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綜合報導】由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院長、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黃曉勇教授主編、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世界能源藍皮書:世界能源發展報告(2017)》6月26日在京發布。黃曉勇在發布會上表示,儘管近年我國天然氣消費增長較快,但天然氣佔一次能源消費的比例仍僅為6%左右,為全球平均水平約24%的1/4。在產業結構調整和環境治理等目標的指引下,未來相對清潔的天然氣在我國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黃曉勇介紹,根據規劃,到2020年天然氣將佔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10%,天然氣消費量將達3250億立方米,比2016年增長55.5%,年均增加約260億立方米;到2030年達到5250億立方米,比2020年淨增2000億立方米。而天然氣進口佔消費總量之比也將從目前的30%多進一步大幅上升,有預測認為會達到40%。在2017-2025年期間,中國的天然氣進口量將逐年遞增,年均增長速度達15%,2025年的進口規模將達2590.7億立方米,期間累計進口量達15656.6億立方米。在天然氣進口價格維持2016年的水平的條件下,中國在2016-2025年期間累計天然氣進口值將達3506億美元,約24190億元人民幣。如果人民幣充當中國進口天然氣的計價和結算貨幣,中國巨額的天然氣進口需求可推動可觀的人民幣走出去。
黃曉勇認為,在中國建立區域性或者全球性天然氣交易中心的設想具備現實可能性:一是,由於天然氣(含LNG)的探明儲量、生產量快速增長,並且已經形成由若干中心構成的供應局面。目前全球天然氣供給增長速度明顯快於需求,供應狀況寬鬆。全球天然氣供應增長來源於常規天然氣和頁巖氣。各產氣國勢必激烈競爭市場份額,天然氣交易話語權向中國等買方市場傾斜,中國作為潛在的天然氣最大需求者,必然會受到供給方的追逐。全球天然氣供應寬鬆,有利於提升中國在天然氣領域的話語權,為天然氣人民幣的計價和結算提供了前提條件。
二是,天然氣管道和LNG技術的發展,也將使天然氣逐漸脫離國際石油市場上油氣捆綁的局面,在歐洲、北美和亞洲逐漸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全球化市場運營體系;全球天然氣市場的一體化發展必將促進天然氣價格與石油價格的脫鉤,有利於天然氣價格由其自身供給需求及其未來變動預期等因素所共同決定,而不是被動受制於石油價格。油氣價格脫鉤客觀上增大了美元計價天然氣的難度。全球天然氣市場由區域化向一體化的加快過渡,為美元、歐元和人民幣等貨幣充當計價貨幣提供了機會,中國可利用自身需求的體量優勢,在推動全球天然氣市場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實現人民幣國際化。
天然氣管道的發展和天然氣液化及液化氣運輸技術的發展,也為天然氣全球一體化市場的行程提供了技術保障。相較於管道氣貿易,LNG貿易更加有助於形成全球統一的天然氣市場,縮小天然氣價格的區域差異。根據預測,2015-2035年期間,LNG國際貿易量的增長速度是天然氣消費的兩倍,LNG在天然氣中的份額將由2014年的10%升至2035年的15%。2035年,LNG將超過管道氣成為天然氣貿易的主導氣源。LNG貿易的日益增長,將加快天然氣價格由區域差異化向全球一體化過渡的進程。
三是,從地理位置來看,中國處於俄羅斯、中亞天然氣供應和東北亞天然氣消費的結合點,來自中亞、南亞和俄羅斯的天然氣管道將為中國提供近2千億立方米的陸地輸氣能力。當前,全球天然氣供過於求局面的出現,俄羅斯天然氣出口重心的東移,以及美國由天然氣的進口大國向淨出口國的轉變,導致東北亞地區的中日韓三國獲取天然氣資源和謀求定價話語權的能力不斷增強。
黃曉勇指出,上海是目前中國唯一通過城市管網實現了西氣東輸、川氣東送、進口LNG等多種氣源互聯互通的城市,具備成為亞洲天然氣交易中心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