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打造文化版「孔雀計劃」正當其時
日前召開的深圳市政協有關文化發展質量的專題協商會透露,深圳明年要開始著手制定文化藝術人才的引進辦法,以解決內容支撐不足、文化創意人才結構性匱乏與吸引力下降等突出問題。
作為一個以高科技發達著稱的城市,深圳擁有許多執業內牛耳的高新技術公司,盛產數量眾多的高科技品牌產品,當然也聚集了一大批頂尖的高科技人才。深圳在引進科技人才方面有許多大手筆,比如,通過「孔雀計劃」,至今已引進並確認海外高層次人才1000多名,為深圳的科技創新注入了新動力。
但是,深圳至今缺乏一份完整的文化人才計劃。有些人認為深圳是一位「理科男」,這當然是一種誇張的說法,這些年來,深圳的文化空氣日益變得醇厚,無論是鋼琴之城、設計之都、全球全民閱讀典範城市等城市稱謂,還是讀書月、市民文化大講堂等文化品牌,都讓深圳扮演了「文科生」的角色,背後都有著一大批文藝人才的支撐。只不過,和城市的整體綜合實力相比,深圳的文化比重與此顯得並不相稱。
數據表明,2016年,深圳GDP在全球城市排名第21位,是倫敦、巴黎的一半,接近香港、新加坡,未來20年或30年,深圳如繼續保持目前的增速,其經濟總量或許將進入世界城市十強。這是一種令人振奮的前景。但是,深圳要成為像倫敦、巴黎一樣的公認的國際大都市,除了經濟數據外,還需要文化、教育、藝術數據來發聲。
從這個角度來看,深圳擬制定文化藝術人才的引進辦法,打造文化版的「孔雀計劃」,可謂正當其時。城市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文化的競爭,是人文環境的競爭。倘若說過去城市以建設摩天大樓為榮,現在城市更注重提升文明、文化能見度,對城市而言,文化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無論是《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實施方案)》,還是更長遠的打造國際創意文化先鋒城市的願景,都需要更多文化藝術人才來一起推動。
不管是哪個領域,要佔領制高點,離不開大師級、標杆式人物,文化領域也不例外。深圳在引進全球頂級科技人才資源方面不遺餘力,比如,已有5所諾貝爾獎得主來深建立的實驗室。那麼,深圳能不能相應地建立文化名流引進與培養系統規劃,讓深圳成為全國甚至全球文化名人的棲息地?此外,文化領域的高素質技能人才也不可或缺,曾有一位市政協委員舉例說,深圳有專業的錄音棚,卻缺少專業的錄音師,在深圳拍電影的人不得不經常往北京跑。在文藝人才的引進上兼顧不同方向、不同層次,將會形成更完善、更有生機的人才生態。
深圳需要高科技的剛猛發力,也需要人文氛圍的文火慢熬式的積澱。和科技人才引進相比,文藝人才引進也許更見城市的情懷與眼界,因為文化不像高科技一樣可以迅速帶來產值與利潤,它更大的價值在於塑造城市的文化氣質、精神與品格,讓城市變得更有人文溫度。而這,已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城市競爭力。
城市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文化的競爭,是人文環境的競爭。倘若說過去城市以建設摩天大樓為榮,現在城市更注重提升文明、文化能見度,對城市而言,文化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深圳需要高科技的剛猛發力,也需要人文氛圍的文火慢熬式的積澱。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邵希煒 )