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正在謀求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據宜昌市人民政府網站報導,12月2日,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趙峻在武漢與宜昌市委書記周霽座談時表示,武漢鐵路局將認真落實湖北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精神,全力支持江南翻壩鐵路等重點鐵路項目建設,推動宜昌加快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國家戰略,更好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眾所周知,剛剛閉幕的湖北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審議通過湖北「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擘畫了湖北未來五年、十五年高質量發展藍圖。從這個意義上講,宜昌加快融入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國家戰略,已經上升為省級戰略層面,是湖北未來五年、十五年重點要推進的事情。如果說,作為長江重要的節點城市,宜昌加快融入長江經濟帶倒還無可厚非的話,那麼,不在西部陸海新通道「13+1」省區市名單上的宜昌積極表態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多少就有點耐人尋味了。
說到宜昌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就不能不提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我們注意到,今年以來葉青曾多次提出宜昌及湖北省積極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建議。11月20日,葉青更是撰文建議將宜昌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合作框架,使西部陸海新通道「13+1」的格局升級為「13+2」。葉青在文章裡還列舉了宜昌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優勢。比如,宜昌位於長江經濟帶與焦柳鐵路的交匯點上。而焦柳鐵路又恰好是西部陸海新通道三條主通道之東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此同時,湖北省還提出,重點推進長江航道「645」工程,解決中遊「腸梗阻」問題,實現10000噸級江海船直達武漢,5000噸級船舶直達重慶。積極推進三峽樞紐聯運轉運體系建設,推動水運新通道的實施,提升三峽綜合通過能力。要知道,過去湖北為緩解三峽航運瓶頸壓力主要採取的是翻壩轉運措施,即在宜昌市秭歸縣茅坪鎮建有三峽翻壩物流產業園,而在推動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建設方面遠不如處於上遊的重慶、四川等地那麼熱衷。對此外界可能關心的是,為什麼此次湖北會一反常態積極推動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建設?
當然,湖北表態推動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建設,實際上並不會以「犧牲」前景頗豐翻壩產業為代價。文章開頭提到的江南翻壩鐵路就是三峽翻壩物流產業園疏港專用鐵路。項目建成後,上遊貨船可不通過三峽大壩,直接在三峽翻壩產業園卸貨,通過鐵路翻越大壩後,再到宜昌港裝船,或者直接經鐵路運往全國各地。根據此前湖北省的構想,未來三峽過壩貨運量將有一半以上由翻壩轉運來完成。這也意味著,在提升三峽綜合通過能力方面,未來湖北將一手抓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建設,一手抓翻壩物流產業園建設。
那麼,湖北推進宜昌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以及推動水運新通道的實施有何意圖?
一、更好地參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今年5月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響,國際上的反全球化浪潮和脫鉤論調愈演愈烈,全球循環系統會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關口,中央審時度勢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10月29日閉幕的中共十九屆五次全會進一步明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指導思想和遵循原則。
而西部陸海新通道與長江黃金水道、中歐班列等一道在推動「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形成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方面,西部陸海新通道與長江黃金水道共同構建起中國西部地區與長江經濟帶的「國內循環」體系;另一方面,西部陸海新通道與中歐班列形成東協經中國西部地區至中亞、歐盟的「國際循環」體系。不僅如此,隨著陸海新通道與「瀾湄合作」、東協東部增長區等區域合作機制對接深入推進,意味著陸海新通道將由現在中國與新加坡主導,變成中國—東協共同推動,這對於西部陸海新通道「13+1」省區市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強化與發展潛力巨大的東協區域聯動和國際合作意義重大。
在這個意義上講,湖北省推動宜昌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就是要充分發揮後者作為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優勢,在促進「雙循環」新格局形成的同時,增強與歐盟、東協等地區的經貿往來,進而提升其對外開放水平。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歐盟與東協分別為湖北省第一、第三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分別為421億元、361.3億元。不過這一數據放在中西部地區並不佔優。比如,今年前三季度重慶、四川對東協進出口分別為835.9億元、1166.3億元。有人或許會說湖北今年受疫情衝擊比較嚴重,這樣對比恐怕不客觀。事實上,即便是放在2019年川渝對歐盟及東協的外貿進出口總額也遠遠高於湖北。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在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框架下,重慶早在2017年9月就開行了銜接「一帶一路」的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這對於川渝兩地強化東協經貿關係、發展歐盟與東協的國際轉口貿易,以及營造出「以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的開放生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外,去年8月國家發改委印發的《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還明確提出,積極支持包括川渝在內的通道沿線省份加強與東南亞等地區合作,加快中新、中緬、中馬、中印尼等國際合作園區建設。不難看出,隨著《總體規劃》的深入實施,川渝將利用西部陸海新通道這一大平臺構建起覆蓋整個東協的供應鏈網絡。當然,還有上文提到的隨著陸海新通道與「瀾湄合作」、東協東部增長區等區域合作機制對接深入推進,將有力地促進中國西部地區與東協一體化。正因為如此,葉青建議將宜昌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合作框架,就是希望宜昌不僅要做西部陸海新通道的物流節點,更要分享通道帶來巨大的政策紅利。
二、強化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聯繫
今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作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10月16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劃綱要》時進一步確定並提升了成渝地區建設的目標、定位。比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突出重慶、成都兩個中心城市的協同帶動,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自此以後,長江黃金水道一頭一尾就分別坐落了兩個國家級城市群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長三角。不過,要想使得長江這條巨龍徹底擺動起來,還得需要長江中遊城市群發揮更大的支撐作用。那麼在此過程中,擁有國家中心城市武漢的湖北就應該有著更大的擔當,比如,強化與上遊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區域合作。湖北與成渝地區接壤、民間交流也很密切,近年來兩地在旅遊、經貿、產業等方面還保持了較高的熱情。11月26日,在湖北宜昌舉行的2020年全國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經貿洽談會上,其中有24個項目落戶重慶,籤約金額達303.3億元。
不過,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目前湖北與成渝地區區域合作方面還遠不能適應長江經濟帶總體發展的需要,未來兩地持續深化合作應該是大勢所趨。而此次湖北就深化與成渝地區合作提出了兩個方向,一是推動宜昌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我們知道,《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明確了重慶、成都至北部灣的三條主通道、賦予了重慶、成都的樞紐地位。比如,充分發揮重慶位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點的區位優勢,建設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發揮成都國家重要商貿物流中心作用,增強對通道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等。再一個我們認為,西部陸海新通道具有推動區域聯動發展的基礎。在這個意義上,湖北通過推動宜昌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就是在強化與成渝地區的聯繫。
二是推動三峽水運樞紐新通道實施。我們在《十四五:「雙循環」背景下,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建設勢在必行?》一文中,比較詳細地闡述了提升三峽船閘通行能力對於成渝地區建設的重大意義。簡單來說包括,增強成渝地區在西部地區的引領輻射作用;有利於成渝地區在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更大作為。因此,湖北此次一改以往的姿態提出推動水運新通道的實施,無疑為未來成渝地區與湖北省開展更高規格的區域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前提。
本文由重慶馬路社(ID:cqmalushe)原創,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