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內容:中信公司最早開發房地產業務,並在房地產領域屢創佳績。2008年,由中信公司牽頭的聯合體成功建設了國家體育場--鳥巢,為中國贏得了榮譽。「取之社會,用之社會」是中信公司一直秉承的企業文化,在社會公益、抗震救災以及支援老少邊窮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
鳳凰衛視10月15日《鳳凰大視野》以下為文字實錄:
吳小莉:新中國60年的滄桑巨變,如今已經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而這種變化最突出的,莫過於中國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不同的時代造就了不一樣的人文標誌,不同時代的城市建築,更是成為了見證城市歷史的空間名片,中信人在國家經濟建設當中,在中國的每一座城市,在環境、人居、城市面貌等方面,無不表現著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建築格調。
解說:「房地產」對於20世紀70年代末的中國人來說,還是一個新鮮的名詞,而對於剛剛打開過門到中國投資的國際友人來說,在京幾乎找不到涉外賓館,改變這一局面的正是中信人。1980年,榮毅仁提出,建設第一個涉外辦公大樓的建議。
徐昭隆(原中信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92歲):一成立,榮老就說,我們要搞一個自己辦公大樓。
莊壽倉(原榮毅仁第一人秘書82歲):榮老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是自己設計、自己建設、自己經營,這個事情都做到了。
解說:1980年通過到香港實地考察,中信人繪製出大樓的初步設計藍圖,經過3年的施工建設,1984年大樓竣工之日,讓人沒想到的是已有超過200多加中外公司,前來預租房屋,涉外辦公大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國際大廈」。
莊壽倉:但是當時建成了之後很時髦,樓頂上還有一個世界之窗的餐廳,當時說是到世界之窗吃一頓飯,那是讓人很羨慕的事。
解說:1985年,國際大廈的落成,這座中國首個涉外辦公大樓,被人形象地比喻為「巧克力大廈」,它也成為上世紀80年代末北京的地標性建築之一。
王軍(原中信公司董事長):房地產開發應該是榮老闆,他蓋了那個巧克力大廈,它算是中國房地產。但他本身,只是他在公司經營過程中間,特別強調我們是投資,不是投機,他是認為那個房地產開發的,那個投機性比較強,所以他在這方面決心是比較慎重的。
解說:國際大廈的建成使用,使中信公司在地產業開發中邁出了第一步,但是中信的房地產業點多面廣,每個公司實力參差不齊。一旦在地產行業中出現泡沫現象而大幅縮水,往往會給這些公司帶來致命的打擊。
王軍:97風波以後,這整個公司在國內的那個,97亞洲金融危機以後,在國際國內的那個,國外的收益,大幅度大量都下降了。我剛才說那個時候,經過整頓以後,1995、1996年開始,在國外收益大幅度的上漲,那我們只能在怎麼講,在國內怎麼想辦法讓再增加收益,所以那個時候來調查,像那個房地產是基本上是虧損,處在困境裡的。
解說:2002年,中信公司內部進行機構調整,調整後的中信人確立「地產業」作為公司的非金融板塊的重要業務,明確了利用中信集團的品牌優勢,力爭在激烈的房地產市場中打拼出一片天地。
李康(中信公司董事中信地產總經理):我記得我跟他兩次在一起,他都提到房地產公司,房地產應該整合。如果房地產不再整合,在中信的房地產是沒有希望的,一定要通過整合以後形成我們的品牌,形成我們的實力,才能夠在中國地產界,能夠做一個領先企業。
常振明(中信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到了轉型的時候,吸收國外的資金,中國進行市場經濟,中信公司原來靠這個國家的信譽去發行債券,借錢肯定都出現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又要開拓個新業務,又要整合過去的這些老的業務,那是面臨的一個難題。
王軍:這也是根本改善公司的財務狀況,把那個公司主要的業務,清理、清除,該支持的支持,該放棄的放棄。在那段時間,中央也強調經濟的集約發展,我跟他們說,反正這集約就是什麼,一個集中一個約束,集中是增加我的權利,增加我們總部的。約束是你們不能隨便亂來,就是把現有的工作,那個公司讓你發展就發展,不讓你發展,我們會安排你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