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知遠一個單純理想者,一顆赤誠之心

2020-12-27 荼靡花事

@許知遠 圖片_來源網絡

2017年七夕節的這一天上午,北京的三裡屯街頭顯得格外熱鬧、與眾不同,一輛快餐車成為了大家議論的焦點。沒有人會想到,包裝精美的快餐盒裡竟然賣的不是香噴噴的盒飯,而是快餐哥精心打包好的圖書。樹立在快餐車旁邊的易拉寶上醒目的標著「十三邀,不賣快餐」、「帶著偏見看世界」的字樣。在陸陸續續的幾十人排隊購買的人群裡,有一個人站在中央,給每個前來購買「快餐」的人一一籤名,並與他們認真交談——這個人就是許知遠。

這是許知遠在為他與騰訊新聞聯合製作的一檔清談節目《十三邀》第二季歸來,做得一個線下預熱活動——三裡屯外賣事件。活動出色的策劃和創意,在當天贏得了很多年輕人的喜歡和購買。甚至有網友發微博說,「沒錯,我就是買了這盒飯的人。我只想說,買了,你會對不起肚子,但是不買,愧對於腦子。」

(1)

在接下來上線的《十三邀》第一期——對話製作人馬東,讓不冷不熱的《十三邀》意外走紅,也讓許知遠在網際網路上著實火了一把,被推上風口浪尖,受到網友廣泛的熱議。

但是這次許知遠的走紅,彆扭的就如同他本人一樣尷尬,因為與馬東對話的不夠精明和圓滑,拋出的問題數次被懟回而被網友詬病——尬聊、沒腦子。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說起許知遠,最初知道這個名字,還是幾年前與人在談論中國「獨立書店」的生存狀況時,無意中得知他就是先鋒書店單向街的創始人,是一個作家和公共知識分子。所以潛意識裡一直以為許知遠就是一個五十年代出生的成功老頭兒。當第一次在網際網路上看到他的新聞照片時,除了年齡頗感意外,很符合他在我內心裡的文人形象和氣質,而且還多了一絲不羈與可愛。

北大出身的他,十幾年來一直保持著郭峰同款的捲曲長發,玉米須,長年一副黑邊眼鏡,笑起來兩眼自然眯成一條縫,色迷迷的臉上略帶羞澀,粗鄙的像一張砂紙。因為和高曉松同校,又同是才子,被網友戲謔為「低配版高曉松」。

生活中的許知遠,品味單調到一年四季就只有幾套衣服,夏天再熱也總喜歡穿一件(黑、白)長袖襯衫配破洞牛仔褲,因為怕熱,襯衫習慣性的解開前三粒扣子,平日外出更喜歡拖拉著一雙人字拖,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十三邀》裡,多次看到他採訪嘉賓穿人字拖被觀眾詬病、謾罵不尊重被採訪者的原因。外出時許知遠屁兜裡習慣性的塞一本書,騎一輛破二八帶槓的自行車,在老北京的街上穿行,與這個現代化的都市相比,顯得異常對立。按他同事的敘述,隨意隨性而為的許知遠,的確不太符合知識分子文人的形象,他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活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人。

然而就是這樣看似一個冬烘的」醜「人,許知遠早年做過新聞記者,後來成了專欄作家,出版過十幾本書(其中有多本在大陸被禁),遊歷過歐美諸國,回國後與聊得來的朋友辦了一本同名」單讀「的雜誌和手機APP,開了一家名為」單向街「的書店,在中國當代文化界起到很大的借鑑意義與影響。為了支撐書店的運營,2016年他嘗試和騰訊新聞合作出品思想類的訪談節目《十三邀》,雖然與主流的訪談節目相比,顯得不冷不熱,但在騰訊視頻的助力下還是獲得了1億多的播放量。2017年初在喜馬拉雅推出付費音頻《單讀》的第二季,定價199RMB/季,以他治癒式的嗓音,每期十幾分鐘解讀一本文學著作,點放一首歌的方式,獲得了數千個年輕人的購買和支持。

他和這個國家以及國家的發展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他喜歡聽歐美的抒情樂和民國樂,喜歡讀大部頭的書,寫作喜歡一連串的引經據典,寫犀利、針砭時弊的文章,而內心嚮往和主張精緻的生活。在大部分人看來,他更像一個生活在過去的怪人,與這個情緒化的、娛樂至死的時代顯得格格不入。

(2)

早年許知遠在《經濟觀察報》做專欄主筆,在一次經觀年會上,有一個環節是給本年度的優秀記者頒獎,社長就邀請了去年的優秀記者許知遠一同來頒發這個獎項。結果他上臺就批評了今年的評獎機制有多差,頒給了不該頒的人,繼續墮落下去報刊就沒什麼希望了一些晦氣的話,並說自己拒絕頒發這個獎項,然後就下臺了。留下臺上尷尬的社長和臺下錯愕的員工。

2015年,北京有一個五糧液的青年領袖頒獎活動,許知遠被評選為這一屆的青年領袖。等到他上臺領獎時,直接說活動太冗長了,好幾次都想走。看到大家對娛樂、對明星那種發自內心的追求,對世界完全沒有個體精神和審美,沉迷在膚淺的大眾狂歡裡。然後,他又指出主持、嘉賓、觀眾之間問題與對話闡述的愚蠢。使活動多次陷入尷尬的氣氛。

所以,後來很長一段時間,網友稱他為「砸場子專家」。許知遠曾說,他最大的恐懼就是害怕自己假扮成一個不是他的人。他骨子裡反感一些形式主義化的東西。有人說他故作深刻和裝B,也有人說他活的真實,但不管怎樣,他從來不會去迎合別人,做他不喜歡的事情。他的這種反權威、反模式化的行為,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當代年輕人所欠缺的「不配合」精神。

(3)

我是一名不太靠譜的作家,試著捕捉時代的精神,卻又常常厭惡時代的流行情緒;我是一個勉強的創業者,努力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卻又不完全相信商業的邏輯;我還開了一家書店,書店裡只賣我想看的書,我對這個過分娛樂化、淺薄的時代,心懷不滿,希望打破大家思維中的慣性。我也想了解這個迅速變遷時代的新的動力、新的情緒與人們的內心世界。我會帶著我的偏見出發,等待著這些偏見被打破,或者被再次印證。

上述上述這段話是摘自《十三邀》的開場白,也是節目的定位,被許知遠以口述的方式放在了第一季每一集開始的片頭裡。這段話的真誠裡透露著對真實的好奇,對時代的質疑。所以,我覺得那些在微博、微信佔隊詆毀謾罵許知遠的鍵盤俠,是根本沒有靜下心來完整看一期這個節目的。或者只是看了別人文章裡斷章取義的部分描述,便留言、分享、蓋棺發表定論,然後拍拍屁股當起了吃瓜群眾。你看,情緒化的環境下,輿論就是這樣產生的,每個人都渴望迫不及待的表達自己高漲的虛妄的情緒。

不可否認,許知遠是一個不合格的訪談主持人,他即沒有柴靜的睿智,楊瀾的精明,也沒有金星的毒舌,魯豫的中庸。採訪不考慮、不配合嘉賓的感受,而迎難而上,直到尬聊到許知遠刻意去喝水、摸著頭不自在的笑來抵擋這份尷尬。但,那又能怎樣?他是一個知識分子啊,又不是專業的媒體人。知識分子就是擅於求真、不斷的刨根問底,來消解自己內心的疑惑和苦悶。

許知遠和騰訊新聞的《十三邀》,某種意義上說更像一個孩子和一個蛋糕。他願意主動去拿刀子切開它,呈現出更多的塊狀,讓人們看到蛋糕裡細微的真實的另一面,人們可以於此知道這蛋糕裡原來還有沙拉、檸檬、巧克力,或者是一隻死蒼蠅。哪怕這種呈現很小,甚至沒有。但,可貴之處是有人率先的去做了——這種結果,是讓更多的人看到了死蒼蠅後的不舒服和尷尬,打破常規的慣性認知。

因此,看慣了主流的訪談節目,模式化群演的人們,在他們眼裡,主持人專業的可以和嘉賓十分默契,對答如流,才是一檔標準的優秀訪談節目。如果抱著一種固有的心態去看《十三邀》,那註定就是悲憤的「事故」一場。《十三邀》確切地說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訪談節目,它更像是半紀錄片,半清談式的新聞紀實,以思想、鋒銳對話歸類的話,它是當下中國新聞紀實的某種嘗試和一股清流。有點類似當年柴靜主持的《看見》。如果觀眾還以主流的心態去看,謾罵,直接去看《藝術人生》《魯豫有約》好了,中間還能投資一點感動和眼淚!何苦沒趣尋找尷尬?

很多人都在嘲諷許知遠的尬聊,卻忽略了他在《十三邀》裡的優點。首先,他會捧哏,總能很好的引導嘉賓說出更多的有深意的內容,從不同的面向切入,讓觀眾了解更多的關於這個世界的切片。那些世俗的也好,精緻的也罷,都能更加的立體的以思考的方式,展現在人們面前。然後,他不裝,不配合;對著鏡頭毫不掩飾暴露自己粗俗的尷尬和色迷迷的表情。踩一灘狗屎和上樓梯被人字拖絆住的窘態被鏡頭完整的保留下來,呈獻給觀眾。最後,他擅於反思自己採訪能力的單薄,並能對採訪人物做出合理的總結與思考,就如同他雖然不屑於低齡化的二次元文化,並帶有偏見,卻不是妄加推斷,而是以質疑的方式去求證、採訪了解,到逐漸認同。

當被記者問到什麼會傷害到你時,許知遠說,我覺得有人說我特別裝,我有點受不了,其實我是特別誠實的人。因為他不了解,或者他們本質上不相信真誠,不相信理想主義可以生存。

(4)

大部分人往往在世俗的薰陶下,要麼紛紛倒戈、要麼裝瘋賣傻,要麼自以為是。而他在節目裡依然自嘲式的笑稱自己是那個哀唱輓歌的人。許知遠在一個不合時宜的年代,做了很多別人看似不合時宜,而他卻喜歡、並敢於嘗試的事情,從他23歲立志成為一名作家,週遊世界,到開書店,辦雜誌,做節目,這些一切的經歷,成就了一個40多歲悲唱輓歌的理想主義者,以及無限期延後的那個憂傷的年輕人。他覺得自己做的事總會有一點點意義,喚醒更多沉睡的人,卻又在採訪中說這個時代不存在意義感。

在這個情緒化的時代裡,許知遠同樣是糾結的。或許,正如那句話所說的:於這個時代而言,令人尷尬才是許知遠最大的價值。而我們又恰恰缺少太多這樣誠實的尷尬。

所以,許知遠又顯得是如此可愛啊!

相關焦點

  • 具有一顆赤誠之心的3個星座
    在越來越功利的現代社會中,有人還能夠保持著一顆赤誠之心,實屬難得。因為我們發現自己身邊還時刻懷著一顆赤誠之心的朋友越來越少了,很多人都對名利趨之若鶩,很少回歸初心。不過我們也不應該太過於苛刻,畢竟這樣的人越少,越值得我們去珍惜。
  • 青春篇:保持一顆赤誠之心,奮鬥吧
    其實那個時候的我們是很純粹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是很單純,而又美好。那段感情。真的很令人嚮往。青春還有一個關鍵詞。奮鬥。他可能是某一個人或者一群人一個集體正在鍥而不捨地做一件事情。在這個過程中,他會收穫自己的愛人,朋友事業。所以青春是用來奮鬥的。青春的價值在於奮鬥。
  • 老爺子的一顆拳拳赤誠之心
    家中老爺子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自小耳濡目染,有一顆愛黨愛國的紅心,一輩子也勤勤懇懇為國為黨為家奉獻自己的光和熱,然身為一介農民,往往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最近偶然間窺得其在三四月份的一篇信手塗鴉,雖然詞藻並不華麗,並且頗有偏激之見與謬誤之處,但仍難掩一顆拳拳愛國赤子之心,讀了以後頗為感慨,也深以為然。慈母愛翅膀硬了飛國外,有吃有穿悠悠哉。
  • 當了七次伴郎的新郎哭上熱搜:愛情裡,一顆赤誠之心有多重要
    兩心相交,結一世之好,世間美好莫不過於此時。新郎沒有絲毫猶豫和做作,那毫無修飾的訴說,亮閃閃的把自己的一顆紅心拋在了大眾面前,任你們觀摩,略顯直白,微帶搞笑,些許幼稚,卻入了人心。這段視頻火遍網絡,不為豪華,不為名望,只為新郎一顆金光閃閃的赤誠之心。2赤誠是一個人面對人生,面對世事最寶貴最純粹的感情,更是風雨來臨之際不計得失的守望相助。
  • 一鳴讓我擁有一顆赤誠善良的心
    成年的我,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因病痛的折磨,導致家庭不幸福,生活不富足,我就抱著一顆想幫助他們的心,走進了中醫調理的行業,掙錢是肯定的,但是當我看到一個個患者好轉時,他們發自內心的對我連聲道謝感激我的時候,我內心充滿喜悅,覺得這是一個偉大的事業。可是,身體雖然能夠得到解脫,可是他們的心靈呢?於是我迷失了方向。
  • 處事之道是赤誠,懷一顆熱情的心,做一些善良的事,無愧於己心
    01夫妻之道是包容,因為要過一輩子,你有你的任性,他有的他的個性,包容之下才有彼此的相融,和睦的家庭。朋友之道是真誠,從陌生走進生命,從相逢融入心靈,朋友間最怕欺騙和虛假,給予真心才能收穫信任。為人之道是寬容,這世間沒有不平的事,只有不平的心,寬以待人,嚴於律己,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處事之道是赤誠,懷一顆熱情的心,做一些善良的事,無悔於他人,無愧於己心。02人與人之間,語言並不是唯一的溝通方式。一個善意眼神,一個陽光的微笑,一個忍讓的動作,也能讓人心生暖意。
  • 楊志旭:一顆為中醫藥事業奉獻終身的赤誠之心
    溫文儒雅的外表下是一顆堅定的心,一顆堅定地為了患者的仁愛之心,一顆堅定地為中醫藥事業奉獻終身的赤誠之心。疫情暴發之初,楊志旭向院黨委請願,要到武漢去支援疫情防控工作。大家後來才知道,楊志旭自來了武漢,從來就沒有睡過一個踏實的覺,他不僅要確保病房醫療工作的安全,還擔心隊員們超負荷工作後的身體狀況。他每天必進病房,每天必查房,而且一查就是整個病區。大家勸他休息一下,他總是溫和地笑笑:「我沒事,你們才辛苦呢。」到了第10天,巨大的心理壓力和連續超負荷運轉的身軀使他堅強的心也撐到了極限,他終於承認累了。
  • 【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秉一顆赤誠之心 服務一方群眾...
    歐宗鑫笑著說道,「幫助貧困戶盡心辦好每一件事情,他們會記恩於心,激勵著我努力做得更好。」群眾利益無小事,辦好每一件小事,受益的是一個家,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就提高了。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烏慢村共辦理殘疾人證263人,其中享受困難生活補貼148人,享受重度護理補貼106人。辦理慢性病卡150人,享受低保保障人員532人,領取養老金676人。
  • 迷失者、行動者、寫作者:許知遠
    「 迷失者 」「一開始做《十三邀》,是任性式的'報復'。」《十三邀》四季至今,全套書籍出版,許知遠重新梳理自己與《十三邀》有關的經歷,用了這樣一句話定義起點。彼時,他處在一種焦灼之中。「 行動者 」「報復」的姿態帶來了對抗的興奮,但久之卻成為了一種新的僵化,使人陷入遲鈍與麻木。在節目進行之中,許知遠的狀態也發生了變化,一個迷失者隱去,一個體驗者出現。
  • 一顆赤誠之心獻教育—— 記廣西德保縣2020年先進教育工作者 林時臻
    26年來,他潛心育人,懷著一顆赤誠之心,在教育這塊沃土上辛勤耕耘,播撒著希望的種子。從鄉鎮初中的任課教師、班主任到縣高中的科研處主任,一路走來,他在教育事業中甘為人梯,傾情奉獻,並從中收穫快樂與幸福。時光從不辜負辛勤的耕耘者,調到德保縣銅礦子弟學校的第三年,林時臻擔任學校的教務處副主任。走上學校管理崗位後,林時臻堅持「務實創新」,注重人性化管理、科學發展,善於統籌抓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業務素養的提高、學校的可持續發展。2004年,林時臻調到德保高中擔任高中英語教學,從擔任英語科教研組長到現在擔任學校科研處主任。
  • 滿懷赤誠之心把服務做到家
    原標題:滿懷赤誠之心把服務做到家   一束精神馬尾,一身
  • 以赤誠之心寫就別樣感動——熊榮川老師的執教之路
    以赤誠之心寫就別樣感動——熊榮川老師的執教之路貴州民族報訊 (陳力)熊榮川,男,博士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副教授。現任貴州省六盤水師範學院工程實訓中心(創新創業學院)主任(院長),六盤水師範學院教務處副處長(兼)。
  • 希望我們都能保持一顆赤誠之心,去好好生活!
    那陣子,我認識了一個很功利的朋友,她每天給我講很多投機取巧成功的人生案例,在她口中,那個做出一番事業的女生,有個很有錢的男朋友;那個創業成功的男生,本身就是個富二代;那個賺錢很多的女生,背後有著我們看不到的資源。他的每句話的落腳點就是,別人能成功,能取得成績,都是因為本身有資源,家裡有錢,對象富貴,或者運氣好。她忽略掉所有的努力和付出,把我們和別人的差距,全部都歸結為客觀不可逆的原因。
  • 【感恩教師節】賈欣儒:用一片赤誠之心教書育人
    賈欣儒:用一片赤誠之心教書育人作為一名教師,賈欣儒從思想和行動上嚴格要求自己,用一片赤誠之心教書育人,堅持不懈的為教育教學而努力,譜寫了一曲三尺講臺動人的華章。作為一名教師,賈欣儒為人師表、謙虛謹慎、堅持「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用一片赤誠之心教書育人,他總說:「我們應改變過去教師中心主義和管理中心主義的傾向。
  • 赤誠造句和解釋_赤誠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6、親密而互相信任的朋友,他們彼此赤誠相待。7、情纏至邪赤誠相待孤星歸天絕戰蒼穹。8、我不能說,我可以給你想要的,但我就有那麼一顆赤誠跳動的心。9、我倆既然是好朋友,就應赤誠相見,不必吞吞吐吐。10、圈內之人,很容易被當初彼此間赤誠相見的假象所迷惑。
  • 易立競VS許知遠:他們是這個時代,給你當頭棒喝的人
    再問她,怎麼看待「紅」這件事,萬茜說「紅不紅不在意,本來就沒有一顆紅的心,懶得去折騰。」易立競絲毫沒有順理成章給個肯定的意思,反而說「那你之前唱歌跳舞上綜藝,不都是折騰嗎?」易立競的確敢問,一些特別尖銳的問題,被訪問者恐怕想要找個地縫鑽進去。
  • 終於,許知遠也加入了文化商人的自救
    純粹出於一時之興,我們決定開設一家書店。」許知遠很快如了願,那一年,他29歲,或許也未曾想過,自己要開啟一場怎樣的漫長流浪與理想捍衛戰。好在,這片屬於文化商人的戰場上,他並不孤獨。01-「我是挺可憐那些正在唱輓歌的人,就是你怎麼還能這樣浪費生命呢?」
  • 許知遠43歲:越過山丘
    在舊金山,許知遠經常去哥倫布街上的城市之光書店消磨時光。一個午後,他在城市之光書店,看到一張梁啓超的照片,他與印度詩人泰戈爾和阿富汗思想家哲馬魯丁·阿富汗尼並列在一本書的封面上。▲ 許知遠在城市之光書店看到的書封 | 圖片來自網絡正是這眼神擊中了許知遠,為何不寫一部他的傳記,藉此追溯近代中國的轉型呢?
  • 選調村官見證:懷揣赤誠之心,做好每件小事
    走向基層,著眼下之事,務當下之工,明百姓疾苦,這是基層選調村官遲程程作為一名村官最純粹的快樂。遲程程自2017年加入選調村官的隊伍,剛入職便被安排到了濟南市商河縣殷巷鎮張六真村任村主任助理。她記得第一次去村裡的時候,支部書記向村裡的老黨員們介紹這是新來的村官,大家用異樣的眼神告訴她,他們對眼前這個靦腆的姑娘能否勝任"村官"心存疑慮。
  • 趙繼:赤誠東大心,永遠東大人
    近一個時期,我在履職盡責、勤勉工作的同時,多次向組織提出懇切請求,希望能儘快實現新老交替。今天教育部任命馮夏庭同志接任校長,我完全贊同,衷心擁護。夏庭同志是在東北大學學習、成長起來的領導幹部,前年當選為工程院院士,政治素質好、學術造詣高、管理能力強,對東北大學有著深厚的感情和全面的了解,完全有能力並出色地履行校長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