築的營區圍牆用的水泥還是從國內帶過去的。」劉偉說,簡易的活動板房就是戰士們的營房。
條件艱苦還是次要的,暗藏威脅才是劉偉他們最擔心的。「大部分當地人還是十分友善的,但多年內戰下來,很多當地人有帶槍和佩刀的習慣。」出於人身安全的考慮,營地禁止戰士們獨自外出,至少3人同行才可外出。
在賴比瑞亞的9個月,劉偉所在的維和部隊為當地居民修築了一座廣場並搭建了一座鋼架構的橋梁。除此之外,醫療分隊還給當地居民及維和部隊提供醫療服務。「當地人都喜歡到中國的醫院去治病。」劉偉和戰友們對此都感到十分自豪,「因為咱的醫療條件好,人也熱情。」
連年戰亂過後,賴比瑞亞已經幾乎沒有了醫療體系,所謂的「醫生」,用劉偉自己的話來說,「還不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咱們鄉下的赤腳醫生」。在維和部隊入駐之前,連當地人自己都知道,生病之後找當地「醫生」是「治病基本靠命」。
在賴比瑞亞駐紮的中國維和部隊,平時沒事會幫著周邊居民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困難。部隊在營地外平整出一塊土地建成了足球場,很多當地的孩子會到足球場上踢球。
「部隊開飯前有唱歌的習慣。」劉偉說起這個開心地笑了,「駐紮的時間長了,周邊很多小孩子跟著學會了不少漢語,還學會了唱《打靶歸來》等軍歌。」
一棵樹橫在路上 執行任務遇襲擊
除了醫療和基建,維和部隊在當地還擔負起了治安和少數外事任務。提起治安任務,劉偉感慨萬千,「綏德魯怎麼說也是賴比瑞亞的一座大城市,但整個城市只有兩名警察。」於是聯合國派遣各個國家駐賴比瑞亞的維和部隊抽調戰士協同當地警察維護治安。
治安問題在居民聚集點並不算太嚴重,真正的危險來自武裝分子。由於內戰,賴比瑞亞流散在民間的武器數目龐大,這也直接促成了三五成群的小股武裝分子。
「絕大部分武裝分子沒有什麼政治訴求,說白了,就是武裝搶劫,跟新中國成立前的土匪差不多。」劉偉介紹。
維和期間,中國駐賴比瑞亞維和部隊受當地政府邀請,參加一項外事活動,劉偉作為警衛員陪同外事人員從駐地出發,前往當地政府所在地參加活動。
「因為沒有水泥、石子兒這些基建材料,當地的路幾乎都是土路。」劉偉告訴記者,「路兩邊是橡膠種植園或者果樹林。因為路不平,車開得並不快。」行至駐地外10多公裡時,突然遭遇了危險。
「當時開路的裝甲車發現路上橫著一棵樹,擋住了我們的去路。」劉偉說,維和部隊的指揮員判斷形勢後,命令領頭的裝甲車乘員全副武裝下車清理障礙。
剛走到障礙物前,危險就發生了。「因為天色已經很晚,當地又沒有路燈,什麼都看不見,只聽見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劉偉說,當時的情形非常危險,他和戰友們立即就地隱蔽並開槍還擊,「一位隨行的外事人員手臂中彈負了傷」。
隨後指揮員呼叫維和部隊總部,總部立即派遣數輛裝甲車支援,在支援到達前武裝分子就離開了現場。
後來劉偉他們判斷,這股武裝分子並不是針對維和部隊而來,他們只是攔路搶劫,遇到誰就搶誰。
進入中國領空 所有人歡呼起來
2007年9月,劉偉和戰友們圓滿完成維和任務後踏上了歸程。由於維和期間的優異表現,當年中國駐賴比瑞亞大使館的一位參贊轉贈給了劉偉一本由時任外交部部長唐家璇籤名的書——《外交官》。劉偉至今還保存著這本書,「這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讓劉偉難以忘懷的是,當回國的飛機飛入中國領空時,所有人都歡呼了起來,「心裡熱乎乎的,終於回國了」。
儘管已經過去了十幾年,劉偉還是對賴比瑞亞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平時沒事的時候會專門搜一下賴比瑞亞,看看當地的局勢如何、經濟發展得怎麼樣」。
短短9個月的維和經歷讓劉偉終生難忘。「沒有對比就不知道祖國有多好、和平有多珍貴。正是這段維和經歷磨鍊了我的意志,也讓我懂得了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要好好工作,報效祖國。」劉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