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護士王冰:前線終見恩人面,黃岡戰疫敘奇緣@文/本刊實習記者 於丹26歲的王冰是山東省千佛山醫院ICU重症病房的一名男護士。1月27日,他報名跟隨山東第二批援鄂醫療隊來到黃岡大別山醫療中心。談起自己馳援湖北的初衷,王冰與很多醫護人員一樣:使命召喚,職責所系。但他和其他人又有點不同,他希望在一線戰疫的同時,也能尋找到那位13年前再次給他生命的醫生,他的一位救命恩人。「當年救我的醫生,是我醫學生涯的第一個啟蒙老師」13歲那年,因為青黴素皮試結果判斷失誤,王冰在輸液不到兩分鐘的時間裡迅速出現了過敏反應。診所大夫立刻給他推了腎上腺素,並將他緊急送往聊城市第二人民醫院。在咳出粉紅色泡沫痰之後,王冰就昏迷了。「醒過來的時候,我就躺在ICU裡面插著呼吸機。身上能插的管子全插了,能做的檢查全部做了,甚至連骨髓都抽了。」在和《中國青年》雜誌記者談及這段經歷時,王冰仍心有餘悸。「當時真的是生死一線。尤其是肺的過敏症狀最嚴重。印象最深的是護士給我吸痰,就像要把我肺裡的空氣抽乾,胸腔抽癟。等我醒過來的時候,難受得無法形容。」 正因為了解病患在治療中的痛苦,如今的王冰將心比心,一直要求自己在做護理時儘量柔一點,哪怕費時、費力,也儘可能幫助病人緩解痛苦。因為是獨生子,王冰對於自己得救感觸頗深,「如果我當時走了,父母肯定無法承受。工作後,我也常常想,救了一個病患,其實是救了一個甚至幾個家庭。」他對ICU負責搶救的劉清嶽醫生一直心懷感恩,並從此立志學醫。「劉醫生相當於我醫學生涯中第一個啟蒙老師!」 王冰告訴記者。高考之後,王冰選擇了醫學方向,工作後,選擇了自己曾經獲救的ICU重症方向。「我們重症醫護人員是死神面前的最後一道關,他想把生命搶走,就先從我們這兒跨過去。只要我們在,就一定會守住這道生命防線。」由於當年出院太過匆忙,王冰沒能向ICU的醫護人員當面表達謝意,成了他心中的遺憾。後來,王冰翻看自己的出院記錄和病歷得知救自己命的醫生叫劉清嶽。從此,他將這份謝意轉化為對病患的悉心照顧,並當成自己對職業精神的傳承。
湖北疫情日益嚴峻,山東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在除夕夜出發前往馳援,其中包括聊城市第二人民醫院感染科醫護人員。大年初三深夜,王冰所在的醫院工作群中發來了山東第二批援鄂醫療隊徵集通知,王冰立刻報名並成功入選。「這個通知來得很急,報名截止到夜裡12點,也就留了二十幾分鐘的考慮時間。」
王冰報名後,心裡想山東第一批援鄂醫療隊裡會不會有劉清嶽醫生?於是,他託第一批醫療隊裡的高中同學打聽有沒有聊城市第二人民醫院ICU的醫生,但是沒有打聽到。王冰加入第二批醫療隊後,發現隊裡有聊城市第二人民醫院感染科的護士,他從這名護士那終於打聽到了劉清嶽醫生的聯繫方式,萬分激動地加了他的微信。「我問劉醫生,您還記得13年前有一個小男孩青黴素過敏來找您嗎?他一開始說印象有點模糊,後來想起來了也很激動。我告訴劉醫生,我現在學醫,也在ICU 工作。」在表達謝意之後,王冰又受到了一次鼓勵。「劉醫生說我能學重症方向,又到湖北支援,是對他們整個科室包括他個人最大的感謝。」
王冰和劉清嶽雖然同在大別山醫療中心,但是他們幾乎沒有機會碰面。「一想到我在七樓,我的救命恩人在四樓,我們都在為救治病人做出努力,我就感覺像在考試一樣——有一個監考老師在監督著我時刻打起精神,我能做的就要做到最好,讓給我出題的老師滿意。對得起病人,也對得起曾經救過我的人。」在報名援鄂醫療隊的當晚,王冰擔心家人掛念並沒有第一時間告知。但在得知消息後,家人和女友都給予了支持,大伯還為他賦詩一首以作勉勵:「救命之恩記心間,立志學醫除疾患。正值國家困難日,不俱安危赴武漢。前線偶遇恩人面,戰疾路上敘奇緣。衝鋒陷陣走在前,不枉山東好兒男。期盼平安回歸時,人生旅途譜新篇。」「學醫的信念就是薪火相傳」進入大別山醫療中心後,王冰在救護新冠肺炎重症病人的ICU 工作。這裡要對病人進行包括24小時出入量、電解質等參數在內的日常調節以及事無巨細的生活護理。「工作量相比平時大概翻了2倍。工作時間規定是6個小時,加上前後準備交接、穿防護服的時間,要將近8個小時。而且穿上防護服行動不便,哪怕我比較壯實,每天工作結束,還是會感覺渾身酸痛。」
相比身體的乏累,心理壓力也是醫護人員努力克服的一道坎。在王冰接觸的病患中,有一位也是ICU護士。在疫情之初,因為病人對醫護人員做出了過激行為,而這位護士防護措施又不完備導致感染。「醫生護士也是普通人,心理壓力肯定會有,但我們的天職是治病救人,國家需要我們,我們必須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王冰告訴記者,他在第一時間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疫情發生之前,即使有一些醫患衝突的極端事件發生,我們也沒有對這項事業感到失望灰心。學醫的信念就是薪火相傳。火線入黨也是給這份工作一個信仰的支撐。」「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這句醫學名言成為了王冰與患者之間的無形約定,「治癒的過程中,患者對我們常說的就是謝謝,我們對他們最常說的就是要有信心。」
讓王冰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高齡患者。「病情嚴重,意識清楚,心理壓力特別大。她說親人都躲著我,你們卻不遠千裡來照顧我…… 」王冰聽到這些話時直想掉淚。「病人在患病之後如果得不到親人的支持,只能自己去承受。作為醫護人員除了有醫術,也要有同理心,我們來到這兒要幫助他們,也要理解他們。」王冰告訴記者,除了找到當年救治自己的醫生,最開心的就是每天看到收治病人減少,出院病人增加。「現在已經有10個普通病患和重症病患出院了,沒有比這更讓我高興的事了。出院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拉著我們合影。有個老大爺出院時還要請我吃最正宗的熱乾麵。」隨著出院人數越來越多,王冰也會偶爾想想疫情結束之後的事。「像這次的突發事件一旦爆發,最缺的就是醫學專業、管理專業等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回去之後,我還是要多積累這方面的知識,做好準備。不過『當務之急』還有兩件事,一是把女朋友娶回家;二是請自己當年的『救命恩人』好好吃頓飯,表達謝意。」採訪最後,王冰告訴《中國青年》雜誌記者,雖然已經習慣了繁忙的生活,但心中偶爾還是有些期盼:「作為醫護人員,我們都希望醫院床位空著,在醫院的空閒時間越多越好。」這大概是一位醫護工作者最樸實也最真實的願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