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閱盡
安徽望江女孩在警察面前溺亡一事引發熱議,僅在微博話題中,就有兩億人關注,中央政法委官方公號也參與發聲。從最初一面倒責難處警人員「冷血」、見死不救,到「警察也是人,不應強求無謂犧牲」等聲音出現,多種觀點碰撞,令輿論從感性走向理性,也更趨建設性。
生命珍貴,一個花季少女,在警察勸說中,眼睜睜突然跳水溺亡。這樣的畫面,讓任何善良的人都難以接受。因此,激憤也好,過頭話也罷,批評現場救援不力都情有可原。何況,當公民遭遇危難時,積極施救是人民警察的法定職責。誠如中央政法委公號所言:「沒有成功挽救生命的救援,就是失敗!」承認失敗並勇敢承擔責任,這是應有的態度。
但是,救援失利與冷漠不救是不同概念,失利又與現場處置措施相關,會觸發旁觀者截然相異的觀感。網絡視頻並不能完整反映事件的全部,真相究竟如何,還待後續的調查取證,不必急於下定論。有網友認為,不要用道德綁架處警人員。苛責營救者未「博命相救」,反可能又搭條命,令悲劇加重。救人首先要確保施救者的生命安全,這樣的分析值得肯定。
事實上,人民警察為救落水群眾犧牲的事跡,幾乎年年都有。他們是值得尊敬的群體。這理當引起社會對提高系統性救助能力的反思。警察承擔著保護生命的特殊使命,無論個人技能還是設施配備,都應有制度保障。這點卻恰恰少有人關注。生命至上,避免所有成員生命悲劇的發生應成為社會的共識。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鄭宗敏
審籤 | 陳婉允
實習生 | 童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